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中有大义 宝鼎铸国魂
——评苏剧现代戏《国鼎魂》

2019-06-21

剧影月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磨难文脉

苏剧传习保护中心创排演出的苏剧现代戏《国鼎魂》一经登台,便收获好评无数。根据真实改编的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在舞台上被演绎得荡气回肠,以苏州潘氏特别是潘达于为代表的“国宝守护人”的精神境界令人感佩不已。

潘达于(1906-2007)是本剧的主人公。自1923年嫁入潘府,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将潘氏所藏大盂鼎、大克鼎无偿捐献给国家,其为守鼎护鼎经历种种坎坷磨难,从一位医家闺秀、懵懂少妇直至成长为一名自觉守卫国宝的高贵女性。她的一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护卫国家千年文脉的群体精神。该剧由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获得者、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领衔主演,人物年龄跨度60年,充分展现了潘达于护鼎一生的心路历程和人物风采。

在结构方面,以青年潘达于形象为主线,串联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潘达于隔空对话、转换视角和交代背景,将复杂宏阔的大跨度时代系于一线,用电影蒙太奇式手法,展开特定时空中的故事讲述与情节铺陈,这是编导演结构全篇的精妙之处。在唱腔设计方面,以苏剧基本曲调“太平调”为主,还采用了“弦索调”“南方调”“流水板”等曲调以及快板等快节奏板式,使唱腔整体听来明快晓畅。为了更好地推进剧情与人物心理,更为了贴合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审美习惯,该剧采用了大量的对白,使该剧的音乐特性体现了与传统戏不一样的节奏感和现代气息。

该剧值得称道之处很多,给笔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该剧的人物设计与塑造。人物是作品的灵魂。从青年到老年,从护夫心切到护鼎报国,苏剧名角王芳用精湛的表演,生动鲜活地塑造了“为护宝鼎屡经磨难、频遭逼迫,却临危不惧、坚守信诺,以其柔弱之躯、坚守之志,自觉扛起延续承继华夏文脉重任”的奇女子的形象。

与保鼎护鼎历程同步展开的,还有这位奇女子的人生历练。作为一个屡遭命运磨难、战争摧残的女性,面对给她人生带来巨大变化的双鼎,不可避免地与常人一样经历了不明白、想不通,以及矛盾、退缩、不安的内心挣扎。该剧跳出了正面人物脸谱化、模式化的窠臼,“使正面人物在特殊情境下体现出负面特质”,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潘达于,让全剧在主角展示正面形象时更加真实、丰满、立体,更加贴近人性本身,也更有说服力。正面人物首先是人,也会有负面特质,只是在关键时刻,他们能做出哪怕很艰难但仍然是正确的选择。

当然,任何一部可以称为“经典”的作品,都需要不断打磨。在潘府屡遭劫难、夫故儿亡后,潘达于在府中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那一段情节设计,本意是为了揭示主人公心理矛盾与展示心理过程,表现人物命运的坎坷,进而能够更好地突出她护宝的坚定意志和伟大人格,这是戏剧中“立体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手法。但当衣衫褴褛、披头散发、神情恍惚的中年潘达于倚靠在高大的门前数着落叶时,笔者却隐隐感到违和与不安。不论是回忆与丈夫的青梅竹马鹣鲽情深,还是回忆抚养大毛时的母慈子乐与天人永隔,都略显冗长琐碎,似乎并没有找准主人公内心挣扎的节奏点。人物的性格表征、形态举止、服装造型的颓唐和疯癫,与前几幕潘达于面对军阀和日寇诈鼎索鼎时冷静、沉着、大气的正面形象判若霄壤。而后,正当她还沉浸在亡夫丧子带来的巨大悲痛中无法自拔而疯癫恍惚时,看到几片树叶、听管家说了几句话,就忽然又大义凛然、神志清醒起来,似乎缺乏逻辑依据。塑造人物形象要做到有理有据,与整个剧情发展相符,要与所塑造人物形象真实心理境况的演进一致,以此达到“艺术的真实”。

瑕不掩瑜。可以说,该剧主角人物的塑造是丰满而成功的。演员准确把握了人物性格、年龄、境遇特征,以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让潘达于这个形象牢牢地立在舞台之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和情感震撼。

《国鼎魂》这部戏,主题立意深远,感人至深;人物形象丰满,生动立体;戏剧冲突集中,惊心动魄;叙述结构巧妙,百转千回;唱腔设计用心,明快晓畅,是一部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猜你喜欢

磨难文脉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推进乡村建设 留住文脉乡愁
夜里的光
文学里的磨难:经历终将变成铠甲
丁酉年腊月十九黄州寿苏会
文脉
曹文轩说“文脉”
磨难是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