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腰段脊柱骨折跨伤椎与经伤椎内固定效果

2019-06-21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伤椎螺钉椎体

临床骨科创伤性疾病领域,胸腰段脊柱骨折占较高发生比例,多由胸腰椎受到高能量连续性损伤诱导所致,近年随着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此类创伤发生率明显上升,对合适的治疗方案予以选择,是保障患者预后,提高远期生存质量的关键。手术为重要治疗方法,其中以经伤椎内固定术式和跨伤椎内固定术式最为常用。但实践表明,跨伤椎固定虽可起到一定作用,但易造成Cobb角和椎体高度丢失,且螺钉有较高的断裂风险[1-2]。本次研究针对所选病例,随机分组,分别采用经伤椎内固定和跨伤椎内固定术式治疗,并就两项术式效果展开对比探讨,旨在指导临床应用,现回顾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100例,均为我院2013年2月—2018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21~62岁,平均(46.9±11.7)岁;骨折部位:胸12椎体19例,腰1椎体31例;致伤原因:外力打击伤2例,交通意外伤33例,跌倒摔伤8例,高空坠落伤7例。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3~64岁,平均(46.2±12.1)岁;骨折部位:胸12椎体17例,腰1椎体33例;致伤原因:外力打击伤4例,交通意外伤31例,跌倒摔伤7例,高空坠落伤8例。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经MRI、X线、CT检查对骨折证实;(2)符合WHO制定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标准;(3)对本次实验知情同意,并自愿对知情同意书签署;(4)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椎弓根骨折者;(2)病理性骨折者;(3)有重要脏器损伤合并者;(4)对本研究不符合者。

1.3 方法

对照组:本组针对所选病例应用跨伤椎内固定手术方案治疗,即协助病例取俯卧位,全麻后,开展内固定操作,经C型臂X线机精准定位靶椎,在体表位置,标记穿刺点,纵向经后正中入路,将皮肤及皮下组织逐层切开,取弓根螺钉4枚应用,并将之分为2组,分别置入伤椎及于邻近上下椎体两侧分布的椎弓根处,另外,于其中置入作预弯处理的钛棒,拧紧一侧螺帽后,实施纵向撑开处理,以使伤椎恢复正常生理高度,并对脊柱畸形予以矫正,上述操作完成后,将螺帽再度拧紧,对固定情况予以确定。

观察组:本组病例应用经伤椎内固定方案治疗,协助病例取俯卧位,作全麻处理后,开展内固定操作,经C型臂X线机,确定骨折椎体,在伤椎中心,作正中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至充分暴露关节突和椎板。后在对照组所采用的螺钉置入数目基础上,再增2枚,置入侧面,需与邻近椎体螺钉比较,短5~10 cm,以防对伤椎骨块造成挤压,加重脊髓损伤程度。上述操作完成后,取2套呈纵向形态的连杆予以安装,完成撑开复位处理,对呈畸形状态的脊椎实施矫正。若患者脊髓损伤较为严重,需应用全椎或半椎板予以减压,在对关节复位效果确定后,还可应用L形复位棒推压于伤椎后缘分布的骨折块,至获得理想复位为止。此外,两组病例均依据实际需要,行单节段植骨,对病例自体经椎板或减压骨质等骨块应用。所遵循的标准为:若骨折于伤椎上终板发生,则将其融合上一运动节段植骨;若骨折于伤椎下终板发生,则融合下一运动节段。结束手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取抗生素持续使用1周。结束手术1周至10 d内,行X线摄片,再度对压缩椎体复位效果予以监视与观察,手术结束后2周,在轻便脊柱后伸性支具辅助下,嘱患者离床适度活动,并保证支具可发挥3个月的固定作用。若治疗期间,疼痛感较明显,需依据需要,取镇痛泵应用。依据患者机体恢复状况,适当增加训练量,以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手术情况;(2)对比两组并发症率,包括螺钉松动断裂、神经受损、切口感染等。

1.5 有效评定标准

显效:症状呈完全消失显示,椎体功能完全恢复;有效:症状呈基本消失显示,椎体功能相对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变,椎体功能无变化。(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总有效率、并发症率采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总有效率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与对照组的80%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组间手术效果对比[例(%)]

2.2 并发症率

观察组仅神经受损、切口感染各1例,并发症率为4%;对照组螺钉松动断裂2例,神经受损4例,切口感染4例,并发症率为2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6.061,P<0.05)。

3 讨论

跨伤椎内固定手术为临床常用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的手段,其通过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完成4个原理一致的两椎体跨伤椎内固定的操作,步骤相对简便,可获得理想的术后复位效果[3-4]。但实践显示,其也有不足之处存在,如后期易有矫正度丢失、固定失效等状况出现,部分病例需再次采用手术治疗,明显加大了患者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5-6]。有报道指出,应用跨伤椎内固定方案治疗的病例有上述情况发生后,可采取辅助性内固定或增加固定节段的方式予以弥补,但即便在内固定失效概率减少,矫正度丢失被适度控制的情况下,也未从根本上将原治疗劣势和缺陷改善[7-8]。

而应用经伤椎内固定术式予以治疗,相较跨伤椎内固定,增加椎弓根螺钉2枚,代表固定点增加2处,平行四边形固定法向6点固定转变,对原固定点轴向压力予以分担,可发挥对固定不稳防范的作用,使原固定点支撑负担有效减轻[9-10]。另外,其区别还表现在,实施纵向撑开处理的位置,属终板创伤最严重端,可对正常椎间盘造成过度牵拉的情况予以防范,使稳定性明显增强,为预后改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保障手术效果的同时,确保临床安全[11]。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松动断裂、神经受损、切口感染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与跨伤椎内固定术对软组织剥离面呈更大显示,易使局部肌肉组织出现萎缩,使术后疼痛度增加,进而影响术后康复进程,并诱导多种并发症发生相关。本次研究结果与柳维才[12]研究结果一致。在其的研究中,对80例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患者予以选取,依据手术的方式不同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观察组患者手术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重出经伤椎固定在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率方面作用更为突出,为推进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综上,针对临床骨科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经伤椎置钉,可提高手术效果,且具更高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伤椎螺钉椎体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
术后跟骨螺钉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