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班教学实施难题的破解路径

2019-06-20吴鹏飞冯玉琴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课表教研教室

吴鹏飞 冯玉琴

2017年,浙江、上海作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迎来了全面实施“新高考”招生方案之元年。此次高考改革主要致力于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利,包括科目选择权、课程选择权以及专业选择权等,因此核心的内容就是改革“3+3”考试科目,浙江是“3+(7选3)”,上海是“3+(6选3)”。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选择性教育思想逐渐得到认可,选课走班教学逐渐取代班级授课制成为主流教学组织形式。2018年,教育部陆续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的通知,号召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这标志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全面进入了“新时代”。教育信息化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破解走班教学实施难题是信息技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笔者聚焦“学校排课数量大、教师授课难度大、学生选课偏差大”三大实施难题,提出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走班排课系统、移动教研平台、网络学习空间”三大破解路径。

● 新高考改革中走班教学的实施难题

1.学校排课数量大

过去实行班级授课制,学校只需将教学内容按学科和学年分解成“课”,保证教学活动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即可制成行政班课程表。然而在走班教学模式下,学校排课工作则面临着以下挑战:①学生选课需求与学校构建统一的教学秩序之间的矛盾;②教学资源与学校分类分层技术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教学班大幅增加引发的教室资源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将有限的教师资源安排到大量的课程中,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室的安排,可想而知工作量是巨大的。因此,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统筹学生选课、教师授课需求以及协调教室、课程资源进行智能化排课,最大化地利用教师和教室资源。

2.教师授课难度大

过去实行班级授课制,教师授课的学生群体不变,只需在不同的行政班实施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法即可。而在分层走班制模式下,教师授课面临着新的挑战:①由于授课群体和授课层次的不同,教师面临着实施统一性的教学方法带来的适用范围和可接受程度的授课危机;②由于授课空间固定,教师面临着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与实体教学空间功能有限之间的授课挑战。因此,学校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网络教研平台,提供随时随地的课程资源共享、共建功能,以期改善走班制模式下的教师授课难题。

3.学生选课偏差大

分层走班教学实施后,学生享有选课自主权,但同时学生选课也面临着以下新挑战:①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随意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清晰的认识,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学习能力,出现频繁改课现象。②学生选课带有功利性。学生不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而是选择获得更多高考分数的课。因此,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科学评估,帮助学生选择最合适的课程。

● 信息化背景下走班教学难题的破解路径

1.建立走班排课系统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学校走班制排课系统应以教师、教室、学生、课程等实际资源为基础,根据教师授课、学生选科需求而设计。本文设计的走班排课系统大致包含如图1所示的流程。

相比于人工排课,走班排课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计算冲突,验证错误。排课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一般来说人工排课很难将全部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排课系统要采用多种算法并用的方式,根据权重来区分各个算法之间执行的优先级,通过不同算法之间的优势互补,来提高整体排课过程的正确率。

第二,自动调课,解决冲突。人工排课不能很好地统筹教师短期、长期的调课、代课问题,而排课系统则可以通过对学期与事务的设置、师生与学科的固定、年级与班级的添加、教室设置的导入等基础数据的全面整合自动调试出最优调课、代课方案,解析出来的方案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行。

第三,无课查询,生成报告。排课系统提供教师无课查询课表功能,包括总课表、学生课表、教师课表、学科以及其他自定义课表的查询及导出功能,最后生成精确到每一位学生的排课报告。

基于新高考改革的学校走班制排选课系统是基于教师、学生、教室、学科等需求,以学校实际为基础,设计的数据和功能集成的排课系统。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经过学校的实践体验,排课系统还需要不断优化与完善。

2.建立移动教研平台

走班教学开展教学研究与互动的最基本的途径与形式是围绕课堂教学的流程与环节,集聚专家、教师、家长、学生开展评议、讨论。传统教研活动依靠现场看课、听课、纸质评课的模式开展,最后沉淀为一份纸质的文稿。而移动教研只需通过一个智能终端就可以完成教研活动,教师根据大量专家与同领域教师的评教报告,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还可通过平台评价其他教师的任何一节课,并被记录与沉淀为课例资源。本文设计的移动教研平台如图2所示。

相比于传统教学,移动教研平台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打破了时空限制。线上完成看课、评课、赛课,任何参与者都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完成教研活动。

第二,教研参与度高。移动教研平台支持邀请教师、专家、家长、学生等参与教研,线上教研使得参与者更多。

第三,数据利用率高。线上教研能够实现数据实时回收,生成评课报告,多次评课数据可以联动分析,移动教研平台帮助沉淀课程资源。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移动教研平台旨在解决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教研、学习、培训等常态化工作中所面临的需求和痛点,以“触手可及”“用完即走”的方式,逐漸积累教师常态化教学研究过程中的“小数据”,以小见大反馈出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差异,针对性地提供教师成长解决方案。

3.建立网络学习空间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选出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呢?笔者提出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学习空间(如图3)。目前,学生的学习空间包括以传统教室、实验室为代表的正式学习空间和以走廊、休息室或校园里的长椅为代表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二者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实体学习空间。而网络学习空间是随信息技术发展而不断完善、不断进化的个性化虚拟学习支持环境,是智慧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

相比于实体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空间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新路径观。以学习者为中心,与技术、创新、变革相融合,协调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力量助力学生发展。

第二,新资源观。通过数字资源的应用、获取与生成,迎合教育资源的张力需要,提供满足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新资源。

第三,新体验观。支持、管理在线活动的开展,丰富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帮助学习者找到学习兴趣。

● 结语

截至目前,研究者对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笔者发现已有研究对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要求以及使用方法缺乏统一的认识,对系统架构与教学设计等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多局限于理论方面,缺乏实质性、常态化的应用,因而尚未达成共识。

为了更好地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规范建设与普及应用,笔者提出:①持续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标准化建设常态化应用模式;②关注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使用情况,完善网络学习空间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江丰光,孙铭泽.国内外学习空间的再设计与案例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6(2):33-40.

[2]杨俊锋,黄荣怀,刘斌.国外学习空间研究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7(6):15-20.

[3]杨现民,赵鑫硕,刘雅馨,等.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内涵、阶段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6,351(04):30-36.

[4]钟绍春.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界定与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3-8.

[5]张子石,金义富,吴涛.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规划与设计——以未来教育空间站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4):47-53.

[6]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21-126.

猜你喜欢

课表教研教室
学生出招解决”日课牌“问题
不要在教室打闹
如果我是校长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INNO EDU 创新教育大会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各地区学生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