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有形”到“无形”:数学活动“导”的策略

2019-06-21陈家庆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有形教导小班化

陈家庆

摘  要:基于“小班化教学”的大背景,在不同学段、年级段,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教师应展开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指导。从“有形”到“隐形”,从“隐形”到“无形”,要优化教师“导”的策略,从“教导”到“指导”再到“引导”,要“导”之有法 、“导”之有度、“导”之有效。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学习活动;“导”的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班化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也成为社会关注的优质教学期待。在小班化教学的大背景之下,学生数学活动更具多样性、选择性和个体性。不同学段的学生,其心理特质是不同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分年级段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进行教导、指导和引导。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有形的“导”更能让学生明晰要求;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无形的“导”,更具启发性、引领性意义和价值。

一、有形的“教导”策略

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对于学习活动,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意识,还需要教师的“教导”(包括“明示”“说导”等)。只有让学生明确活动内容、活动要求、活动目标等,学生才能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在低年级小班化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成分要相对多一些,“民主”的成分要相对少一些,这是为了让学生更科学、更规范、更合理地进行数学化活动。否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沦落为自流,甚至于活动中“流产”。

当然,活动情境也是必需的,否则,枯燥的说教、教导也会让学生生厌。因此,“教导”并不是霸道、霸权,更不是专制、独裁,而是教师“教”的比重多一些,“教”的味儿浓一些。《韩非子·喻老》中说:“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在对学生数学活动进行有形的教导时,教师必须重视活动的细枝末节。比如,如何观察、如何操作,如何合作、如何展示,等等。在教学《9加几》(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时,要让学生讨论、交流,如此,学生会产生多样化的算法,如数数法、分解法、凑十法等。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教导学生观察,如他人是怎样分解的,是如何凑十的等;教导学生操作,如小棒满了十根要怎样(扎起来),十根小棒扎起来表示什么(满了十个,渗透“满十进一”的思想),选择哪个数分解(选择较小数分解,以便和较大数凑十更方便),等等。只有教师展开明确、具体的教导,学生的观察才不会成为盲目地看,学生的操作才不会沦落为盲目地做,学生的合作才会变得有序,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严谨。通过教师有形的教导,学生能在活动中能获得探究的体验,享受发现的乐趣。

活动是学生智慧的开端,也是学生认识的基础。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就是从数学活动开始的。有形的教导,要求教师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而且要求教师将活动的内容、要求等说明白、道清楚。既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要给学生常见的学习活动立规矩、定制度,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的规则、交流的规则、展示的规则等。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规则,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才会变得规范、有序、高效。

二、隐形的“指导”策略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也逐渐得到发展。在中年级小班化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像低年级那样,对学生展开亦步亦趋的“教导”,也不能像高年级那样,完全放手让学生展开探究,甚至充当“甩手掌柜”,而应适时地“指导”、主动地跟进、有效地介入。教师应当将自己的教学意图隐藏起来,做一个“教学隐身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进行潜移默化地指导,尤其是学习技能、活动要领的培训。这种指导应当建基于学生充分地探究、合作基础之上。要把握指导的度,学生会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不指导;学生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指导;教师指导的是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在淡化教师显性教导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时空,以便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例子,让学生有例可援、有径可循,要给学生精制策略,激活学生的学程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从依赖转向独立,从学会转向会学、慧学。比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一方面要唤醒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指导的“度”,既不能和盘托出,又不能含糊闪烁。比如“24×12”,教材所提供的例题是“幼儿园购进12箱迷南瓜,每箱24个。一共有多少个?”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基于各自已有的数学认知活动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形成“算法多样化”局面,这是学生自我数学的“再创造”。如有学生将12分成了2×6,有学生将24分解为4×6,还有学生将12分解为10+2,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从算法多样化转向算法优化。教师要启发学生,10+2表示什么?24×2表示什么?24乘十位上的1,就相当于什么,表示什么?只有基于教师以问题为载体的隐形指导,才能让学生理解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意义,以及竖式中最后一步合并的意义。有了教师的隐形指导,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就具有了鲜明的意义。他们在用竖式计算时,就会对自己主动发问,这一步计算表示什么。学生的计算就不再是一种机械的操作、固化的技能,而是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在中年级小班化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由显性教导转变为隐性指导。这种隐性指导的落脚点是学生。教学中,要从数学教学目标出发,把握教学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因势利导、因时利导、因人利导,有效地助推学生数学知识建构,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无形的“引导”策略

在高年级学段如五六年级,实施小班化数学教学,教师要主动地从具体地“指导”转向启发式、点拨式的“引导”。如果说,“指导”是隐形的,那么,“引导”就是无形的。引导,要求教学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在高年级学段的学习活动引导中,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建立“小先生制”“导师制”等,让学生“兵教兵”。教师应当从“讲台”上退到“幕后”去,让学生真正走上活动的前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无形的引导策略,教师可以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翻转角色”“翻转时空”“翻转课堂”“翻转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低中高段的范式转型。要让学生学在课前,以学定教、因学施教,着力构建“生本课堂”“学的课堂”,让学生位于“课中央”。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学生完全可以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经验、思维经验等展开自主探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调控者,他要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对照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检测、反馈。从自主思考到合作探究,从探究方案的制定到探究行动的落实等,学生都应成为真正的主人。正是由于教师放开手脚,学生才少了一些羁绊,多了一份自主;少了一些禁锢,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一些死板,多了一些灵动。如有一小组学生借助三角形面积公式学习时的推导经验,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有一小组学生借鉴“半广以乘正从”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还有一小组学生更为独特,联结梯形的对角线,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殊途而同归。这里,充分发挥出了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智能,于是就诞生了多样化的探究方法,这些方法确证和表征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智慧,是学生本质力量的彰显,因而倍显珍贵、倍觉精彩。

在高年级学段的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只需要进行宏观调控,而将学习的主动权充分赋予学生,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的存在感、成就感、意义感和价值感。由此,数学教学不再是预设的固化流程,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态生成。有时候,课堂还会显得有點“乱”,但却“乱”得富有激情,“乱”得灵感四溅,“乱”得个性凸起。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棘手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从“教导”到“指导”再到“引导”,需要教师转变思维方式,转变引导方式、组织方式。作为教师,要彰显数学的特质,凸显学科的价值,不断地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有形教导小班化
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不断提升基层党的建设质量
未定义
我想要的教导
小班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撒谎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小班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探索
农村学校如何应对小班化
基于专业特色的《数学分析》课程小班化教学改革探讨
东北抗联教导旅在苏联组建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