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芭蕾舞技术与情感

2019-06-21

剧影月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芭蕾舞剧舞剧芭蕾舞

在芭蕾舞剧的表演中,舞蹈演员不仅要拥有高超的技艺与舞蹈的技巧,还要将情感和对角色的理解灌注到所饰演的人物中去。时至今日,很多观众依旧喜欢看古典芭蕾舞剧,原因就在于它的这种艺术,既有着表演叙事的一面,又有着舞蹈炫技的一面。芭蕾舞发展至今,能将表演、情感、技巧三者融为一体的演员才能称之为优秀的演员。从西方传来的古典芭蕾舞是优雅、内敛的,区别于其他浮夸的表演形式。芭蕾舞表演在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着丰富的内心情感。技术在舞剧中无处不在,高难度的舞段技巧、夸张的神态、对于音乐的处理无不体现出高超的技艺与完美的艺术。即使是在表演普通的舞段中,优秀的芭蕾舞演员也会找到情感的表达点,在细节中塑造人物。因此,作为一名舞蹈演员和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人物情感并将它完美的融入表演中呢?

一、芭蕾舞技术与情感的关系

作为演员在舞台上,最为打动观众的不仅仅是舞蹈的技巧,而是“情”!在芭蕾舞剧的表演中,技术只是表达情感的基础和手段,没有技术动作就不能成为舞蹈;而没有情感的舞蹈则是一段没有灵魂的舞蹈动作。情感是技术的载体,丢失了情感的演员不是一个合格的演员。只有将技术作为舞蹈的基础,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同时将人物情感表现出来。

(一)技术与情感的合一为芭蕾舞的最高追求

芭蕾舞作为人类历史上流传最为久远的舞蹈形式之一,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瑰宝。技术与情感这两种舞蹈的基础元素早在芭蕾舞诞生之初就与之共存。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勒就曾规定:“全部朝臣每天都得上舞蹈课。步法简单而准确,地板路线式样非常复杂,特别强调举止和态度。训练时重复序列没完没了,在宫廷表演时一点不准即兴发挥。”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在此时就有了规定的动作和舞步,而且这些舞步已经具有初步的技术性。真正将情感加入到舞蹈中是在路易十四时期,在当时就产生了简单的情感模仿表达。“跳舞的风采正如帝王再别的宫廷活动里惯常的一样……动作特点傲慢而自信,有装模作样的雅致,疾扫而指挥一切,高度的纪律性;姿态挺拔有力,光彩照人,举步轻盈犹如猫行……”作为芭蕾舞的雏形,此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已经属于带有情感的舞蹈了!如今,从古典芭蕾舞来看,各种经典芭蕾舞剧里面都有着大量的技术动作和丰富的戏剧色彩!只有将技术与情感相互融合才是最佳戏剧。作为教师和演员有着很大的差异,技术上的不成熟使得学生没有多余的能力带上情感表演,导致很多舞姿是被“摆”出来的。教师只有帮组学生解决了技术上的问题,学生才能腾出心思带上情感,真正发自内心去表演。在众所周知的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里,第三幕的大双人舞Coda中,黑天鹅的那一段让人眼花缭乱的32个Fouetté技术,是整部舞剧的难点!不仅是对于舞蹈基本技巧的考验,它的技术性还包括眼神、节奏、舞姿等等。不仅考验着舞蹈演员的技术完成度,也考验着演员对于角色情感细节的把握。在情感上,黑天鹅这个角色本身就是对演员很大的考验。黑、白天鹅同样的Suivi展翅动作,内心的情感却完全不同。黑天鹅在技术动作中需要时刻运用眼睛来迷惑、偷窥王子,通过模仿白天鹅让王子背叛白天鹅,表达出她内心的阴险、得意。只有演员表现出这些情感,才能真正塑造好黑天鹅这个形象,使她跟白天鹅在表演上产生根本的反差。

所以我们说,技术与情感对于芭蕾舞演员来说是最重要的两部分。技术是情感表达的基础,在完成的同时既要把动作做得精彩,还要有艺术性和表演性,不能因为过分追求技术而忽略情感的表现。同理,如果没有技术的体现,只有大量情感的表达,情感也会失去依托。所以说,技术与情感的合一是芭蕾舞艺术的最高追求!

二、芭蕾舞技术与情感相互融合的重要性

早在《诗经·毛诗序》里就提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情感是舞蹈的灵魂!而技术又作为情感的载体,二者贯穿在舞蹈的方方面面,极其重要!芭蕾舞作为舞蹈的一个分支,与其他舞蹈同源异流,必然不可缺少技术与情感的融合,甚至可以说在古典芭蕾舞剧里处处有着它们相互融合的身影。

(一)使舞蹈富有了艺术性

情感的表达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中都极其重要,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是感情的传递”,尤其是在舞蹈中。笔者认为舞蹈的抒情是最完美的艺术体现形式之一,舞蹈特有的技术性为情感之路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的大门。其实,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舞蹈技术都有它独特的情感表现形式。比如爱尔兰踢踏舞《大河之舞》的激情澎湃,又或者中国古典舞《醉鼓》里民间艺人对艺术的执着。每一种舞蹈都有它艺术性的一面,都在用时代或者民族的特色技术表达表演者的真切情感。反观古典芭蕾舞剧的表演,同样富有戏剧性,它的所有技术动作贴合舞剧,也可以说完全服务于舞剧的剧情或人物。

上学期我排练了马林斯基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由著名芭蕾舞剧编导拉甫洛夫斯基所创作的舞剧,保留了非常多戏剧化的情节。从罗密欧与朱丽叶“舞会”的一见钟情,到“阳台”的热恋再到秘密结婚,最后卧室诀别,将戏剧性发挥到了极致。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他们在阳台的一段双人舞。斯维特兰娜·扎哈洛娃(Svetlana Zakharova)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舞蹈家之一,将朱丽叶这样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演到了极致,特别是有一串chainés的旋转动作想去拿掉罗密欧的眼罩,脚尖在完成一连串旋转的同时眼神却一直停在了罗密欧的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朱丽叶对罗密欧深深的爱慕之情。正是因为两人的真挚的爱情,才使得这段阳台双人舞情意绵绵。正是因为情真意切才使结局产生了感染力。在墓地上的整段舞蹈,罗密欧把朱丽叶搂在怀里悲痛万分,迫切希望她能醒来,而朱丽叶这段表演更是需要演员演技的把握,既要完成双人舞的动作又要以无知觉、无意识的状态表演。最后,罗密欧将朱丽叶托举成一个“后托腰”的把位,然后缓缓“倒把”变成“大举平躺”。此处作为双人舞的高潮部分,体现出罗密欧绝望的心情,最终罗密欧用匕首自尽这段双人舞托举技术一气呵成,将情感、技术、人物紧紧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芭蕾舞极高的艺术性。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情感与技术完美交织在一起,才能淋漓尽致表达出芭蕾之美。

(二)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

世界著名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可见角色塑造对于戏剧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芭蕾是以哑剧的形式表演,在表演中怎样通过人物特有的肢体语言或者动作性质把人物塑造好呢?首先,笔者认为模仿就是表演的主观意识形态,而模仿的重点就在于角色的情感和性格,只有把握住人物的性格才能生动地在舞蹈表演中体现出来。

在古典芭蕾中,小丑和王子是我们很熟悉的两种人物,他们的身份、气质、情感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小丑通常作为舞剧中技术难度的体现,通常小丑的特性表现极其夸张诙谐而且动作难度极大。小丑的形象、性格就是诙谐逗趣的,这一点从它们的装束打扮就可以看出来,脸颊两侧红红的大腮红又或者头上两个类似于“羊角”的小帽子。小丑的技术技巧难度都是极高的!大多是空中或者地面的旋转技巧,一般都穿插在剧情中,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从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来看,无论是戏弄班诺还是混进六公主里的情节,小丑无时无刻都在带着逗趣的表情在表演。从动作来看,小丑有着它特有的动作,比如双脚起跳的吸腿跳或者翘起食指的“仙人指路”,这些特有动作贯穿在小丑的整个舞段里作为技巧的连接,为角色赋予了生命。比起动作中特点,表情的夸张更加让人捧腹。无论难度多么大的技巧,面部的表现都不会僵化。同样的一段芭蕾舞技术,王子的感觉跟小丑相比又相差千里。这其中有动作质感的不同,也有音乐处理的不同。小丑的动作较夸张外在,王子的动作优雅含蓄。这种动作的差距来源于角色身份的区别,来源于欧洲皇室的王子举手投足之间赋予着人物高贵的气质。王子的舞蹈技术以优雅规范著称。在王子剧目的排练中,导演尤其强调芭蕾中的“开、绷、直、立”四大芭蕾原则。在我看来,王子的技巧难度为次,只有强调贵族气质和芭蕾四大原则“开、绷、直、立”才是演绎王子这个角色的“法宝”。例如《天鹅湖》王子变奏中,有一段Assemble En tournant落地接Pirouette小转。在连接的过程中王子轻松自然,手优雅地从三位打开到七位,Pirouette结束造型时脚下的开度上身挺拔的姿态,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优雅,才能真正符合王子的身份。

(三)可以“以情补拙”

以情补拙,就是用情感来弥补动作或者技术的不足,通常可以应用于学生、非专业舞蹈演员、年长的舞者。在表演中这类人群的技术并不是强项,用情绪来征服观众依旧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非专业学生或者初学者在表演中应选择表演性强的剧目,如果是小孩应该选择适合小孩的舞蹈,伴随舞蹈演员年龄的增长,很多优秀的老演员在肢体上并没有青年时的那种灵活与力量。此时,以情补拙对演员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年长的演员有着青年演员没有的人生阅历和艺术修养,可能腿没法抬那么高,腰没有那么柔软,但是依旧可以用丰富的情感来弥补技术上的缺陷,做到以情制胜,打动观众。世界知名的舞蹈家Sylvie Guillem(希薇·纪莲)也是称作芭蕾舞的不老女神,48岁高龄仍然可以表演最富有挑战的作品!她的独舞《再会》,整段舞蹈没有复杂的技术技巧,单凭细节处理的质感,情感的表达就足以使观众啧啧称奇!舞蹈表演本身就是一门高级的艺术。现在有太多的年轻演员,他们拥有体能、技术,甚至美貌,但在舞台上,你根本看不到甚至记不住他们,就像他们从未存在一样。而真正称之为舞蹈家的演员往往非常注重动作的内涵情感,靠表演感染观众。所以作为演员,一定要懂得运用以情补拙。

无论是对于演员自身还是舞剧本身,技术与情感相互融合都是十分重要的,优秀的演员往往运用得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怎样在舞剧中将情感赋予技术

舞剧中演员的情感表达一定是跟舞剧的历史、地域、文化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演员在表演中不可一味的生搬硬套,要严格把握角色的人物性与情感性。既要考虑历史文化,又要考虑人物风格,做到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最终顺利将人物情感转换到动作之中。

(一)结合背景文化思考角色

笔者认为演员对于角色的把握应该结合整部舞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去把握情感基调。只有对舞剧的历史背景与地域特点有了深刻地了解和把握之后,才可以思考下面三个问题:我所饰演的角色性格是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是什么样的?我该怎样塑造?“重视背景知识,整体把握情感基调。对人物地位、情感、形态等背景知识的了解既是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也是把握情感

基调的基本前提”。近几十年来,中国也创作了一系列本土特色的芭蕾舞剧,例如《白毛女》《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编导在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的同时加入了芭蕾的动作元素。无论表演国内或者国外的舞剧,一定要去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只有了解了作品的历史背景与人物性格之后,再将编导所追求的动作感觉带进角色里。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好角色,进而掌握好角色的背景、性格、情感等,才能最后完成对角色的塑造。

(二)根据角色背景决定动作性质

在舞剧的大背景下,角色需要根据剧情来把握动作的设计。不同的角色在同一种动作上的表现,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例如,cabriole这个动作在阿尔贝特男变奏里跟《堂吉诃德》Coda男变奏里贝西琉的cabriole就完全不同。阿尔贝特见到了变成“幽灵”的吉赛尔,内心充满着悲伤与无奈,所以阿尔贝特的cabriole落地时会较延伸,会接一个大的下腰,整套动作性质缓慢,强调了阿尔贝特悲伤和无奈地心情。相比之下,堂吉诃德的cabriole就要帅气很多,整套动作干净利落,有能力的演员更会采用Double cabriole落地接吸腿跳,节奏力度上饱满有力富有激情。所以,在处理动作时应注意节奏和力度贴合舞剧,符合角色背景才能真正将角色的情感赋予在动作中。

由此可见,在接触一部舞剧时,需从情感和动作上来思考,首先应该根据舞剧的大背景、历史角度来思考,优秀的舞蹈演员必须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只有在确定了人物得历史背景之后才能将动作处理得贴合人物、贴合剧情。

归根结底,技术与情感的融合都是为了塑造好人物!情感与技术的相辅相成、合二为一,既有利于角色的塑造,又能成功体现作品的艺术性,最大地发挥演员的技能和弥补演员的自身不足,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欢

芭蕾舞剧舞剧芭蕾舞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百科全书舞剧
家中的芭蕾舞学院: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跳芭蕾舞
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