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干预在高校学生初次献血中的应用
2019-06-22左超越李翥峰
左超越,姚 新,李翥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长春 130117)
无偿献血是志愿者捐献自己的血液或成分血液而 不收取任何报酬的社会公益行为[1]。高校学生作为无偿献血的主力军,一直是我国无偿献血的主要招募对象和中坚力量[2-4]。国外有学者调查发现,初次献血的高校生是临床使用血液的主要供给者[5-6]。但由于高校生普遍年龄较小,社会阅历甚浅,献血时容易出现精神紧张及焦虑的情况[7-8],从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出现迷走神经兴奋性反应,降低了献血的积极性,究其根源往往是因对事物缺乏认知而引起的。美国一项关于无偿献血的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无偿献血的认知程度会影响其无偿献血的行为[9]。认知干预是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在认知实践中不断形成的一种通过纠正对事物错误的认识而改变自己或他人固有思维的心理干预手段[10-11]。本研究将认知干预应用于初次献血的高校学生中,探讨认知干预对高校学生初次献血时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长春市某高校2018年8月~9月初次参加无偿献血的140例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 例。其中,对照组男生39 例,女生31 例。观察组男生42 例,女生28 例。纳入标准:1)全日制在校学生。2)符合《献血者健康体检标准》的献血者。3)首次献血的献血者。4)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调查者。 排除标准:1)非全日制在校学生。2)不符合《献血者健康体检标准》的献血者。3)具有1 次及1 次以上献血经历的献血者。4)不愿意或不能正常参与调查者。2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采血护理,主要包括:严格按照《血站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进行采血,常规告知献血后注意事项;观察组在常规采血护理的基础上联合认知干预,具体方法包括:1)积极主动的向初次献血的高校学生讲解无偿献血的目的以及现实意义,播放一些临床用血者的真实事例,从心底激发高校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荣誉感,使其充分认知无偿献血的意义,调动积极性。2)由统一培训的工作人员讲解血液的基本常识,如血细胞的代谢周期、血型的分类、血液占人体的百分比,在规定范围内捐献一定量的血液并不会减少体内血液总量,并且一次性捐献400 mL的血液在降低临床患者输血反应几率的同时也能够减轻患者因多次化验而带来的经济负担,并耐心的解答献血者提出的问题。3)通过播放视频动画的方式,演示从化验到捐献血液的整个过程,使献血者对献血流程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提高对无偿献血的期望值。4)讲解无偿献血对献血者身体的益处,少量献血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对人体没有不良影响[12],消除献血者的担心和疑虑。5)向高校初次献血者宣传献血后本人及家属所享受的权利,在利他主义的基础上增强献血动力。6)播放小视频讲解所献血液的后续检验流向及血液的流程,使献血者认识到自己所献的血液是经过严格的检验后送往临床,输注到患者体内,破除血站采集血液后私自买卖的谣言。
1.3 评价指标
1.3.1 心理焦虑情况 采用SAS 焦虑自评量表[13]对2组献血者心理焦虑情况进行统计,本量表共20 个题目。按焦虑程度由轻至重赋予1 ~4 分,以总分的1.25 倍为标准分,进行分值转换,转换后最低分为25 分,最高分为100 分,以50 分为临界值,轻度焦虑<60 分,中度焦虑≤70 分,>70 分为重度焦虑[14],焦虑程度与分数成正相关。
1.3.2 献血量变化情况 分别统计2组捐献血量的变化情况。
1.3.3 护理满意度情况 献血后2组分别填写无偿献血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焦虑程度得分情况 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焦虑程度得分情况 分
2.2 对照组与观察组献血量变化情况 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献血量变化情况 mL
2.3 对照组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调查情况 见表3。
3 讨论
3.1 认知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初次献血的高校学生的焦虑程度 国内的众多调查显示,我国无偿献血的主要力量具有活力的年轻人,其中高校学生所占比重最大,献血率为34.47%[15-16]。初次献血的高校生对无偿献血的正确认知往往低于重复献血者,更对未知的献血过程感到害怕和焦虑。张新平等[17]对医科大学生献血动机分析后得出,高校学生常常担心献血会对自身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以及自身所献血液没有送往临床而是被私下买卖。国外学者认为促进人们积极进行无偿献血活动的原因除了利他主义以外,更多的是奉献爱心的善举[18]。沈晓兰等[19]调查发现,当献血者感知到自己被别人需要、对别人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候,光荣感和自豪感会积极促进无偿献血行为。因此在献血前对初次献血的高校学生进行认知干预,消除初次献血的高校学生因不了解无偿献血知识、血液的基本成分、献血与自身健康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感。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调查情况 例
3.2 认知干预能够增加献血者的献血量 我国《献血法》中建议的献血量分别为:200 mL、300 mL、400 mL,低于美国的(450±45)mL、英国的450 mL、德国的500 mL 等发达国家的献血量。对观察组给予干预认知后,提升了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知识的认知,降低了献血者的疑虑,使献血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3.3 认知干预能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 初次献血的高校学生在献血前因未知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护理人员对其进行认知干预后,对献血者心中的疑虑进行了有效解答。护理人员专业的知识、温和的态度、耐心的解答增加了献血者的安全感,使其内心得到了安慰。护理人员在进行认知干预的同时对每个献血者有了一定的认知,解答问题时更具有针对性,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增强了信任度,从而提升了初次献血的高校学生对无偿献血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在初次献血前给予认知干预,不仅可以降低献血者的焦虑程度,还可以有效增加献血量,提高献血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满意程度,对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可广泛推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