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的纸媒深度报道
2019-06-21刘元娟
【摘要】纸媒仍有生存的空间,深度报道是核心产品,虽然深度报道在没落,但是这个时代仍然需要它:深度报道在揭露真相、推动社会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融媒时代深度报道一方面需要发扬自己的优点,坚持问题导向采访,一方面也需要与时俱进,融媒创新。
【关键词】融媒时代;深度报道;没落;坚守;打造深度
这世界变化快,5年前,新媒体方兴未艾,传统媒体还是主流;5年后,新媒体活力四射,传统媒体负重前行。报业经济经历了一个断崖式下滑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仍然看不到尽头,“纸媒之死”喧嚣日上。作为一个从业20多年的纸媒人,心里不可能不悲凉,网络时代,纸媒必死吗?无数纸媒人仍在坚守并探索着。报纸的深度报道曾被视为与视屏媒体抢夺受众的主要手段,网络普及后,更被认为是保持报纸活力的核心产品之一,然而随着报纸的没落,深度报道也在慢慢减少,表象就是版面被大量压缩,深度报道记者大量转型或者出走。去年南方传媒书院的文章《陈安庆:调查记者VS奶粉钱VS新闻理想》披露:2013年仍有334位调查记者,2019年调查记者人数降至175名,减少了159名,从业人数减少多达57.5%;同时新媒增加的调查记者人数有限,深度报道行业目前正面临人才流失的严峻考验。
一、深度报道的没落
在这个新闻喧嚣不过一个星期的网络时代,时效是新闻的生命,但不能第一时间跟进热点焦点是多数深度报道的特征,采访调查又需大量时间,等到报道出炉,社会关注的焦点早已转移,能够产生的效果自然有限。网络时代,人们手机不离手,习惯了信息的不停轰炸,习惯了刷屏阅读,碎片阅读已经成为主流,过长的信息人们会直接忽视或只是阅读标题。第12次全国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数字阅读占人们阅读时间的58.1%,首次超越传统纸质阅读,手机阅读大幅增长超过51.8%,人们每天浏览微信超过40分钟,是纸质阅读量的两倍多(来自中国教育报微信)。媒体都在有意无意地迎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人们的视线中全是“短、平、快”信息,谁能静下心来细细阅读字数众多的报道?阅读习惯一定程度决定了深度报道的受众范畴与掌声,用大篇幅的文字构筑整个报道逻辑结构的深度报道还有人看吗?
报社盈利的时候,深度报道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附加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变现。然而现在经营困难,于是一部分报社不得不通过缩减开支、精简人员部門来维持生存,采编成本一再压缩时,耗费金钱和编辑成本的深度报道部门收益折算时间长或无法换算,自然成为被裁撤的优先对象,优秀的记者编辑会优先被充实到经营部门或者被挖走、主动被动转行。呈现在深度版面上,报道的大部分题材转成了政府工作热点,集中在民生投入、城市建设、卫生食品安全等方面,大量的所谓深度报道仅仅是拉长了日常新闻报道篇幅,甚至同城媒体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化面孔,读者很容易“审美疲劳”;版面呈现大多数是“长文+配图”形式,面对新媒体表现方式多样、手段层出不穷、语言活泼风趣,这种略显苍白单调的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深度报道的坚守
现在社会还需要深度报道吗?《陈安庆:调查记者vS奶粉钱vs新闻理想》曾设想,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如果没有调查记者会发生什么?他得出的结论是:没有调查记者,真相谁去揭露?严肃媒体的价值在于以事实和真相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多数媒体的宣传,在于强化认同;少数媒体的调查,在于推动社会。
什么是深度报道?美国《时代》周刊发行人亨利一鲁说,深度报道是发现问题的报道,是“慢新闻”。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又名哈钦斯委员会)则在“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提出,深度报道应围绕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在时间背景下呈现新闻事件,表现真正意义。所以,深度报道的中心毫无疑问是“问题”。发现“问题”,揭露“问题”,深度报道的“问题”越深入,关联越多的社会热点,“深度”才会有价值。社会的发展需要真相,即使是自媒体,也越来越注重深度报道,去年引起轰动的深度报道《疫苗之王》就来自微信公众号,揭开了疫苗生产大厂的内幕,产生的影响一直波及到了现在。之后,自媒体《丁香医生》报道了“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持久的新闻浪潮。
对读者来说,如今身处在信息的海洋之中,到处是水到底喝哪一滴?到底哪一滴对我有益?历史视角的丧失让人们充满了焦虑,深度报道独有的策划特色与整合功能、思想深度恰好在这个时代充当了某种具有理性与洞察力的导航器,从而吸引有志于此的读者的目光停驻于此。
三、如何打造深度
有的记者认为,深度报道有什么难写的?文本里叙述新闻发生的背景、进程,加上专家对问题的分析,轻易就写成一篇。但是这种“深度”停留在详细复述已知事实,顶多简单地在时间纵轴与题材宽度上叠加组合一下相近事实,完全看不到记者的观点与思想,只是解释报道、详细报道、延伸报道,或者文件的复制粘贴,读者的阅读欲望当然得不到满足。
(一)永远追逐问题
深度是发现问题的报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度报道甚至能够说是一种新闻态度:哪里出了问题从来不停止质疑,一直追逐问题背后的问题。深度报道稀缺的是“独家问题”。专注于挖掘沉积在表象下的“问题”,是纸媒强项也是纸媒应该做的。纸媒想生存,比别人“嘴快”现在看不是重点了,挖得更深才能抢占制高点,用深邃的思想抢先挖出新问题,让热点产生在自己手中,让那些“嘴快者”永远追逐你原创的背影,才是纸媒生存的根本。
即便不是独家问题,能够从已经报道过的新闻或新闻经历者统一提供的新闻素材出发,进行深入透彻的调查研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思想找出别的报道者没有观察到的问题,分析其他记者没有观察到的本质,以独家的角度、独家的讲述风格和独家的深度思考写出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的深度报道,在媒体竞争中形成特殊优势和个性,区别于其它媒体,这才是一个媒体的取胜之道。
而一个问题往往可以挖出一系列问题,比如临沂有一家银杏园,每到银杏变黄的季节吸引大量游人前往,但是管理混乱,园区小贩聚集、垃圾丛生,聚焦这些乱象是浅层次的,深层原因是因为土地从属问题,这片地属于当地村居,专业的园林管理部门没有权限,而村居囿于自身的水平与村民的扯皮又管理不好,如果上交给专业园林管理部门,则土地如何补偿?收益如何分配?这个报道还可以生发到季节性景点有没有设立的必要以及如何管理上,还可以上升到村居旅游的开发与管理。
一篇深度报道仅把信息有机拼接是初级的,把信息吃进去,再按自己的语言和逻辑表达出来,是中级的;吃进去,吐出来,还能放到时代背景下追根溯源,放到地域范围内深入挖掘,是高级的。“深度”的“深”首要在于记者编辑思想之深。
(二)融媒时代的创新
融媒时代新闻采编模式与传播方式在急剧变化中,深度报道也要顺应融媒发展趋势。首先报纸深度报道从策划到采访到编辑发表都是在媒体内部进行,受众并没有参与其中。融媒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人人都是评论者,深度报道可以由受众点题,可以在与受众的充分互动中进行,可以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动漫、H5等多媒体手段,用全息影像的采写方式,尊重和满足受众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阅读需要,多重层面与多维视角地呈现新闻事件。现在是“大数据”时代,记者可以不费太多力气获得更多的数据,例如用户的情绪、喜好、评论、转发,以及各种数据池中积存的数据和线索等,记者可以深度思考挖掘这些大数据,对关联信息进行深度调查,合理地逻辑推理、信息相互验证等,事件的真实面目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媒体现在普遍有一个能够共享线索和选题的“中央厨房”,记者采集一次、生成多种新闻产品,新媒旧媒深度融合、多元发布,新闻信息源互通有无,多媒体采编力量共享,高层次选题策划和多角度成片资源共享,如此媒体从业者可以借助中央厨房实现跨越发布平台、跨越记者编辑特长与身份所属的亲密协同配合,这其实更有利于采编深度报道。传播时多媒体联动,充分利用二维码等新链接技术,各媒体平台互留传播余地,从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更有利于产生质量和效果双赢的深度报道。
在融媒时代,新闻是产品,但它是特殊的产品,有经济属性更应该具有社会屬性。如普利策所说,如果一个国家是一艘航行在海上的船,那么站在船头的记者就是时代的嘹望者。在融媒时代,深度报道仍然是媒体的核心产品与立身之本。
参考文献:
[1]胡杰,融媒时代深度报道编辑的变与不变[J].青年记者,2019(22).
[2]王辰瑶,深度报道如何适应新的需要[J].新闻记者,2014(7).
[3]叶铁桥,周珊珊.纸媒困境下的深度报道——第五届全国深度报道研讨会综述[J].新闻记者,2014(7).
【作者简介】刘元娟,临沂日报报业集团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