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争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认同及话语表征

2019-06-21张小玉

新闻传播 2019年23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民粹主义话语

【摘要】该研究以“深圳高考移民事件”为个案,试图揭示大陆网民在抗争型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社会认同及话语表征。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对部分代表性评论的话语分析,该研究认为,伴随着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双方网民在强化官民对立、贫富差距的同时构建着自身的受害者身份,以合法化自身的利益诉求。最后,该研究试图为这种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提供解决建议。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认同;话语;民粹主义

联网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的赋权成为可能,而网络群

体性事件是互联网赋权的重要表现。不少学者已指出,网络群体性事件与传统群体性事件有着本质区别。学者杨国斌总结了中国网络集体事件的四种政治形式,包括戏谑型、颠覆型、抗争型和共识型[1],并指出了语言文化技能对于网络集体行动的重要性。本文主要讨论抗争型网络集体性事件。

发酵于2019年4月底的“深圳高考移民事件”主要源于深圳家长对富源中学部分考生的高考移民身份的质疑,矛头直指深圳教育局、富源中学和河北移民考生。该事件后来引发了大量利益相关的广东网民和河北网民在微博展开激烈争论。

一、理论框架

社会认同理论由Tajfel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中不断发展。该理论认为,社会认同是通过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创造的[2]。个人通过社会分类认同自身群体,并产生内部群体偏好和外部群体偏好。当个人强烈认同自身群体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

鉴于少有研究采用社会认同理论审视网络群体性事件,本研究将从该理论出发以探讨“深圳高考移民事件”,研究问题包括:事件中利益相关者形成的内部群体认同和外部群体认同是什么?他们在社会认同方面的话语表征是什么?这种社会认同和话语表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数据和方法

基于微博的开放性、数据的易获取性,以及深圳教育局官微“@深圳教育”是本事件中双方网友交锋的平台,因此,本研究选择“@深圳教育”上网友的4660条相关评论作为数据。在爬取所有评论后,本研究运用话语分析法,对代表性评论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广东网民的社会认同及话语表征

从社会认同上来看,以深圳为代表的广东网民认为自身是官员滥权渎职行为及高考移民不正当行为的受害者,并认为“渎职、贪污”的深圳教育局、把教育变成“赚钱工具”的富源中学以及“破坏深圳教育公平”的河北高考移民是施害者。虽然没有证据证实深圳教育局“与富源有利益关系”,但并不妨碍广东网民猜测:“某些人名声金钱双丰收”“利益集团玩的把戏!”在权力、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广东网民构建着无权无势、安守本分的受害者身份:“让75万考生寒心”“教育之乱象!深圳人之殇!”……

从话语表征上看,广东网友的评论主要采用隐喻、引用等修辞策略。首先,广东网民用隐喻“民办学校的走狗”“保护伞”来形容渎职的深圳教育局,讽刺深圳教育局与富源中学可能存在利益关系,从而激活了受众对以往官员贪污腐败事件的集体记忆。陈龙指出,反腐败、反官员、反富人的话语已经成为了网络舆论中的固定话语模式,在舆论动员中起到揭竿而起的效果[3]。另外,广东网民用“羊,狼”和“走地鸡/饲料鸡”的隐喻分别形容“安守本分”的广东考生和“破坏高考公平、擅长应试”的河北考生,并用“国之蛀虫”“偷鸡钻营者”“考试机器”“高考蝗虫”“牛皮藓”等带有辱骂性质的隐喻,指责河北移民考生破坏高考规则。有研究指出,“隐喻作为重要的认知手段,借由具体的实际的生活经验作为载具(喻体),使得原本抽象的认同主体得以落实……并且使得对于载具(喻体)的态度和价值观得以转移到主体身上。”但同时,隐喻也使得“原本复杂的社会关系因而简化为善恶分明的故事结构”[4]。因此,广东网友针对深圳教育局和河北考生的污名化的隐喻,强化了官民对立、地域歧视,激起了公众悲情、戏谑等情绪,从而使得严惩河北高考移民似乎势在必行。除了隐喻修辞,广东网民大量采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包括引用历史典故(如“南北榜案”)和政策条文(如“《关于严禁跨省招收高中生到我省就读的通知》”“依据<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规定”)以合理化、合法化自身诉求,为严惩、打击河北高考移民的主张提供依据。

(二)河北网民的社会认同及话语表征

河北网民认为自身是不公平高考制度的受害者及社会分配不均的受害者,而认为深圳网民是高考制度乃至改革开放政策的“既得利益者”,并着重渲染自身的受害者身份。河北网民把按省分配录取名额和回原籍报考的高考政策讽刺为“户口决定制”“户口歧视”,并自嘲为“二等公民”:“我用青春换来的分数,被人家用户口碾压” “内地拼死拼活不抵一张广东户籍?”同时,河北网民用隐喻“玄幻小说里面的反派,努力在高级学府修炼”形容河北考生的优秀,并用污名化隐喻“凭粮票选拔蠢材”讽刺广东考生占了户籍优势但资质不够,从而突出河北考生没有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此外,由于深圳是一线城市,是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代表,而河北属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由此网民跳出“高考制度不公平”的话语框架而讨论社会贫富不均、城乡二元差距,认为深圳乃至廣东占尽了改革开放的红利,而自身群体则是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牺牲品,且没有得到公平对待:“不想被小城束缚,除了拼我们一无所有,所以你们随便优越”“小城市没被大城市吸血吗?没外地务工人员,大城市能建设起来?”同时,河北网友采用内视角还原高考移民的无奈:“可怜那些资源匮乏的省份学生,可怜贫穷省份的学生,他们艰苦奋斗十余载可能只能到他人的起跑线”。曾庆香认为,内视角“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但往往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偏见和感情色彩。”[5]总体而言,自知理亏的河北网民对隐喻、引用修辞的使用不如广东网民频繁,但着重使用诘问话语、控诉话语、内视角来渲染贫富差距、阶层对立,从而强化自身的受害者身份,是典型的悲情叙事。汤景泰认为英雄叙事、悲情叙事、复仇叙事是民粹主义舆论三种典型的叙事模式,其中“悲情叙事使用中的一大关键是摒弃复杂的利益博弈分析,而要把单一的受害关系作为叙事核心”,同时,悲情叙事离不开受害者身份的建构,“容易激发公众同情,并自然挟裹了强大道德力量”[6]。在这个案例中,悲情叙事及受害者身份的建构弱化了高考移民破坏高考规则的事实,忽略了这一行为应承担的责任。

四、结语与反思

在这起抗爭型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双方网民的评论是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重要体现。双方网民都对对立面采用了污名化的隐喻,从而强化了官民对立、贫富差距、阶层对立。正如陈龙指出,“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套路化、模式化的话语结构,即每次有事件发生,都可以归结到用某种特定的话语结构、话语逻辑如反腐败、反贫富差距等加以解释”[7]。同时,双方网民都构建了自身的受害者身份。与广东网民采用引用修辞来合理化自身诉求相比,不占上风的河北网民更倾向于使用诘问话语、控诉话语及内视角来进行悲情叙事,从而弱化高考移民行为造成的危害和本应承担的责任。

不少研究证明,悲情叙事和构建受害者身份是民粹主义话语的重要体现,“归根到底是为了赢得道义上的制高点,并为情绪的蔓延和情感的宣泄提供合法依据”[8]。杨国斌也曾指出,悲情与戏谑是网络事件中主要的情感动员手段[9]。受害者身份认同及民粹主义话语是目前中国绝大多数抗争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认同及话语表征。在此类事件中,网民们的情感宣泄大于理性诉求,正如有学者指出,“网络民粹主义话语从来都不是基于一种理性的利益计算,而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宣泄”[10]。在有大量“舆论绑架法律”“舆论倒逼改革”的案例的前提下,网友深知这种话语能够“把事情闹大”,从而引起围观,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下,网民们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诉求也往往是利益性诉求,而不是政治性诉求。

在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客观存在且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群众政治参与渠道不畅、社交媒介使用越发方便快捷的情况下,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抗争型网络群体性事件涌现,而网络民粹主义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一种社会思潮。因此,政府官员在现实层面缓解社会矛盾、最大化社会公平,同时畅通公众的政治参与渠道,以及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健全网络表达机制,是治理网络民粹主义的长远之计。

参考文献:

[l]Yang G,Wang W.The political styles of online activismin China[J].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media in Asia,2016:193-207.

[2]Tumer,J.C.& TajfeI,H.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Key readings in social psychology[M],Lon-don:Psychology Press, 1986:276 - 293.

[3][7]陈龙.话语强占: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1,33(10):16-21.

[4]张玉佩.当认同遇到隐喻:谈隐喻在认同塑造的运作[J].新文学研究,2000.64.

[5]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6]汤景泰,偏向与隐喻:论民粹主义舆论的原型叙事[J].国际新闻界,2015,37(9):23-35.

[8][10]刘小龙.解构与建构:当前中国网络民粹主义话语的生成逻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4):82-91.

[9]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9):39-66.

【作者简介】张小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文化哲学、网络传播。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民粹主义话语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民粹主义的产生机理与有效引导
西方民粹主义专题研究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