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仁爱思想对爱国主义精神理论自觉的构建

2019-06-21刘银军

世纪桥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仁爱爱国主义

刘银军

【摘 要】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为爱国主义在实践层面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理论资源。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对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基因认同的导向作用。儒家仁爱思想的普世性构建了爱国主义的逻辑起点,中华民族和谐、自强、包容的文化精神构建了爱国主义的理论路径。

【关键词】爱国主义;全球化;民族精神;仁爱;构建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4-0088-03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任何民族都有一种在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它是这个民族之所以为这个民族的精神标识和身份的象征,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大的凝聚力。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列宁所说的这种深厚的感情,是在历史积淀、基因遗传、血与泪的洗礼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族感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爱国主义精神”是最为核心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爱国居其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中国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任何人在其国家中的成长都是历史生成的产物,包括他的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所形成的精神世界的生成,人在他的历史经常的生活中成长,也在他的历史经常的生活中长成,民族的个性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他的血脉里,可以说,人是历史经常的前提,也是历史经常的结果。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也是这一历史经常的结果。

二、爱国主义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及成因

(一)爱国主义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

近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在逐步全球化过程中从客观和主观上都受到严重打击,从而直接消解了它在近代以来的价值彰显。

从主观上来讲,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构建了价值意识的多元化,多种价值观的并存,也就意味着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中,价值的依据既包容又对立,既融合又冲突,同时,也就意味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爱国行为。面对这种没有选择标准的个性的张扬,造成的存在主义的焦虑。时代的焦虑主要表现为泛道德化和去道德化,泛道德化是由人们主观上太需要道德,去道德化是因为客观现实使人们认为道德成为一种奢侈品,道德在当今面临挑战。说到底爱国主义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这种道德情操面对个人主义的泛滥,从价值导向上削弱了爱国主义精神的自觉践行。

从客观上讲,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从那时起的几十年里,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成果,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它作为特殊的工具使人的本性屈服于它所创造的物质形式之下。科学技术非理性的发展使人对自然界的极度占有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也破坏了人生存的文化环境,缩小了人的生活世界,同时也缩小了人的意义世界。虽然说科学技术的非理性给人类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但同时难以舍弃物质富裕所带来的无限欲望,在物质与道德的权衡上,追求物质满足所带来的价值观念进一步颠覆着人们传统的主体价值观。经济的全球化,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人们的生存世界,也打破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面对多元价值的冲突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受到严峻挑战,爱国主义的自觉践行与弘扬已凸显出严重的问题。高扬爱国主义这面富于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旗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有着重大的意义。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内容,寻找爱国主义的理论源渊和基因认同,是弘扬和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必然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的理论问题进行辨析。

(二)爱国主义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凸显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目前,国内外对爱国主义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质疑乃至反对爱国主义,另一类则是极端民族主义。

对爱国主义理论的反对主要来自自由主义思潮。自由主义大多与个人主义纠缠在一起,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认为民族国家的合法性不是来自于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而是来自于社会契约。他们把这种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爱国主义称为“理性之爱”。也就是说国家的合法性来自于社会契约,社会契约成为个人与国家之间形成爱国主义的中介工具。这种工具在理性的主导下变成了一种等价交换,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以个人为先,这种缺乏以民族大义为先的个人主义使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一种逻辑意义上的等价交换,从而抹杀了人的激情。

极端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堕落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看法认为,只要打着爱国的旗号,什么都可以干;只要把某种做法与国家利益链接起来,那么这种做法就具备了合法性。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自己民族的利益可以侵略他国,甚至发动战争来掠夺他国资源,把自己的民族利益建立在其他民族的利益之上。民族主义的极端化违背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在全球化的今天,只能给自身和他人带来灾难。

三、传统文化对爱国主义精神理论自觉的构建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爱国主义精神穿越历史时空,保持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精神是传统历史、文化形成的结果,也成为当代爱国主义形成的前提。

(一)血缘之爱的普世性构建了爱国主义的逻辑起点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家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家在中国人心中具有超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钱穆先生曾经说“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一切。”[2]血缘结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自然的结合方式,中国社会组织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家与国之间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同构关系,儒家的仁爱思想也是在这种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也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形成的。

在儒家的思想中,孔子的仁爱思想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出发点和基石。“仁者人也,亲亲为大。”[3]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首先是从血缘关系开始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4]孔子将仁的依据建立在人的最本能的自然状态,也就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上,孝是人之人为的本能自觉,这种自觉是人天生就有的,也是人之为人的本然状态。礼是仁的一种外在表现,只有通过礼,才能纠正人的不良行为。但要真正纠正人心,要从人心深处下功夫,就要从仁开始。孔子虽然一直倡导恢复周礼,但他同时看到了礼等级的森严性,而缺乏仁爱的礼始终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一旦崩溃,将会造成天下大乱。孔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提出了仁爱思想,仁者爱人,首先是从自己的亲人开始,孔子认为,亲亲是人之所以为人,推已及人的逻辑起点,也是建立大爱的起点,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一般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国家,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首先是亲人关系,也首先是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去爱自己的祖国,这种血缘之爱是普世的。孟子在继承了孔子的有差等的爱的逻辑起点上,再次将仁爱的逻辑起点扩展为普便化的恻隐之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情心,他主张性善论,其根据在于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四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尺度,是道德的内在根据。在这里,孟子超越了血缘亲情来论证道德自觉的根基和动力。他认为,人们只要具备了恻隐之心,就能产生自觉的道德意愿。人有同情心就不会对他人的不幸和困境漠然不顧,就能够推己及人,还能对其他有生命的动物产生同样的怜悯之心。孟子认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5]孔孟分别从爱有差等基础上的,以亲情之爱为起点,进一步上升到对他人,对万物和整个世界的爱,也体现了中国人是从亲情出发开始学会理解人,自觉到爱人的能力,并担负起做人的责任,这种爱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爱的另一重要特点在于,它是人的自然本能,通过它同样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获得价值。可以说,传统的仁爱思想在今天的传承和创新早就突破了宗法与等级的局限。儒家的仁爱思想因其具有很高的普世性,所以能够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在今天也经久不衰,当我们再次审度孔子的仁爱思想时,仁爱思想成为当今爱国主义精神的血脉之源。血缘之爱的普世性构建了爱国主义的逻辑起点。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在群己关系上,个人最终的使命就是平天下,也就是,爱家人是起点,最终要以天下为大爱才是人之为人的终极关怀。这种价值导向对于养成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源起或逻辑起点。

(二)中华民族和谐、包容的文化精神构建了爱国主义的理论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农业生活与耕地相连,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向往天长地久、福禄永终。农业生活本身依靠的气候、雨泽,皆非人力所为,因此,人的命运与天地绑在一起,人只有顺应天地的规律与法则,才能生活地更好。多年的农耕文明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安分守已、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其向内的文化品质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儒家的仁爱思想在其后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观念,沉淀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之柱。

1.天人合一的和谐意识

钱穆说: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对天人关系的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了物我一体的整体性思维,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上,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往往表现出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主体把客体当作一种异己的力量,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整体性思维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人的和谐,从而在爱国主义精神上包含着这种与客体或对方和谐统一的思想,而不是把对方当敌人,这种大爱克服了极端民族主义的爱国精神。

《易经·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6]用西学的话语讲,“天人合一”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从认识论来讲,天从来不是我们的异己力量的存在,而是与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存在,更进一步讲,天的品性与法则成为人处世立身的榜样,也就是人效法天的德性从而成就了人的内在品格。天人合一要表达的主张是说,天道指导人道,天之道是人之道的根据。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其最高的哲学概念,老子通过道的自然本性将天道与人道沟通,所谓的道法自然就是体现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8]这一切都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统一的精神。这种和谐统一的大视野,大格局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路径和特色。

2.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包容意识

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的运动刚强劲健,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力量而形成,而是自己的本来状态。相应于此,君子刚毅和强大应该不是来自外在因素,也就是说,不是通过剥夺他人和利用他人来强大,而是通过内在自我的超越而形成的强大。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中国人的天地情节始终在表达着包容这一理念,这种人文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所在,这种精神来自于天道,是从天地的自然法则当中派生出人文精神,在人生和社会生活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彰显。“有容乃大”表达了这个意思。自强和包容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所在,同时也是形成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世界主题的精神根源。

3.文化精神的完整性

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的冲突与融和,最终达成统一,其文化的主流从未断裂,只是在民族内部的政权更换与转移,而整个大格局未变。因此说,文化的完整性是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难以企及的。儒家仁爱思想,这个具有穿越古今的普世价值是在中华民族的和谐、包容的大精神中孕育出来的,是在传统的文化与历史当中不断净化和生成的过程,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爱国主义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

(三)儒家仁爱思想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启示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的讲话是指出: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物质需要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难以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面也面临许多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人伦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的这样一个高度,提出了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罗素曾经说过,“ 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 对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 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儒家思想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将会对世界的和平共处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儒家的仁家思想在全世界的推广更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新主题的实现。

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实践表明,西方文化中主客体对立的思维方式只能加剧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只能两败俱伤,达不到共赢的结果,因此说,虽然世界范围内局部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但和平与发展将是世界发展的必然主题,各国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冲突,但各种文明的融合与借鉴将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管任何一个国家承认不承认,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中国儒家的仁爱思想将会成为更高的意义上普世共识,也将有利于世界各国爱国主义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版)(第3卷)[M].1960.

[2]钱穆.中国文化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孔子.彩绘全注全译全解四书.中庸卷[M].2014.

[4]来可泓.论语直解论.语.泰伯[M].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1996.

[5]孔子.彩绘全注全译全解四书.孟子卷[M].2014.

[6]孔子.彩绘全注全译全解五经.易经卷[M].2014.

[7]藏书阁.名家集注道德经[M].印刷工业出版社,2013.

[8]汪鵬生.汪巧玲注评《庄子》(中国国粹精华系列)      [M]. 广州:暨南大学版社,2003.

[责任编辑:马雅兰]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仁爱爱国主义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