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洛阳衰落与开封崛起之谜
2019-06-21罗三洋
☉罗三洋
由于生态和战乱,伟大的十三朝古都长安,从唐代开始衰落,逐渐沦为“废都”。在当时看来,汉唐以来跟长安一时瑜亮、并称一线城市的“神都”洛阳,显然是最有希望的替代者。然而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定都洛阳的政权往往霉运缠身,而洛阳东面,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开封却突然崛起,成为五代、北宋和金朝的真正首都“东京”。这是为什么呢?
洛阳:安禄山的诅咒
洛阳位于黄河流域的地理中心,交通便捷,而又不紧邻黄河,无黄水泛滥之虞,又有洛河和伊河提供淡水,四面环山,西有函谷关,东有虎牢关,易守难攻。所以,在商周之际已是天下重镇,以后东汉、魏、西晋等许多朝代都定都洛阳。和长安相比,洛阳同样易于防守,而且交通更为便捷,经济更为繁华。
隋唐两代的洛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公元605年,隋炀帝刚刚登基,就派大兴城的总设计师宇文恺兴建东都。宇文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所以,比之经济适用的大兴城,他营建的洛阳新城远为美丽精致,博得炀帝的欢心,他也升任开府仪同三司。唐代,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长期驻跸,唐玄宗也经常驾幸洛阳,长久盘桓。唐朝后期,陕西每当缺粮,皇帝都会带领满朝文武迁往繁华的洛阳“就食”。可以说,长安衰落以后,永久迁都洛阳,在当时似乎是个根本无需讨论的问题。
可是,历史的走向却令人大吃一惊。
公元756年,安禄山攻陷洛阳以后便定都于此,即便他的军队在几个月后又拿下了长安,安禄山也没有迁都的计划。不料,次年正月,安禄山突然在洛阳遇刺身亡,他建立的大燕帝国从此急转直下。唐朝末年,朱温夺取政权,建立后梁。起初,他采纳众人的建议,将首都定在洛阳。但是,朱温也在洛阳被儿子刺杀了,他的另一个儿子、东京留守朱友贞从汴州出兵镇压叛乱,尔后在汴州即皇位。后唐庄宗李存勖消灭朱友贞以后,立即迁都洛阳,后来他也死于兵变。兵变中上台的李嗣源,他的两个儿子后来也定都洛阳,结果都很快败亡,政权随即落入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之手。石敬瑭起初同样定都洛阳,但很快就决定迁都到汴州。
从五代和北宋的历史来看,定都洛阳的政权全都不能长久,这里的皇帝一个个很快都死于非命,可以称之为“安禄山诅咒”,而定都开封的政权,则更为巩固。在整个五代历史上,一旦汴州失守,政权就必亡无疑。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封(汴州)取代了洛阳的“东京”地位。
开封:谁控制了开封,谁就控制了大运河
可以说,洛阳是在自由竞争中被开封打败的。与洛阳相比,开封的历史黯然无光。战国时期,这里一度是魏国的首都,后来被秦始皇的军队引黄河水淹没,从此成为废墟。整个秦汉时期,开封地区都没有像样的城市,还不如其东南侧的陈留郡知名。直到南北朝时期,汴州才重新繁荣起来,唐朝在此地设立都督府和节度使。
隋唐时期,开封上升为二线城市,进一步超越洛阳,则是在唐末五代时期。是什么因素使得开封可以在中世纪后来居上,同时导致洛阳复兴失败呢?
洛阳的优势已见前文,开封的优势,则完全在于水。
开封的第一个辉煌时期——战国,就兴起于水。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了连通黄河与淮河的大运河——鸿沟,随即便将首都从黄河北岸的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迁到大梁(今开封西北),魏国从此又被叫作梁国。“梁”这个字的本意就是桥梁,“大梁”也就是“大桥之城”的意思。后来,虽然大梁城被秦军毁灭,此地仍是兵家必争之地,刘邦与项羽、曹操与袁绍都曾经在鸿沟两岸长期对峙,还给中国象棋留下来“楚河汉界”的典故。
隋炀帝派宇文恺兴建东都的同时,还给了他另一个巨大的工程任务:在鸿沟等古代运河的基础上,开凿贯通华北、中原和华东的大运河。工作狂宇文恺表示:这都不是事!东都竣工以后,他首先开凿了从洛阳到淮河的通济渠,尔后开凿了从涿郡(今北京)到洛阳的永济渠,最后又开凿了从淮河到钱塘江的江南运河。隋朝运河远比鸿沟等古代运河更宽、更深,因为它要通行巨型船只——据记载,隋炀帝乘坐的“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二百房,皆饰以金玉,下重有内待处之”。如果这些数字可信,那么隋炀帝的龙舟大约有600米长,13米高,比两艘“辽宁号”航空母舰加起来还大,足以与现代体量最大的油轮相比。显然这个数字太夸张了,不过能修让巨无霸级的龙舟行驶自如,隋朝运河的施工量可想而知。宇文恺完成这三段大运河的施工期总共还不到2年,据说累死了上百万民工。
隋炀帝
打开宇文恺给隋炀帝开凿的隋唐大运河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东都洛阳是整个大运河系统的起点,通济渠和永济渠都始于洛阳,尔后再向东北和东南方延伸。因此,大运河可以使洛阳源源不绝地接受来自江南的物资,再将它们运往长城前线。
不过,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却不是洛阳。
我们知道,洛阳四面环山,尤其是城东有虎牢关,水往低处流,大运河难以从这一山区穿越。宇文恺另辟蹊径:他首先重新挖掘了一条新洛河,破天荒地从新东都的市中心穿城而过,作为大运河的起始段,以利水运(这很符合现代城市的建设思路);新洛河在祀水关西侧的巩义注入黄河,以下利用一段黄河的河道通航,在虎牢关东侧的板渚(今荥阳市东北)再进入古鸿沟。这样,通济渠就完全绕过了虎牢关,从刘项对峙的荥阳流到曹袁对峙的官渡,尔后便抵达了汴州,也就是开封。隋唐时期,荥阳和官渡都归汴州管辖。也就是说,无论是来往江南和洛阳之间,还是洛阳和涿郡,船只只要进入大运河,就全都会进入汴州(开封)境内。
拥有了开封,你就拥有了隋唐大运河。
讲到这里,就应该能明白,为什么朱温能够在唐末内战中脱颖而出统一中原了。因为他拥有了开封,控制了大运河的枢纽,获得了最多的物资,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因为同样的原因,当瓦岗军击毙隋军名将张须陀,攻取了汴州、荥阳一带,占领洛口仓等大运河终端大粮仓后,隋朝的统治立即就崩溃了。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当李世民东征王世充时,首先拿下洛阳城北的北邙山,然后拿下城东的虎牢关,截断大运河运输,王世充立即陷入被动。随后李世民虽然遭到窦建德和王世充围攻,战略局势极其不利,仍然坚守虎牢关不退,使窦建德无法完全控制运河,最终大获全胜。
就这样,在宇文恺开凿大运河之后,作为大运河枢纽的开封一跃而成举足轻重的二线城市,并且地位还在不断上升,直到唐末与首都洛阳平起平坐。
那么,开封为什么最终又会超过洛阳,成为五代、宋、金的首都呢?
原来,唐末五代期间,中国进入大内战时期,而内战的源头是藩镇割据。事实上,藩镇割据阻断大运河交通运输,是导致唐朝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因此,重新统一中国的朝代,必然要在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上大做文章,这就是后周和北宋。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强大的中央军,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建立了中国历代规模最为庞大的中央军,号称“八十万禁军”。在那个时代,仅仅是80万人口聚集于一处,就足以成为全世界前十大城市。无论北宋禁军是否真的多达80万,但是北宋政府确实货真价实地常年调拨了80万军人需要的军饷、军粮和相应装备物资。常年调拨、运送这么多物资,在当时只有一种方法——运河水运。也就是说,北宋时期,大运河的运力远高于隋唐时期。但是,经过隋唐五代时期的长期使用和战乱,洛河已经严重淤积,黄河中游河水的含沙量也大幅增长,河床升高,导致开封到洛阳段的运河渐渐不再宜于通航。对于北宋政府来说,为了维持庞大的中央军以防藩镇割据,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中央军的军营设在交通运输最方便的地方,也就是开封。如果中央军常驻开封,皇帝百官就不能迁往洛阳。于是,开封的首都地位就此确立下来。
从运河到高铁,得交通者为王
既然开封有如此巨大的优势,为什么它后来又迅速衰落了呢?还是因为运河。
北宋末年金军南下,渡过黄河,击溃禁军,占领了开封。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将领杜充等人为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公开说法是阻止金军南下),于公元1127年在李固渡掘开黄河大坝,从此黄河夺淮入海。这次黄河泛滥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主要黄泛区就在宇文恺开凿的通济渠两岸。结果,通济渠几乎完全被毁,事后也严重淤积,河床明显高于地面,几经修理都无法再通航。没有了大运河,开封的经济地位一落千丈,不再是政治明星和兵家必争之地了。
元朝统一中国以后,原本丝毫不重视已经淤积废弃的大运河,而专注于海运和长江航道,只有淮河到钱塘江的江南运河还能发挥运输作用。然而,元世祖忽必烈二次远征日本失败,此后沿海倭寇泛滥,海运逐渐不安全。于是,蒙古统治者在其特有的实用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始重修大运河。公元1289年至1293年,忽必烈委任郭守敬等大臣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与江南运河相连,也就是如今的京杭大运河。与宇文恺开凿的隋代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完全抛弃了古河道严重淤塞的河南地区,自江苏向北直通山东,抵达通州和北京,大大减少了工程量。这样一来,使开封、洛阳所在的河南地区经济、政治地位更加边缘化。尽管许多近代武装势力如洪秀全、吴佩孚等依然鉴于历史渊源,对河南青睐有加,但其事业却总是功败垂成。
地处中原的河南兴起于交通,衰落于交通,复兴仍然靠交通。进入21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交通系统已经不再是运河,而是高铁。1954年才取代开封成为河南省会的郑州由于建成了“米字型高铁枢纽”,在全河南以至于全中国的经济、政治地位都大大提升。可以断言,在未来的几百年内,郑州都会是河南最重要的城市,直到高铁作为交通系统被淘汰为止。
综上所述,交通条件在过去的几千年内,决定了洛阳、开封和郑州等河南大城市的起起落落,兴衰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