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有力推进三大攻坚战 关于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几点建议
2019-06-20张大方
张大方
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文件出台后,国家各部委积极实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对推动脱贫攻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大中西部地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政策措施,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然而在政策的执行落实过程中,基层也产生了一些迷惑和担心。
一、行业扶贫政策的统筹力度不够
比如健康扶贫方面,中央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门诊统筹率先覆盖所有贫困地区,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对此,2018年全国健康扶贫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就医报销比例提高到80%以上,住院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90%左右。这对降低贫困人口医疗负担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加大了非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的不平衡,长期执行可能会超出地方医保资金盘子的承受能力。
又比如农村危房改造方面,过去这项政策是“撒胡椒面”式的政策,往往是有能力建房的享受了政策红利,而贫困户因没有能力配套反而享受不了。国家有关部委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后,专门下发文件,明确从2017年起,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只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这意味着非贫困户特别是边缘非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就不能再享受国家的政策支持。这将加大非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的攀比心理,誘发社会矛盾。
二、基层脱贫攻坚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
中央要求,脱贫攻坚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这是十分正确的,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合力推进脱贫攻坚。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部门政策框得过紧过细,不利于基层发挥主观能动性。
比如,2016年国家开始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实行“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让贫困县在脱贫攻坚中有更多的资金使用自主权。2018年,国家有关部委规定,涉农整合资金只能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这一出发点是好的,而且没有把教育、医疗等专项资金纳入整合范围。但落实“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精准脱贫的根本要求,当前地方政府由于融资平台正在清理整顿,加之贫困县财力普遍比较薄弱,解决“三保障”问题的资金普遍存在缺口,如果框得过死,基层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则落实“三保障”会有很大的难度。
又比如易地扶贫搬迁,国家有关部委对农户搬迁后住房面积统得过死过严,完全按照城市的住房标准,规定人均住房面积不能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验收时多建一个平方米的面积都无法过关。有的贫困户家中三口人,一个老人和两个成年男人,且两个成年男人未成家,如一旦脱贫有一个人成了家,住房就无法保障。况且还要放置生产农具等,面积太小,根本不符合农村的实际,得不到农户的支持,甚至是坚决反对,造成项目难以推进。
三、差异化扶持政策缺乏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健全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持续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其他地区相对贫困人口的发展条件”。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一些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已经明显落后于贫困村,一些收入略高于贫困线但缺乏致富能力群体(动态变为贫困户的主要群体)的防贫工作也缺乏政策支撑。有的地方尝试运用整合扶贫资金实行差异化扶持,但审计、督查起来都是问题。
四、对扶贫一线干部的关心关爱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层一线扶贫工作者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对他们要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保障,支持他们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奋发有为、大显身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也要求,对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县乡干部要落实好津补贴、周转房等政策,改善工作条件。在这方面,中央已有大政方针,但部门相应的细化措施尚未出台,以致对干部关心关爱的政策精神难以落地见效。
为此,建议:
一是在健康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和养老保险方面,建议国家层面加强统筹行业部门的扶贫政策,增强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减轻地方在操作执行过程中的难度。
二是建议国家层面适当调整政策,抓大放小,适当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基层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便于扶贫工作的深度推进。
三是建议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或允许地方政府统筹制度设计,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让非贫困群体特别是边缘群体得到适度的扶持,减缓社会矛盾。
四是建议相关部委根据中央精神出台细化脱贫攻坚正向激励专门文件,以便地方制定可操作性的落实方案,激励扶贫干部人在心在、履职尽责。同时建议在从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中,通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的典型案例,以便地方把好“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的度,建好容错纠错机制,让广大扶贫干部无后顾之忧地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