初中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2019-06-22吴辰怡
◎吴辰怡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陈涉世家》教学为例,总结文言文教学的“三步法”,即教学要从文言走向文本,从文本走向文化。
笔者将《陈涉世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一,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古今意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二,学习选取典型事例、个性化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三,感受司马迁公正、客观的实录精神与史官态度。基于课标和学情,笔者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一,基础环节文言积累,指向文言层面;二,重点环节人物形象,指向文本层面;三,拓展环节良心史官,指向文化层面。
一、扎实文言教学,培养积累意识
1.自主阅读,强化解决问题的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由此可见,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阅读,首先是校正字音,明确句读,读通读顺文章。其次,借助页下注释,翻查工具书,疏通文意。像《陈涉世家》,虽然篇幅较长,但页下注释较为详细,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文意疏通基本可以自主完成。还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学生提问,教师串讲,也更具有针对性。
2.梳理归纳,强化积累迁移的意识
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不能只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要对所学知识加以联系、分类、归纳。尤其是重点虚实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字多义及特殊句式等。
《陈涉世家》里的通假字,如“適”“唱”“以”“被”;古今异义,如“间”“往往”“亡”“会计”;词类活用,如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诸如此类,可以结合例句做好梳理。再如归纳一字多义,还可以关联其他文言篇目,既是迁移,也是温故。
投影示例:
比 比至陈/其两漆相比者(《核舟记》)
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相 苟富贵,无相忘/ 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言”的教学应该是朴实的、扎实的,它是“文”的基础,若然连“言”都未能疏通,那对“文”的理解只能是隔靴搔痒。更何况,“言”的功底,也是学生不断加强文言阅读能力的保证。
二、紧扣文本主线,激发探究兴趣
文言文教学,文本的鉴赏是主线。鲁迅先生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概括了《史记》这部巨著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作为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以人载事的写法。
抓住体例特点,紧扣人物形象,《陈涉世家》这篇节选文的教学也就找到了切入口。世家记述的都是世代相承的诸侯王国的兴衰事迹,例如学生熟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张良、西汉开国功臣萧何这样的人才能进入世家。陈胜仅仅是一个农民,何以位列世家?由这个主问题,引出对陈涉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方面是“由事显人”,探究陈胜在决定起义、准备起义、发动起义、起义经过四个阶段中所起到的作用。学生在细读文本、梳理事件、思考分析的过程中,起义的背景、起义的缘由、起义的策略等理解也就自然而然融汇在其中,同时陈胜的人物形象也逐渐清晰。如在决定起义的阶段,陈胜吴广合谋,其中陈胜起到了绝对的主导作用。他分析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局面形势,并制定了假借“公子扶苏、项燕”之名的策略,可见陈胜很有政治远见。
起义阶段决定起义准备起义发动起义起义经过具体事件陈吴合谋行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激怒将尉→并杀二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攻城掠地→据陈称王→应者如云陈胜作用分析形势,制定策略,政治远见营造“受命于天”的氛围,利用封建迷信思想,制造舆论周密部署,挑准时机,造成事端,激起戍卒同仇敌忾的反抗心理号召鼓动,揭竿而起,有胆略起义迅猛,组织领导才能
另一方面是“以言察人”。人物语言反映人物性格。《陈涉世家》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很好地塑造了陈胜的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对“苟富贵,勿相忘”“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天下苦秦久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语句的品析,理解陈胜是一个有志向、有智慧、有谋略、有胆识的人。
司马迁甚是欣赏陈胜的英雄气概、才智卓识,对其不吝溢美之词。但是历史上不乏具有英雄气概的能人异士,光凭从文本分析出的这些特点绝对不足以让陈胜位列世家,必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于是,笔者补充《史记》中的两则材料(提供古文翻译,不在文言层面给学生设置障碍,重在对材料内容的探究与发现),让学生从材料中发现一些端倪,探究陈胜位列世家的深层次原因。
屏幕投影:
“桀、纣失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胜)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史记·太史公自序》)
“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史记·陈涉世家》)
不难发现,“天下之端自涉发难”“由涉首事也”两句点明了缘由。司马迁将陈胜归为列世家,除了陈胜的能力,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首倡反秦,使“天下云集响应”,并为“卒亡秦族”奠定了基础。当时秦统一六国之后,从制度、思想、文化各个层面都对老百姓加以束缚,役多,税重,刑酷,二世更为残暴,老百姓苦不堪言。虽不乏如刘邦、项羽这样的能人异士,但大家都隐忍不发,首鼠两端,唯独陈胜这样一个无立锥之地的农民站起来振臂一呼。司马迁赞许他“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胆识,更肯定他的历史功绩。到汉代,汉高祖还在砀县安置了三十户人家为陈涉看守坟墓,到汉武帝时仍按时杀牲祭祀他,可见陈胜在人们心中,在历史上的重要影响。
总结来说,“由事显人”是让学生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而“以言察人”是让学生学习通过个性化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从文本提炼一个主问题,再由一个主问题把琐碎的问题串起来,既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为清晰,目标更为明确,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挖掘文化价值,关注理性思维
“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志,所载道。”文言教学,落脚点在文化价值。语文教材里,大多是节选文,只能窥其一,或多或少会造成学生认知的片面化。苏教版九上的《陈涉世家》只节选到了起义兴起后暂时胜利的阶段,而从中学生能解读到的必然是陈胜的“才”与“功”,难免会让学生对陈胜这个人物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断章取义。文本分析的意义,要去掉一般化、现成的、空洞的概念。而分析的前提是揭示矛盾。有着矛盾的存在、问题的引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就被激发了出来。
司马迁《史记》的文学、史学价值还在于他评判历史人物,寓于客观的历史史实的叙述中,“不虚美,不隐恶”。而这一点是在节选的课文里无法体现的。于是笔者设计了“良心史官”这个环节,适当拓展,补充《陈涉世家》的后半篇,就恰好弥补了课文节选的遗憾。由于大部分学生连文意疏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提供后半部分原文的同时,还提供了翻译。如此一来,篇幅虽长,但毕竟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可读性较强,给学生一个脚手架,让学生结合原文和翻译,就没有太大问题了。更何况加大阅读量,本身也是中考高改革的趋势。随着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大语文”“大阅读”概念非常突出,课外拓展内容增多,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思维思辨能力要求显著提升,而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结合后半部分的原文,学生小组交流,从起义的发展和起义的失败中再看陈胜这个人物。此时,学生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学生主要总结了三点:(1)出身农民,格局小,眼光短。(2)“苟富贵,勿相忘。”只是求富贵,个人的富贵,当个人命运改变后,下一步该怎么走呢?只有维系更宏大的追求和目标才能走下去。(3)不善用人,轻信他人。
由此我们发现,学生对陈胜的认识,已经从选文的扁平化走向了立体化。对陈胜这个人物的理解,也不再只是停留在才能与功绩之上,还有了更丰富、更全面的认识。人无完人,陈胜身上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这其实也导致了最后起义的失败。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情感态度不是一味褒扬,既肯定其“首倡反秦”的历史功绩,赞许其“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也不掩盖、避讳其局限性,而是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体现了司马迁公正、客观的实录精神与史官态度。
课堂总结的时候,有位学生这样说道:“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与历史书不一样。”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修史的意义。从学习《陈涉世家》,到窥探《史记》的一点精妙,从中获得理性的思考、辩证的思维,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从文言中扎实功底,从文本中理出情趣,从文化中感受价值,这是文言文教学“三步法”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