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现状及培养途径

2019-06-21程艳菊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小学生

程艳菊

摘  要:学校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文章对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教学实例提出了培养小学生应用意识的途径:创设真实可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学习活动的探索过程,引领深度,并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写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应用现状;培养途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作为数学教学目标之一。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1]然而,目前小学生的应用意识到底怎样呢?

一、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现状及分析

由一道题说开去:儿童文学16元/本,促销买10送1,学校要为学生购买280本儿童文学,至少要花多少元?

这是2017年冬汉中市西乡县小学四年级的一道测试题,许多学生是这样做的(如图1、图2):

分析错法一的学生做法(图1):学生认为既然是买10送1,那么买280本书就会送28本书,那只需要花252本的书钱就可以了,试问这样的买法卖家会同意吗?其本质是学生对买10送1没有真正理解,买10送1是指买够10本送1本,换句话说,用买10本的钱买11本书,而不是买10本付9本的钱,那样就变成买9送1了。

分析错法二的学生做法(图2):先付280本书的价钱,再送28本,思维混乱,没有弄清基本的数量关系,还未理解加法的意义。

我们再来看正确的做法(如图3、图4):

用方法一(图3)的学生先从除法的角度算出280本书有多少个11本,这里看出他对买10送1的意思是理解对了的,再根据“数量×单价=总价”进行计算,方法比较抽象,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有一定难度。从试卷的涂抹情况来看,这个学生估计思考了很久,全县学生中用这种方法做对的并不多。

用方法二(图4)的学生尝试着推理:先买整十倍数250本,就会送25本,接着再买5本就够280本了,所以只需要付255本的书钱就行了。这种方法较方法一而言,思维难度降低了,方法相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

其实,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类推、列表……通过统计,此题全县四年级孩子的错误率高达85%,题真有那么难吗?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商品促销活动,问题来源于生活,学生却很茫然。同样的,在2018年夏季期末测试题中,三年级试卷上有一道数学教材原题:“笑笑家给720dm2厨房铺地砖,有两种砖,第一种长3dm,宽2dm,每块7元;第二种地砖边长2dm,每块5元,用哪种地砖比较便宜?”还有五六年级试题中出现的乘车买团体票、折扣等问题,凡在试卷中出现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孩子们普遍完成得不好。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比较差。2018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报告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偏弱。

我们对小学的广大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在统计分析后发现,造成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淡薄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应用意识。教师对数学教育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思考较少,课堂上缺少真实性的生活情境,不重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应用,一味地强调形式化的数学,课堂上部分数学内容脱离实际。

2. 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理解不到位。教师认为让学生多做应用题,就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升应用能力。

3. 学生缺少生活实践。学生很少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会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时我们应依据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注意挖掘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起学生爱学数学,愿用数学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应用意识。

1.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感受应用价值。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中提炼出数学素材,让它服务于教学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比赛场次》时,课前教师录制了本年级学生篮球比赛的视频,当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自己参与的体育活动时,学习兴趣高涨,很快便主动投入学习中,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每两个班级的队员进行一场比赛,本年级一共要比赛多少场?”的问题,寻找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解决“比赛结束了,班级运动员们纷纷合影留念,每两人之间都要拍一张照片,摄影师一共要拍几张照片?”的问题,再进行拍照验证,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2. 经历活动的探索过程,激活应用意识。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表现为主动从数学角度解释现實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尝试愿望以及试图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联系的主动思考 [2]。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思考,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教学《比的认识》时,课件呈现班上某位学生的照片,让学生现场对课件上照片的长、宽进行拉动,学生观察到拉动后的照片有些是相似的,有些变形了,这是为什么呢?现象来源于孩子们的操作,他们会主动思考、探索相似照片长、宽的内部奥秘,深刻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并能应用比的知识解释如家里旧电视(长宽比是4∶3)换成液晶屏电视(长宽比是16∶9)后,人物会变胖等现象。此外,学生还有了想设计不同尺寸相片的欲望,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学生的应用意识被激活了。

3. 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新课标指出:“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都應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教学时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3],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在计算“利息”时,课前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银行去了解“利率”,了解一些储蓄知识,做好记录。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储蓄知识,再尝试计算利息。学生回家后帮助家里计算所存的钱的利息。思考:存同样多的钱,存相同的时间,按银行利率来算,怎样存钱才能得到更多的利息?对于家庭储蓄,你有怎样的建议?最后通过反馈,发现孩子们家庭存钱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他们都能准确计算出家里所存的钱的利息,对父母存钱方式也能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这样不仅让学生有效地将“学数学”转变成“用数学”,还增加了理财知识,体现了数学“学以致用”的目的。

4. 写数学日记,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日记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体验生活,把所学所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一年级孩子在学习《认识物体》后,数学日记中这样描述家里的一些物品:我们家3个人喝水的杯子都是圆柱形的,家里的药盒、书、烤箱都是长方体,阳台上有5个八边形的花盆……三年级学习了《面积》后,有位学生写道:“今天我终于知道家里客厅的面积大小了,我先数了数,客厅铺了32块方砖,我又用尺子量了量,每块方砖边长为75cm,最后我算出来客厅的面积是27m2,爸爸夸我真厉害,因为连他都不知道客厅有多大呢,学习数学真有用!”这样,学生便能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出现的数学现象的习惯,既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总之,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通过长期、有意识地培养,并在日常教学中点滴渗透,学生才会有效地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曹培英.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  弗罗伊登塔尔. 数学教育再探[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