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断、变、合
——王家疃村拾贰间美学堂和白石酒吧变形记

2019-06-22何崴

建筑技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白石学堂建筑师

何崴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1 项目背景

王家疃村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是一个离城市中心区不远的浅山区村庄。村庄背靠里口山,是入山的主要入口之一,规模中等,有住户100多户。王家疃村位于一个东西向的沟谷里,南北有山,村庄形态狭长,有溪流从中间穿村而过。因为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原因,村庄历史风貌保持相对完好,空间格局完整,传统建筑众多,是典型的胶东地区传统村落。近年来,随着社会总体情况的变化,王家疃村开始从一产向三产转型,村东头复建的广福寺和里口山成为吸引威海市民节假日造访的主要引擎。村庄中也开始出现零星的旅游服务设施,如农家乐、国学培训馆等,但总体来讲,王家疃村的公共配套和服务设施还严重不足,也缺乏品质感。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公共活动的场地,村庄中公共生活相对匮乏,缺乏活力。

针对王家疃村的现实问题,建筑师选取了村庄中的几组建筑,对其进行改造;并借助建筑的改造,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改善环境,激活乡村。为了更好地完成旧建筑的改造,使新建筑与旧建筑、新建筑与村庄有机融合,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了相、断、变、合四个步骤。

2 相(四声),观察、寻找合适的对象

“相”,在中国字里,有“查看”之意。在古代堪舆学中有相师,相地,相宅等说法,可见,“相”这种行为对于建筑学来说至关重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场地,也是设计成功的一半。在本案中,建筑师不是被动地接受甲方指定的基地进行设计,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过程。建筑师与委托方一起寻找,选择合适的改造对象,甚至推翻委托方原先设定的对象,选择更为合适的场地作为工作基底。笔者一直认为,乡村建筑设计的魅力之一就在这种主动观察、选择的过程中。建筑师重新回到相师的身份,以一种相对抽离的视角看待项目,更为冷静、理性地思考问题,从而更直接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王家疃村,建筑师通过观察最终选择了两组建筑作为改造对象。它们分置在溪流的两侧,其中一个村里人称之为“十二间房”,是原来的小学教室。原建筑分为三个独立的部分,分别为六开间、三开间和三开间。建筑风貌完好,瓦顶、毛石砌筑的墙面、木门窗,具有典型的胶东地区80年代民居风格。建筑背身毗邻一处崖壁,且与崖壁之间形成三角形空地,农民将其作为养鸡的场地使用。在相地过程中,建筑师发现崖壁山石形态极好,颇有中国园林赏石意境,很有发展潜力。建筑东侧有一间近年加建的公共厕所,形象欠佳,且使用率不高。

另一个建筑位于十二间房对面,是一间约100m2的普通民房。原建筑并不是传统形式,一层最初为平顶,后因风貌整治而加建了坡屋顶(坡屋顶下没有用途)。因为墙面为白色涂料,建筑师称之为“小白房”。为何会选择这栋建筑,一方面因为它和其他建筑不连接,保持一定的距离,具有很

业主: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政府

建设地点: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王家疃村

建筑设计: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何崴

设计团队:陈龙、张皎洁、桑婉晨、李强、吴礼均

驻场代表:刘卫东

软装顾问:白冰

合作单位:北京华巨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拾贰间美学堂(包括庭院)850m2,白石酒吧120m2

设计时间:2017.12~2018.04

建成时间:2018

摄影:金伟琦、何崴好的视距;更为独特的是,建筑依溪流而建,挑出的外挂廊更是跨在水面上,整个建筑看上去轻松、飘逸,具有很强的识别度。这些特点都给建筑改造提供了灵感,此外建筑闲置的状态也保证了改造的可实现性。

1 拾贰间美学堂背身毗邻崖壁2 拾贰间美学堂总平面图3 拾贰间美学堂新建构的门头与旧建筑对比,提示了两个独立的建造年代4 拾贰间美学堂山石和老建筑之间的“缝隙”形成了天然的内观式空间5 拾贰间美学堂概念生成图

3 断,给出设计总体策略和切入点

笔者选择“断”字,既有判断之意,也有断开、断点之意。设计的灵感有时候就是来自于一个断点,通过对工作对象的判断,找到切入点,选对介入的工具,设计会变得并不复杂;但如果找不到这个断点,或者判断失误,往往会陷入误区或者雾区走不出来,无法达到彼岸。

在本案中面对两个建筑,建筑师选择了不同的策略,切入的点也完全不同。对于小白房子,设计灵感来自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建筑与溪流的关系,跨在溪流之上,轻松惬意;又有建筑与周边传统建筑的关系,新旧对比,时间和风格的戏剧性冲突表露无遗。于是,建筑师希望将错就错,不去改变建筑风貌,将之统一到传统的形制;相反,更要加强建筑的当代感,使之在形式上与周边老建筑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使老者更老,新者更新。建筑与溪流的关系将被进一步加强,更强化建筑的漂浮感、轻盈感。建筑师甚至希望改造后的新建筑有一种“范斯沃斯”和“流水别墅”的戏谑混合体之感。

十二间房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对自身风格的批判接受,以及建筑与所在场地的关系。首先,老建筑面貌很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色,必须保留,而改造策略则反映了建筑自己对自己的一次革命,一种自我更新。建筑师认为,即使是老建筑也不一定要定格在历史中,也可以有青春的一面,也应该允许它自我更迭。因此,改造策略被定义为自身的“新老对比”“老中带新”。此外,就是对场地特征的回应,建筑背后的岩壁及两者之间的空地成为了设计的切入点。如何将养鸡之地变为内观之境,成为了本设计能带给人的惊喜。

4 变,如何变,变哪些,不变哪些

十二间房的改变首先来自于功能。建筑师希望改造后的建筑成为村庄中一处文化设施。为了应和全村总体规划的“国学”和“亲子教育”主题,新建筑分为教室、展览区、阅读区三个部分。教室占据原建筑六开间的一边,相对独立,有门与其他两个部分联通,可分可合。展厅和阅读区域相连,开放、明亮,呈现一种欢迎的态度,分别由原建筑中间和东侧的两个三开间改造而成。展览区不大,“白盒子”的模式有利于未来展品的展示。入口处以一面隔墙稍作分割,呈现“影壁”的模型。这样的处理既适当阻隔了视线,又为前言和展品提供了墙面。展厅北侧外墙开一个洞口,面向建筑背侧的山石,导向新定义的建筑背后区域。材料使用了黑色钢板,与南侧新完成的入口大门材料相同,暗示了空间的贯穿性。展览区的东侧是阅读区,两个区域之间有哑巴口(无门的洞口)相连。阅读区布置有书架和展桌,用于摆放与当地和国学有关的书籍和文创产品。北侧墙面结合原有窗户和屋架,将书架与座椅一起设计,形成新旧元素的对话,也增强了人与建筑的互动关系。原建筑的木桁架和屋顶被保留,并部分暴露,新的吊顶为白色,与墙面材料一致,但只覆盖天花的一半,从而与老屋架一起形成新旧、明暗的对比效果。

建筑的主入口被重新设计并着意加强。它位于展示区域,设计采用了黑色钢板,总体造型呈不对称的“门”字形。半开放的雨篷、支柱和座椅,结合原场地的高差,以及毛石砌筑的立面,建构出一个半露天的空间,既给予建筑入口标志性,又通过新旧对比提示了两个独立的建造年代。

建筑背后的“消极空间”在本案设计中有重大改变。颇具审美价值的山石和老建筑之间的“缝隙”形成了天然的内观式空间,符合中国传统修身的意境。于是建筑师极力说服业主协调农民,移除了现有养鸡的功能;将场地稍作平整,并铺设防腐木;山石不做任何改动,将其作为“静观”的对象。为了更具场所感,在场地西侧,与原建筑垂直建造了一个半开放的“亭子”,作为该区域的界限,也为后续使用提供了遮蔽阳光和雨水的檐下空间。在建筑师的计划中,这里将成为国学馆的户外活动场地,弥补原建筑离交通主路过近,没有户外空间的遗憾。

6 拾贰间美学堂利用方通格栅将公共卫生间罩起来,使低矮简陋的公厕变身为美学堂的延续7 拾贰间美学堂西侧与原建筑垂直的半开放亭子为后院平台提供了舒适的空间8,9 拾贰间美学堂施工过程10 拾贰间美学堂入口的“影壁”既适当组合视线,又为前言和展墙提供了依托11 拾贰间美学堂阅读区12 拾贰间美学堂教室区域13 拾贰间美学堂阅读区结合原有窗户和屋架布置了书架和座椅

原建筑东侧的公共卫生间必须加以改善。粗陋的外观对新建筑的使用形成了影响,但业主又不希望拆除或花费大量资金进行改造。设计利用方通格栅将公共卫生间笼罩、遮蔽起来,格栅的尺度、形式来自于旁边的“十二间房”。设计希望通过简单的技巧,将低矮简陋的公共厕所变身为美学堂的延续。格栅的材料也使用了黑色金属,与入口的材料形成呼应。卫生间与美学堂之间的缝隙被利用起来:一个仅供一人通过的楼梯被安置在此处,略微突出建筑立面的小观景台与之相连,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登高远眺和近距离观察建筑屋顶的地点。建筑师希望这样的处理可以给建筑带来一些幽默感,在历史的沉重中寻觅到一丝缝隙。

与十二间房相比,小白房子的改造方法更为大胆。在功能定位上,新建筑将作为酒吧、咖啡馆来使用。建筑师希望借助建筑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标志性和公共关注,诱发公共聚集。在改造手法上,首先做减法,清理、拆除原建筑加建部分,包含临时搭建的厨房部分及上一轮乡村美化加建的屋顶;然后做加法,建筑师在房屋的东西两侧各增加一跨,从而弥补了拆除厨房损失的面积,同时为建筑入口创造出一个可供缓冲的灰空间。通过“补齐”的手段,原建筑因自建所偶然形成的“现代性”特征被有意地放大。在此基础上,设计继续对不同建筑立面进行了讨论:朝向溪流的一侧,原建筑挑出的阳台被利用起来,四个独立的橱窗式“盒子”插入到阳台和挑檐之间的空间中,原建筑的牛腿梁被小心地保留、暴露,与新加入的盒子相咬合。新构成的四个景片式的展示窗口,与隔河相望的传统民居形成戏剧性的“看与被看”的关系。通过建筑对古村的“框景”,及古村对建筑内部的“窥视”,创造出一个新旧交流的“非典型”关系。东侧和西侧立面则采用了半通透的花砖,在特定时间会形成有趣的光影效果;同时,花砖的手法,也是民居与新建筑之间的介质,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和认同感。

14 白石酒吧鸟瞰图,古民居围绕下的“新住户”15 白石酒吧建筑北立面与古民居隔河相望16 白石酒吧体块生成示意图17 白石酒吧平面图18 从溪流中的汀步看白石酒吧19 白石酒吧改造前立面20 白石酒吧施工过程21 透过橱窗看古村场景 ,与白石酒吧的现代感相呼应

新建筑的夜景照明也特别做了设计,以建筑内透光为主,在古村暗环境的衬托下,内透的方式使建筑内部的活动在主街上很容易被看到,建筑内外活动的看与被看关系得以翻转。这样的处理加强了酒吧这一新业态在古村中的戏剧性和影响力。除了暖白光的设定,建筑师还特别为建筑设计了“惊艳”模式,不同颜色的光被安置在窗口中。在需要的时候,白灯灭去,彩灯开启,建筑瞬间变身为一个“妖艳的舞娘”,也给老村增加了一缕不同寻常的韵味。

22 白石酒吧色彩模式,在特定时刻可以通过不同的照明模式形成不同的气氛23 白石酒吧夜景24 白石酒吧室内的现代感与透过橱窗的古村生活场景25 白石酒吧西侧立面则采用了镂空花砖,在特定时间会形成有趣的光影效果26 白石酒吧入口灰空间27 白石酒吧入口

5 合,新与旧融合,建筑与环境融合

改变不是简单的呈现不同,而应该是和而不同。新构建亦或新建筑的加入不应该与旧有相抵触,但也不应无原则的混为一谈。两者之间应该是对话关系:对话的方式也许是和谐共处,也许是激烈对撞,但彼此之间应该有种默契,共同完成环境质量的提升。

本项目中,十二间房的变化相对柔和、渐进,改造手法看上去也比较中庸,不激烈。新建筑的功能与原建筑的文脉相承,都是文化属性,因此在名称上也有意进行新旧呼应,建筑师称改造后的新建筑为“拾贰间美学堂”。

小白房子的改造相比而言更为戏剧性,从外观上也很难一眼看出新旧的连续性,但如果仔细品味,会发现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犹如中国画中的飞笔,又类似西画中的对比色。新建筑刻意在形态、色彩和风格上与周围传统民居的氛围拉开距离,形成视觉和心理上的反差,从而为老村落注入新活力和兴奋元素。在功能上,新建筑也不再作为民宅使用,它将变身为村庄中的公共休闲场所,为当地人和外来客人提供服务。回应这种改变,新建筑被称为“白石酒吧”,而“白石”的由来既与建筑下溪流中的灰白色大石有关,也暗示了建筑本体的白色基调。

合,还反映在两组建筑的配合上。白石酒吧轻佻、俏丽,拾贰间美学堂稳重、平静,两种不同的改造方式与呈现方式同时出现在一个村庄中,甚至彼此可以看到对方。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是不和谐,不统一,但笔者认为这正是乡村的魅力所在,多元共生,有界无限。在乡村中从事设计,建筑师不应该抹平不同,抹杀这种“自发混乱”的气质,而应该学习之,继承之,发展之,将之变为设计的一部分。

6 结语

借助相、断、变、合四个步骤,建筑师得以发现乡村图景中的美与不足,并以建筑的手段批判性地介入乡村图景,改变的同时,亦是尊重历史和欢迎未来。拾贰间美学堂和白石酒吧都不是简单地复制历史和地域,也不是草率地照搬别处的风景,而是从此地出发,用此时的语言,回应此地的文脉和场所。两者的最终呈现虽然看上去并不相同,但在方法内核上是一致的。

在我上学的年代,似乎是一个大家喜欢阅读哲学书籍的年代,自己也试着读了一些,尽管今天看来,未见得在多大程度上能真正读得明白。那个时候,跟环境相关问题的思考,非常大程度上应该是受到来自欧洲思潮的影响,敬畏环境或者场所的内在特质,有一个词叫做Genius Loci,讲的就是环境的力量、一个场所的精神和力量。所以对于新的事物介入已有的环境,建筑师或规划师应该怀着对Genius Loci特别敬畏的心,非常慎重地去研究可能的新事物会是什么样子,才不至于威胁到原有的场所特征,并进而可能有所发展。对于城市和环境本原的关注,并非要来点不惊人则不休的创意的关注,这似乎和今天很多主观上创意满天飞的状态不尽相同。当然即便是那个时代,同样也提出过建筑应该具有的基本趣味是寻找“something new,something different”。这种应对既有环境的不同态度,无所谓孰是孰非,只不过是恒河沙数的不同观点而已。如果场所精神对于新的事物特别重要,那么实际上新事物的创造性介入,及其对原有景观环境的重塑,并不是我们关注的点。而所谓引导环境中的人与活动,也不是我们做设计时最先关注的内容。对于我们而言,设计最先关注的是对原有环境的敬重;其次关注的是如果有新的事物介入,怎样才能算是适度;第三关注的是可能对人们的原有生活有什么贡献,而不是必然带来怎样的改变。——宋晔皓

猜你喜欢

白石学堂建筑师
广东中山市白石猪场有限公司
广东中山市白石猪场有限公司
小小建筑师
红砖白石五店市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