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表现手法以及在小学校园中的传承与发展

2019-06-20蒙雷江

教育界·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

蒙雷江

【摘要】“马山文化三宝”指的是扁担舞、壮族会鼓、壮族三声部民歌。其中,壮族三声部民歌作为现存的一种原生态民歌,是广西壮族民间音乐奇葩、文化遗产珍宝,也是东方少数民族特有的多声部民歌,它因风格迥异的演唱技巧和丰富的表现手法被誉为壮族民歌的“活化石”“中国民歌一绝”。文章探究了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表现手法及校园传承策略。

【关键词】壮族三声部民歌;表现手法;校园传承发展;“马山文化三宝”

“马山文化三宝”指的是扁担舞、壮族会鼓、壮族三声部民歌。其中,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之一,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广西人民的精神、情感、历史和个性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现。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丰富,壮族三声部民歌受到巨大的冲击,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马山县委、县政府倡导“马山文化三宝”进校园活动。本文将研究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表现手法以及壮族三声部民歌在校园内的教学策略。

一、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概况

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广西马山壮族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劳动情感和文化智慧的结晶。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发源于马山县古零镇的安善村和加方乡、里当瑶族乡、古寨瑶族乡一带,壮族人民称为“三顿欢”或“三跳欢”。壮族三声部民歌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传唱于壮族社会的生产生活、恋爱、婚丧和乐神过程中,内容主要反映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風俗习惯等文化物质,表达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壮族三声部民歌包括三个声部,代表主旋律的第一、第二部由主唱者演唱,第三声部由二人以上合唱者合声附唱,一声部、二声部独立音调,三声部陪衬和声。壮族三声部民歌中的三个声部既有独立性,又能完美结合,在国内外民歌中也是比较罕见的。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调子也比较多,主要有蛮调、三顿调、欢哈调、嘹歌调、高腔调等。

二、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表现手法

壮族三声部民歌和其他民歌一样都源于民间口头文学,它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壮族三声部民歌一般有五字句和五三五句,严格要求腰、脚韵。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歌手们除了用精练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外,还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一)比喻手法

“没有比喻就没有文学。”比喻是指以此物喻彼物、因物喻志喻事等。比喻能使民歌表达得更生动形象,使思想内容有更高的造诣,把思想感情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感染听众、提高艺术效果的目的。如:

Mbaw bya caeuq mbaw baeq, Mbaw de saeq doxdoengz, Aen ndwen dem daengngoenz, caemhdiuz roen ndeu byaij

这首民歌是以物喻人、喻志。Maw bya是有刺竹,inlaw bye是无刺竹,歌词将有刺竹和无刺竹、星星和月亮比喻不同的事物。两种不同的竹子叶子都一样,月亮和太阳虽然时间不同,但都是东升西沉走相同的路,比喻情侣之间虽有不同家世,但可以志同道合,永世不移,永远相随相伴。

(二)白描

白描就是已故民歌专家黄勇刹说的“不比自然成”。 壮族三声部民歌有大量不用比喻的白描山歌。白描美在于朴实、深刻。它以激情做底,以自然流露做面,直叙其人其事,不用比喻自然成,既可弹动于心,亦可朗朗上口,浅显易懂,使听众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

(三)夸张

夸张是壮族三声部民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大或者缩小,目的是渲染气氛,突出主题,增加风趣、幽默感。如:

Seizgonq Vangz Cingqdaek, Ndaej san raep caeux rumz

Nanz beij Cau Swjlungz, Beng gung dwk deihdoengh

这是一首老歌,以夸张的手法把两位历史人物描写得非常有本事:王正德织笼子锁风,赵子龙拉弓射得地球震动。

(四)对偶

对偶也是壮族三声部民歌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它一般前后两句的句式结构相同,词性相对,这种对偶手法也有使主题深化、情感增强的作用。如:

Ngoenz mbin cien fanh roeg, Mbouj doeksaek dug bwn

Ngoenz gvaq cien fanh vunz, Mbouj raenmwngz dahnuengx

这首壮歌用对偶、反复、排比,描写男情人在路边祈盼着女情人到来的急切心情。他整天守在路口看到千千万万只鸟飞过,但不见掉下一根毛;看到千千万万人走过,唯独不见情妹来。你看他祈盼情妹的心情多么焦急呀,把爱情主题升华到至高无上的地步,把男情人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深化主题。

(五)倒韵手法

倒韵手法就是把句尾关键词组,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和后一个音节的韵母相互调换位置,声调不换。如:“naeuz raeuz nyi”读成“nyiz raeuz ngaeu”;“ndaej mbouq(得不?)”读成“ndouj mbaeq”;“lwgraz”读成“lax rwg”等。演唱者不直接明显地表达心意和思想感情,运用倒韵法转弯抹角地表达出来,对方和听众经过一番思考才能领会其真意。

三、壮族三声部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文化历史悠久,却深藏于大山之中,直到20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家范西姆到马山县采风时才被发现,并首次向世人推介了壮族三声部民歌这一民族音乐的瑰宝。美国《华侨周刊》对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填补了“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空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受到主流音乐文化、外来音乐文化的巨大冲击,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如何传承与发展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壮族三声部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和发展,首要条件是学校的领导、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校领导、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历史、文化内涵等基础上,正确理解和认识传承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才能把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工作扎实做好,才能对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二)加大宣传推广

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是民歌中比较少见的同声合唱的支声复调性质,唱腔悠扬、悦耳,声部间相互协调,音色和旋律优美,被誉为壮族民歌的“活化石”“中国民歌一绝”。 但是,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宣传推广还比较薄弱,很多学生对于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认知还很粗浅,有的学生甚至对壮族三声部民歌一点都不了解。因此,学校领导、教师要加强壮族三声部民歌在校园中的宣传,主动带領学生走进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热情,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熏陶中获得生活、学习动力,提高审美意境,完善人格魅力。

(三)纳入校本教研内容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我校地处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发源地广西马山县加方乡,对于开展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校园传承工作有非常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因此,把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列入校本教研内容,不仅有利于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而且有利于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融入学校日常教学

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人民的口头文学,它忠实、客观地记录了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爱情生活,颂扬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挞生活中的假、丑、恶。但是由于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年代久远,歌曲有三个声部,演唱时需要三个声部的有机配合才能达到优美意境,因此在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教学方面难度较大,学生也不容易掌握。学校应当聘请当地有名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歌手当指导教师,把学习壮族三声部民歌纳入学生的日常学习课,让学生得到系统教学与训练,真正学到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精髓。

(五)组建民歌合唱团

选择优秀的学员组建学校壮族三声部民歌合唱团,不仅可以使壮族三声部民歌更好地在校园中传承和发展,还可以成为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成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合唱团通过参加校外的联谊活动、艺术展演等展示给大众,达到树立本校形象,宣传本校特色教学,弘扬壮族文化等目的。组建本校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合唱团,不仅可以培养三声部民歌合歌精英,确保壮族三声部民歌后继有人,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民间音乐的一朵奇葩,是壮族人民的骄傲,它的传承与发展应当受到全体壮族人民的重视。把壮族三声部民歌教学融入校园日常教育教学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学校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学校的领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马山文化三宝”进校园的重要性,积极地参与到传承与发展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事业中,为保护“国家级”的优秀民族精神遗产,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蓝日浩.浅析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3(3):65.

[2]林贵雄.论壮族民歌特点在创作中的保持与创新[J].艺术探索,2001(5):10-13.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厚重感
从导演角度谈电视文学的主题构建与多极化表达手法
黑龙江原始社会美术新石器时代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美学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研究
纪录片《故宫100》艺术解析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归思难收 正恁凝愁
浅议中国古典名剧中的“台外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