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以学定教”的策略
2019-06-20袁润枝
袁润枝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教学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认知加深的过程中,我们对于教育学家的关注度也在飞速提升,也希望从相应的研究之中,能够对教育学家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将其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的持续实施。
一、对于“教学合一”理论的认知
陶行知,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毛泽东主席誉之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则赞颂他是“万世师表”,他对我国的教育影响非常深远。怀着对陶行知先生的崇敬之情,我认真学习了由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陶行知教育文集》,书中记录了从1912年到1946年先生有关教育的发表文章、讲稿以及书信,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独特的教育思想。
有关“教学合一”的理论对我的触动极深,于是认真地研读了这方面的两篇文章。陶行知早年提倡“教学合一”,阐述了以下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几年之后他把这一提法又调整为“教学做合一”,而且把“做”放在突出的位置。他说:“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反复细读之后,不由得审视起自己在多年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形成的理念,对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有了新的感悟。现在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这样的认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體,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刻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由于对“主体”与“自主学习”缺乏正确认识,误认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放任不管,让学生自由学习,上课时不提要求让学生去读、去想,该讲的不讲,该导的不导,而放弃了自己授业解惑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当了一名“旁观者”,课堂上都是学生热烈地读书、活跃地讨论,自己则成了课堂上的一个摆设,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实效性。陶公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四个字,很简单,很实在,但要做到却很难。我想这里的“教”也就说明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性,我们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不是完全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课堂上学生是主人,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这个结合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要时刻关注学生生成,并不是教师是否“教”的问题,而是如何“教”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智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课堂上一定要以“学”为中心,在教学中要“以学定教”。
二、阅读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就需要认识到“以学定教”的基本特点,从而制订对应的措施。具体而言,需要从下述三个方面着手。
1.在“盲”中指领。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活动应该是有组织、有目标的。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情况下是懵懂的,有时课堂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状况,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以使学生能够达到设定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切实地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不准确,也较肤浅,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语言文字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元认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主题及语言表达,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良好的对话,进入课文的情节。教师整体把握,进行必要的引导,也要避免浅尝辄止,即使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也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整体出发,重点探究重点词句,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也就是说,在学生面对文章一片茫然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快速地深入地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
2.在“疑”中启发。古人云:“学贵有疑。”当学生对课文有了问题,我们教师不能当一个甩手管家,任由学生进行无边界的理解,应该用自己成熟的思路将学生引入解决问题的捷径或者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探究中,教师应及时作出评价,结合具体要求分析学生所得。多给予肯定,充分发挥表扬的积极作用。但是激励不是放弃或是削弱教师的主导,相反倒是对教师的主导有了更高的要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要从疑处学,教师则要从疑处导,让学生的思绪在教师精练语言的启发下走入文章的内涵。
3.在“异”中引导。虽然说语文课本具有许多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认知。但是人们对课文的理解应该有一致的内容,否则无法畅通地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我们不能为了一味地提倡个性化体验而使学生认知没有了基本的“准”度。文本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的语言价值及内涵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确,在对阅读独特的理解上,应在课堂引导阅读过程中调动学生个性的生活经历,渗透自我的情感理念,从不同角度、不同文化、不同背景对作品作出不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们绝不能偏移作者的创作意图。
当然,教师要做到“以学定教”,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学识,要以教育理论作指导,使自己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精湛的教学技能。“善教”应树立一种意识,“功”在课前,利在课后,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把握教学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善教”应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即以学的角度研究教,做到教为学服务,因为学生的发展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三、结语
“教学生学;教根据学;教学统一。”——这就是我对陶公“教学合一”思想的理解。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涵盖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它的思想与新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教学合一,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如果学生真正学会了学习,我们的教育才能算成功的教育。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之后,我也再一次感觉到,阅读教学,并非是要求你要多么大声地朗读,或者是朗读一定要达到怎样的一个目标,阅读,最终是能够通过“以学定教”的方式,实现教学的高度统一,这样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着极大的促动作用。因此,注重阅读教学,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有序实施。
作者简介:北京市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