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以党建促乡村自治的实践考察

2019-06-21葛辉彰

世纪桥 2019年4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党的建设

葛辉彰

【摘 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是我党局部执政的重要体现,为我党今后领导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执政经验。在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实践中,乡村自治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乡村自治与党的建设息息相关。本文基于此着重探讨陕甘宁边区以党建促乡村自治的实践探索,为当下我国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党支部作用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党的建设;乡村自治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4-0022-02

党的领导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基础,在边区开展的乡村自治运动理所当然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建立基层组织的重要意义,并着手构建党的最基层组织,这一组织在当时称之为“中国劳工组合书记部”,用于领导工人运动,为此也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而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以及土地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之后,中国共产党已经日渐成熟,并使成长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中共中央进入陕甘宁边区之后,面对抗战的严峻局面,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政治运动,乡村自治就是最为闪耀的一环,翻开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光辉历史。乡村自治是我党直接领导下的一场乡村治理运动,之所以硕果累累,跟党的建设息息相关。

一、搞好乡村党支部,使其成为乡村自治的核心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乡村党支部是乡村自治的核心。边区党委指出:“乡村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最为基层的组织,在开展边区乡村自治中发挥着战斗堡垒的作用,是实现对基层党员教育的基本组织,是领导群众的内核。中共中央所确立的一切方针、政策、路线、指示都必须依赖乡村党支部去宣传、落实和执行。”[1]边区政府强调:“乡村党组织建设是党务工作开展的“重头戏”,离开了党组织建设,就会出现革命失败的危险。”可见,乡村党支部建设对于经济建设和乡村自治具有核心引领作用。“乡村党支部工作能不能搞好,是决定边区经济建设之重要条件。”“倘若乡村党支部各项工作不能井然有序开展,要想推动乡村自治的进一步深入,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无疑,乡村党支部建设直接关系到乡村自治的效果。

然而,在边区乡村自治实践中,存在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忽略乡村党支部建设的错误倾向。表现为某些县和区的主要负责人脱离基层的情形较为严重,对乡村党支部建设不甚了解,也不主动去进行调查研究,没有实质性的调查,也就不可能发现问题,而对于乡村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只能是泛泛而谈,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在乡村自治过程中,支部书记只注重具体的行政工作,对于支部内部工作甚至视而不见,往往认为做与不做关系不大。边区党委对这些问题高度重视,并指出:“要不遗余力地同任何忽略、轻视边区乡村党组织建设的错误思想倾向作斗争,必须使每一位边区各级组织的负责人认识到乡村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意义,必须使边区各级政权的工作围绕着乡村党支部的构建来开展,要面向支付,解决支部建设中面临的难题。”[1]与此同时,为强化对乡村党支部各项工作的指导,中共中央要求边区各级党委注重对乡村党支部具体工作的指导,要求各级负责人要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基层,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并定期开展讨论,并总结乡村党组织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乡村自治实践。

二、强化榜样引领,使模范党支部成为乡村自治的关键

在边区开展模范党支部建设,是体现党组织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为此,必须特别注意先进乡级政权组织的构建,并树立模范乡村党支部,同时还要及时总结乡村模范党支部建设的具体经验,在全区进行推广,以增强乡村党支部之战斗力。而对于在边区开展建设乡村模范党支部的问题,中共中央从很早之前就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具体的方针政策中加以强调,如在1939年《关于改进支部工作的指示信》中提出“边区各级党委、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各级党支部建设工作”的要求,并强调要加强“乡村模范党支部建设,并使乡村模范党支部在各个工作环节中真正成为榜样。”使乡村模范党支部建设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立乡村模范党支部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强化党组织的权力,而是为了实现边区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落实好中共中央对于边区老百姓的各项政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村模范党支部建设就是为了推动乡村自治的有效开展。为此,以模范乡建设为抓手的乡村自治得以在边区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边区党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创造模范乡的决定》《关于边区党的组织工作及今后任务报告提纲》等政策,在政策中着重强调了模范党支部建设与模范乡建设的具体联系,模范乡建设的具体原则和要求,模范乡建设的具体贯彻方针等等。根据边区党委的指示精神,边区乡村模范党支部与模范乡相结合开展的方式得到了普遍推广,打造了强有力的乡村党组织,同时也为推动乡村自治扫除了障碍,为更好地实现老百姓利益打下基礎。因此,在边区乡村开展的模范党支部与模范乡建设不仅发挥了典型示范的作用,还是推动乡村自治的关键环节。

三、注重组织建设,使乡村自治力量得到有效补给

一个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组织架构是保证内部成员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所在。边区的乡村自治运动,亟需一个保障有力的坚强组织来领导,以保证乡村自治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边区乡村自治的史料显示,边区乡村党支部的人数一般为7—9人,每一成员负责不同的业务,主要包括支部组织工作(发展党员)、各项事务的宣传动员工作、政府行政工作、军事组织工作、清除汉奸工作、工人运动工作、青年运动工作、妇女解放运动工作等等,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分工,这样可以保证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在乡村党支部开展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发展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来。据统计,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拉开序幕时,边区共有党支部1 326个,党员4 3628人。[4]但从党支部和党员分布状况来看,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表现为分布极不均衡,人口集中的地区,党员占人口比例相对较高,但在边区偏远地区,比例就非常少,甚至在一些已经创建的模范乡中,存在没有党员的状况,这对于边区乡村自治是极为不利的,缺乏先进党组织对乡村自治的领导,已经取得的成果都有失去的危险。为此,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党员的质量放在首位,对于吸收新党员的具体要求和原则,指出吸收新党员要“慎重”并“经过审查”,纠正“追求数量”的错误,做到“宁缺毋滥,求精不求多”。根据决定的精神,边区各级党支部在发展党员时将重点放到了党员的质量上来,主要吸收群众中的突出份子。在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及劳模运动时,确定把劳模作为主要发展对象,极大地提升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组织力。乡村党支部在发展党员中的有效举措,把更多的优秀分子充实到党组织中来,使乡村自治力量得到有效补给。

四、开展党员教育运动,有效提升乡村自治主体的素质

据边区1944年的材料统计,在边区所有党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53%,其中上过大学的仅为5人。边区党员文化素质较低的境况对于边区乡村自治和乡村党支部建设是一种极大的障碍。此外,由于此前发展党员工作中没有进行严格的考查和审查,使一些入党动机不纯、党性不强、甚至投机入党分子进入了党组织,消解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因此,开展一场深刻并广泛的党员教育运动是势所必然。

1940年10月,边区党委发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对边区党员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所采用的教材、采取何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的方针等方面的内容做了极其详细的规定,为在党员同志中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具體指导,极大地促进了党员素质的提升。此外,中共中央还确定了党员教育的具体目标,表现为要“丰富党员的文化知识”“使普通党员明白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使党员干部懂得如何去领导党支部的具体工作”“为整风运动培养教育干部”等等,这些教育目标的确定,使得党员教育工作具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将使每一位接受教育的党员得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知识的洗礼。

开展党员教育运动,完善的教育计划与灵活的教学方式必不可少,这是关系着党员同志在教育中收获多寡的问题。为此,要坚持文化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教学方式上从实际情况出发,以训练班为主,辅之以讲座、展览会、讨论会、冬学等等形式,灵活多变,尽可能地使每一位党员都能得到提高。此外,对于党员教育的教材,力求做到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多故事少理论,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其乐融融,唯有如此,教学的效果才会在实际的工作中呈现出来。由于客观实际的制约以及实际开展过程中的不足,导致党员教育难免出现瑕疵,但在教育中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方式,使边区曾经文盲的党员在文化知识与政治觉悟方面都实现了飞跃,为边区开展的乡村自治运动提供了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    文件汇集(一九三七年-一九三九年)甲1,内部资    料[M].1994.

[2]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    汇集(一九四五年)甲6,内部资料[M].1994.

[3]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    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M].北京:中共党史    资料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马雅兰]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党的建设
论“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过载栈
浅析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的建设”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改革举措落实难的表现及其化解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发展的政策动因及启示
延安时期基层参议员的社会生活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