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展示中心
——一次与山水作答的城市微更新

2019-06-22郭桐江刘杨刘一博艾骏男

建筑技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步行展厅景观

郭桐江 刘杨 刘一博 艾骏男

重庆市设计院

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展示中心是一个旧建筑改造及景观公园提档项目,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两江幸福广场,地处照母山科技新城的核心位置。

1990年,江北国际机场通航,重庆向北拉开序幕。2000年,重庆北部新区设立。2010年,两江新区获批成立,重庆北部在城市建设、产业聚集方面成为了重庆的领头雁。而照母山科技新城,从十五年前在重庆人心目中的“有点远,没配套”,早已蜕变成为科技公司扎堆、轨道线便捷、毗邻照母山森林公园、到达市中心快捷、周围品质住区林立的重要商务街区。

项目用地位于照母山科技新城中央的幸福广场南侧,正好在方尖碑的下部,毗邻柏林公园,看山面水。建筑原为一家停业数年的饭店,为迎接2018年8月下旬在重庆召开的智博会,展厅项目选址于此。基于紧迫的开放时间要求,业主选择了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的方式,以节约工期。本项目从开始设计到开放,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

在设计师眼中,本项目除了肩负着作为智博会分会场的重任之外,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城市微更新的机会。设计中将建筑“轻干预”和景观“重参与”相结合,借由展示中心项目的实施,我们希望对幸福广场片区进行一次针灸式的场所改造,注入新的活力,吸引周边市民及白领主动前往,令这片广场及公园重新恢复人气,使商务区具有更丰富的工作、生活体验。

1 照母山漫游体系

和国内很多写字楼区一样,照母山科技新城商务楼宇密集但是生活体验单一,虽然写字楼群围绕着一个大型硬质广场及柏林公园,但到达性较弱,公园绿化未被充分利用,非常可惜。而在本项目之前,我们就一直在为政府背景的平台开发公司提供设计咨询,希望在本片区打造更完备的步行体系甚至空中游廊体系,更高效地连通被星光大道隔断的写字楼群东西两区。

本项目的实施成为了我们正在思考的系统工程中的一环。我们希望将本项目融入片区步行漫游系统之中,将其打造为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打通脉络的同时实现区域更充分的串联。在更微观的层面上,我们通过一系列步道改善与联系环湖的东西步行路径形成闭环,并与东北角的地铁站口对接,吸引更多的漫步人群。

2 场地现状

要实现设计目标,我们首先对项目进行了场地类型的转换。场地原貌为较为私密的餐饮外摆空间,荒废已久、树木茂密,市民视线所及之处非常消极,这与我们预设的场所感更具公共性的目标相左,因此我们进行了全面的植被移除,将场地的沿湖界面重新展现出来,增强了开放性,改善了其原有的可达性差、通透性差的缺陷,让游览者尽享湖光山色。

业主:重庆高科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重庆市渝北区两江幸福广场

建筑设计:重庆市设计院第一建筑设计院

建筑设计团队:郭桐江、刘一博、陈竞、刘文君

景观设计:重庆市设计院环境艺术设计院

景观设计团队:刘杨、艾骏男、黄双斌、毛雯、赵晶、任艾卿、

欧阳彩虹、龙智杰、郑欣

施工单位:重庆陆中海岸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总用地面积:12 506m2

建筑面积:5 200m2

设计时间:2018.01

建成时间:2018.09

摄影:三棱镜建筑空间摄影

1 入口广场2 主标识3 主入口台阶4 景观栈桥5 现状游步道6 栈桥7 景观草坪8 无障碍栈桥9 湿地花卉10 退台式台地11 户外公共平台12 滨水小剧场13 亲水台地14 空调外机区15 次入口16 观景台17 竹林区18 轨道站出口19 现状变电箱20 湿地净化景观21 叠水瀑布22 现状林地23 现状车行道24 方尖碑25 商业外摆区

2 核心区域全景5 立面材质转换3 总平面图6 室外交通体系分析4 展厅前区7 建筑主要出入口交通分析

3 建筑立面改造“轻干预”

在建筑的外立面整治工程中,一方面迫于工期的压力,一方面出于整体风貌协调的考虑,我们确立了“轻干预”的设计原则,对现状立面进行分类处理,并不全盘大动干戈,而是局部改造立面,压缩工程量。

经过细致的实地踏勘,对于个别风貌突兀破旧的立面予以拆除,换以与风貌色彩协调的竖向金属格栅;对于较统一的立面元素,采用“外罩”玻璃体的方式进行风貌转换;对于干挂石材的立面部分进行了保留,并补齐外墙凹凸缺口,提升立面整体感。

8 展厅次入口9 展厅玻璃幕墙10 室内步行廊道11 主展厅室内

4 建筑功能布局

整个项目的总室内面积为5 200m2,其中作为主展厅的部分为1 800m2,临近西侧入口广场,位于第二层,其下部的一层空间面积约800m2,设置为管理公司办公用房。而与主展厅相邻的东侧二层区域室内面积约1 100m2,在后续被设计为创客空间“MK SPACE”,其下部一层的1 480m2被设为企业展区,该区域通过一部后加的自动扶梯与主展厅相连。

5 景观“重参与”

景观以“重参与”为设计原则,以项目主题“大数据”为概念元素,提取大数据传输的“点+线”的模式,通过对图形的关键元素提取、设计演绎,结合场地地形和功能布局,形成特有的景观形式。

以原有的景观资源为依托,通过对临湖场地的整治,利用“近自然”的设计手法,增设滨水休闲场地,加强陆地与水体之间的亲水关系。根据大数据展厅的整体游览需求,结合建筑出入口重新设计交通流线、人行动线,与建筑内部的展览游线相整合,划分室外场地的景观功能属性,加强陆地与水体之间的亲水关系,打造多层次的立体景观。

5.1 游廊串联体系

为了实现片区步行体系升级,我们在场地中置入了三个新的交通体,通过坡道连接室内建筑与滨水景观区,并打通了场地的东西步行脉络,形成了贯穿整个场地的游览主线。同时,沿途创造了一系列游览节点,如外挑观景台及向市民开放的室内观景外廊,营造丰富多变的步行体验。

5.2 主入口展示区

功能上将原有主入口广场拓宽,满足人流集散、车辆回车及临时停车功能,同时增设主入口Logo,提升整体迎宾氛围。

景观塑造上,修复原有叠瀑,形成动态景观,丰富游览时的视听感受,同时具有曝氧净化水体的功能。结合紧邻的无障碍景观桥,在此处形成整个场地的景观眺望点。紧邻建筑幕墙的场地以草坪、石材铺装、玻璃栏杆的简洁方式布置,重在突出建筑外立面幕墙的整体感和序列感,夜晚在幕墙灯光的映射下,整个场地显得干净通透。放置于草坪上的景观置石小品采用石材质感透光PE材料,白天可以作为景观坐凳,夜晚则是独特造型的景观灯。

5.3 滨水休憩区

功能上,在满足场地内土方平衡的前提下,梳理滨水区域的原有地形和植被,将临近湖面区域原本难以亲水的景观布局做适当改造,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亲水小广场,通过缓坡草坪入水的形式,形成水生植物生态驳岸。

整体交通上,采用无障碍景观桥和退台式生态草阶的设计手法,将高差较大的区域联动起来,构筑多层次的景观空间场地。

12 主入口广场Logo13 主入口平台及景观桥14 展厅前区夜景灯光15 景观桥(连接展厅室内外和柏林公园)16 展厅前区景观航拍17 滨水休憩区18 步行游览动线串联各景观节点19 处于不同标高的步行交通

20 利用草阶解决高差及步行交通21 跨越湿地植被的景观桥

生态草阶不仅能完善步行交通功能,还能结合亲水小广场形成集亲水、观景、休闲、演艺活动为一体的湖滨露天小剧场坐区,功能更加灵活自由。在形式上加强了场地的景观完整性,同时也呼应了设计构思中所提取的大数据景观元素。

为营造舒适丰富的游览路径,我们在原场地中置入了三个无障碍交通体和一个景观交通体,通过交通体景观桥来连接建筑室内展厅与室外场地和周边地块,打通场地的步行脉络,形成整个场地的游览主线。采用无障碍通道的方式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同时解决展厅的设备运输问题。

5.4 户外休憩区

通过景观台阶串联一、二层商业,结合展厅的功能需求,在展厅南区屋面设置户外咖啡座,同时考虑到现有屋面有限的荷载,利用可移动式花箱,合理分隔屋面的休憩空间。

6 工程难点

本项目规模虽小,但多专业协作的难度却非常高,由于时间非常紧迫,项目采用设计总承包的方式,由建筑师协调总控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幕墙深化设计、照明设计、消防设计等各分包设计团队的工作,同步开展设计工作。同时,室内设计和展陈设计团队也在稍后同步进场开始设计。

由于复杂的地形原因,建筑南面邻水,其余三面均有高差,而且由于是旧建筑改造项目,大型施工设备难以到达低区,为施工组织造成了极大难度,所幸项目最后仍然按时完成,如期开放。

7 结语

我们认为,城市微更新的意义在于通过适度的设计干预,充分保留城市记忆,避免全拆全建,让市民所熟悉的城市片段蜕变成环境更优美、体验更丰富的场所。城市微更新,需要设计师秉持一种可延续的设计立场。城市微更新展现了对城市历史的尊重,实施过程中会面临比新建项目更多的限制以及完全未知的工程难点,“见招拆招,避免大动干戈”是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常态。但是,我们也认为,设计师应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坚守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体验的一片初心,努力做出尝试。

如今,周边市民逐渐发现了这个散步的新去处,临湖休憩的人群正慢慢地多起来,人们越来越喜爱这片居于城市中的山水风景。

设计赋能

在通常意义上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往往存在的是比较单纯的甲乙方关系。甲方提供任务书,乙方按要求完成设计。作为设计师,我们提供了自己对功能、流线、空间、形体的专业意见和美学追求,并且颇为体贴地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设计“以人为本”的建筑。但是当我们面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时候,功能就变得复合混杂甚至充满矛盾,使用者则涵盖了从尚无法自己行动的婴儿到需要搀扶的老人,我们是否还有专业的章法可以依循呢?

设计可以赋能,这是我们在以往的建筑设计实践中相信并且践行的一个原则。我们希望空间可以和人产生联结,促使人自主地去探索、去使用。无论是办公楼、博物馆还是幼儿园,空间如何作用于使用个体,总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情。

在城市尺度里,我们同样相信设计赋能这件事。我们希望一个城市是对儿童友好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规划更多的儿童公园或亲子商业,而是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把儿童当成和大人一样平等的使用者,在设计的时候去考虑街道的高差、街道家具的尺度、绿植的高度,然后鼓励他们可以更自主、更勇敢地探索城市中的生活。

而设计赋能的另一个方面是,在充满了复杂矛盾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中,它又意味着要抛弃掉作为设计师高高在上的视角,把“设计”放到最小的层面,让原本已经发生的活动去影响空间。

有了人的互动与活力,这样的城市空间才能真正被称为“城市的风景”,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于设计师头脑中的完美景观。在以人为本的城市里,我们的设计要成为一个平台,给在这里活动的人赋能,让他们变成自己生活的设计师。

猜你喜欢

步行展厅景观
光影回响-TW展厅
展厅中的盗贼
魔方小区
意库马涂料展厅
景观别墅
梅亚奇全屋展厅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景观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