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议会圈地运动概览

2019-06-20张质雍

青年时代 2019年13期
关键词:财产权利土地制度议会

张质雍

摘 要:英国议会圈地运动是英国在近代转型时期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历史事件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议会圈地经过地区发起,由议会确认授权,再由地区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乡村自治的传统。经过议会圈地运动,英国的土地耕作方式和财产权利制度都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变,为英国进一步迈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同时议会圈地也引起了一定规模的人口流动,从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为英国近代的社会改革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英国;圈地运动;议会;土地制度;财产权利

说起英国的圈地运动,大家对这个名词应该都不陌生,我们在高中,甚至在初中学习历史的时候可能就接触过这个名词。那么圈地运动这个历史名词为什么会在我们学习的英国史中这么重要呢?这恐怕要归功于马克思,他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对圈地运动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把圈地运动看作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马克思虽然没有做明确地说明,但在他的论述中已经把圈地运动分为了两个阶段,即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前的圈地和复辟后的圈地。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的圈地运动的特征被马克思论述为“土地所有者通过立法实行掠夺”,[1]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议会圈地。它最大的特征就是马克思所描述的,即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圈地,也就是说圈地从之前的个人行为变成了国家行为。那么在馬克思之后的历史学家在研究这一问题的时候,也都采用了这样的划分方法,即把圈地运动分为私人圈地和议会圈地两个阶段,可以说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学术共识。实际上,议会的第一部正式的圈地法令出台于1604年,最后一部圈地法令出台于1904年,也就是说整个议会圈地运动持续了三百年之久。然而,历史学家们主要研究的时间段集中于1750-1850这一百年间,原因在于这一百年是圈地法案出台最为集中的一百年,也就是整个议会圈地运动的高峰阶段。那么在这个高峰阶段中又有两个时期格外突出,一个是18世纪60-70年代,也就是英法七年战争的末期和它结束之后的一段时期,另一个是拿破仑战争时期,也就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段时期。据英国学者特纳在其著作《议会圈地:收入和成本》中的统计,这两个时期出台的法案占到整个议会圈地时期法案的80%。另一方面,议会圈地并不是在英国全境普遍发生的,而是比较集中地发生在英格兰中部地区,即米德兰地区(midland),这里也是英格兰农业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地区,主要包括牛津郡、剑桥郡、亨廷顿郡、北安普敦郡等十余个郡。接下来,笔者将从议会圈地产生的原因,议会圈地的实施程序以及议会圈地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讲述议会圈地。

一、议会圈地产生的原因

笔者认为议会圈地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就是这一时期对农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多。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又有三个原因,即商品经济和跨国贸易的不断发展、英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工业革命的逐渐展开。众所周知,英国早在16世纪就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不遗余力的开拓海外殖民地和发展对外贸易,这种趋势在18世纪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18世纪英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377%,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谷物和其他农产品的贸易,不断扩大的贸易量势必引起更多的农产品需求。其次,18世纪英国的人口也基本呈现增长态势,从1701年的500万人增长到1801年的860万人,[2]不断增加的人口也需要更多的农产品来养活,这一点从1750年以后英国由谷物出口国变为谷物进口国也可以得到佐证。再次,18世纪中后期,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工业革命中的许多产业,例如纺织业,都需要大量的农产品作为原料。所以,工业革命的逐渐展开也带来了农产品的巨大需求量。议会圈地的第二个原因是土地经营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说到土地经营方式,就必须要提及议会圈地之前的英国耕作区的主流土地制度,也就是敞田制。敞田制的一大弊端就是归属于不同耕种者的小块条田交错混杂,随着农业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错综复杂的条田越来越阻碍农业产量的提高和土地耕种面积的扩大。早在大规模的议会圈地运动之前,英国的农耕地区就广泛存在着农民之间自主交换条田的活动。另一方面对于收取地租的地主或领主来说,他所收取地租的土地上的佃户越多也就越增加他收取地租的难度和成本,所以总的来说,不论是领主还是佃户,都支持通过圈地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与此同时18世纪也迎来了不少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革新,如四茬轮作制的广泛推行,马铃薯、苜蓿、三叶草等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以及农业生产机械化的逐渐起步。[3]虽然农业技术革新未必像土地生产经营方式那样对于议会圈地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这些技术变革大多需要土地的集中连片经营,所以也在间接上推动了议会圈地运动。议会圈地的第三个原因是英国农民个人财产权利意识的普遍觉醒。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业中的不断渗透以及个人财富的不断积累,英国农民,尤其是比较富裕的农民,逐渐拥有了越来越强烈的个人财产权利意识,这种意识到18世纪中期普遍觉醒了,他们越来越看中自己在自己最为重要的财产——土地上的排他性权利,越来越不愿意其他人,尤其是社会底层的穷人无偿地分享自己土地上的收益,因此,富裕农民,或者是农村中的有产阶级,就使用圈地这种手段来保护他们在土地上的排他性权利。在这里我们要再一次提到敞田制,我们知道在敞田制下是存在公地和共用权的,这种制度使得敞田制下的耕地上的个人权利不完整,但是同时这种制度对于社会最底层的穷人的生存是有帮助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社会救济的作用。但是到了18世纪,有产阶级为了在自己的土地上实现利润最大化,不再容忍穷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就积极地推进圈地。通过圈地,之前的公地都划分到了个人手中,公地和敞田上的共用权也就不存在了。之前的社会底层穷人有些得到了少量的财产补偿,有些则成为了彻底的无产者,他们的命运就不在我们这次讨论的范围之内了。总而言之,农村有产阶级个人财产权利意识的觉醒也成为了议会圈地的重要推动力。

二、议会圈地运动的实施程序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议会圈地的具体程序。议会圈地的第一步是提出圈地议案。具体来说,就是一个村庄或者教区中想要圈地的人(多数为占有较多土地的庄园领主或租地农场主)首先提出圈地动议,然后在所在的村庄或教区内征求所有土地占有者的意见,根据约定俗成的惯例和后来的议会法令,圈地动议要得到整个村庄或教区内至少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土地面积的持有者的同意,[4]也就是说,圈地动议能否在当地通过,和当地土地占有者的数量无关,而是和土地占有者占有土地的面积有关,如果在某一个教区,某个大土地所有者自己占有了这个教区的绝大部分土地,那么理论上他可以自己推动圈地的进程,而不用顾及其他的小土地所有者。但是在实际的圈地动议的提出过程中,即使某一地区存在一个或几个有决定权的大地主,他们还是会完全公开自己的圈地意向并听取小土地所有者的意见,尽量和他们达成一致。因为这些大土地所有者通常都是实力雄厚、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人物,所以他们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一般来说并不困难。在圈地动议在本村庄或教区内获得同意之后,就可以请律师起草呈递议会的本地区圈地议案了,议案写好后,通常还要附上本地区大多数同意圈地的土地所有者的名单和他们本人同意圈地的签名,以增加议案在议会获得通过的可能性,之后议案会被送往议会,从而开始了议会圈地的第二步——议会审议圈地议案。议会下院设有专门的委员会审议与圈地有关的议案,该委员会会像对待其他议案一样对圈地法案进行三读,这一过程通常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反对该项圈地议案的利益团体也可以将他们的请愿书递交到议会,议会的相关委员会也会受理并认真考察反对的意见。如果某项圈地议案受到反对,那么议会通常会在议案二读或者三读之前将议案返回到地方并责成地方进行修改,直到地方上的相关利益人完全达成一致,不再有人就该圈地议案向议会提交反对请愿书为止。随后议会下院通过该议案,该议案被送到议会上院,上院经过形式上的审议之后也通过该议案,议案最终送交国王处,由国王签署后成为正式的法案。之后进入议会圈地的最后一步——任命圈地委员会,进行实际的与土地圈围有关的各种工程。议案成为法令发布之后,准备进行圈地的地区就可以任命圈地委员会指导和实施圈地的具体工程了。圈地委员会通常由三名圈地委员组成,作为圈地实际的操作机构具有很大的权力,同时也就负有很重大的责任,因此圈地委员必须由才能和声望在当地都十分出众的人来担任,有的时候选择圈地委员就要拖延很长时间,如果当地实在没有完全符合条件的人选,还要到邻近地区去聘请有经验的人来担任。圈地委员会成立后即开始规划和实施圈地程序,他们会找专业的土地测量员丈量和勘测预计要圈围的土地,划分出各个土地占有者圈地后土地的位置以及道路、水渠等公共设施的位置,然后圈地委员会会根据规划编制圈地预算,另有一位专业的书记员负责记录下圈地规划以及圈地委员会的全部会议记录,并最终连同圈地法案整理成一份圈地判定书。[5]在圈地判定书出炉后,圈地委员会再雇佣专业的农业工人修筑分隔地块的围篱或壕沟,修筑公共道路和水渠,拆毁之前茅舍农或边地农在他人的耕地上搭建的用于栖身的简陋房屋。在完成全部这些建筑工作之后,圈地委员会通常会再发布一则告示,告知该村庄或教区居民圈地已经完成,委员会的工作也已结束。至此,议会圈地时期某个教区或村庄的圈地就全部完成了。

三、议会圈地运动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议会圈地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圈地对于农业生产力的影响,早在18世纪,著名的农业学家阿瑟·扬就在自己的游记和圈地概览中提到了圈地对于农业产量提高的帮助。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大多数的相关研究都肯定议会圈地对于农业产量的提高是有促进作用的,只不过对于促进程度的多少还存有争议。议会圈地之所以能够提高农业的产量,主要是因为圈地后土地的集中可以使农民采用更科学的轮作制度,种植新的农作物品种以及使用新型的农业工具。[6]同时,在议会圈地的过程中进行的排干沼泽、开垦新土地、兴修水利工程等活动也都有助于农业产量的提高。议会圈地的第二个影响就是圈地对于英国其他产业的推动作用。议会圈地重新规划了英国部分地区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地形和地貌。圈地使得一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当时正在逐渐兴起的工业革命。例如,英国伯明翰地区的煤矿就是在议会圈地之后得到了大规模的开采,最终使该地区成为工业革命的重镇之一。[7]另外,议会圈地中重新规划和修建了很多公路,这些道路成为了英国后来交通业变革的基础。总而言之,议会圈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除农业之外的其他很多产业,对于英国当时的工业革命和社会转型都起到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刚刚所談的都是议会圈地在经济领域的影响,接下来谈一下社会领域的影响。我们之前说过议会圈地的原因之一是英国个人财产权利意识的觉醒,那么随着议会圈地规模的不断扩大,敞田和公地逐渐减少直至基本消失,原先附着于其上的共用权也一同消失,英国人的个人财产权利意识也进一步得到巩固,除了土地之外,其他类型的财产的所用权也越来越明晰,这对于英国在实践中逐渐确立现代化的财产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议会圈地对于英国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议会圈地运动中,有相当数量的小土地所有者、茅舍农和边地农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和在公地上的共用权,或者他们得到的补偿根本无法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这些人中有的留在当地变成了农业雇工,有的迁移到其他乡村地区,还有的进入了城市,成为学徒、佣人、或者产业工人,这样一来就引起了一定规模的人口流动。真正作为农民的小土地所有者减少了,社会底层的贫民增加了,这就对当时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提出了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议会圈地也对英国后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产生了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3]约翰·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M].姚曾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徐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资本投资与社会机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5]徐滨.英国议会圈地投资中的个人权利[J].世界历史,2015(5).

[6]倪正春.18-19世纪英国议会圈地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

[7]M.Turner.Parliamentary Enclosures:Gains and Costs[J].Refresh,1986(3).

猜你喜欢

财产权利土地制度议会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一个议会的诞生
英议会就是否“硬脱欧”投票表决
再议会计监督
论职务犯罪案件初查中到案询问制度
土地开发权与我国土地管理权制度改革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与土地制度改革初探
广州市小产权房的现状与出路研究
民国农村婚姻形态、家庭结构与财产权利——从《江村经济》谈起
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民财产权利处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