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19-06-20李燕飞虞崇江乐波灵
李燕飞 白 雪 虞崇江 乐波灵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7; 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南宁 530007)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就是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一主线,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进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1]。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广西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创新推动,蚕桑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和茧丝加工基地,为全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县域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现阶段仍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扬和传承我国悠久灿烂的蚕丝文化,让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再放异彩,具有重大意义。2018年7月以来,我们在广西的河池、南宁、百色、柳州、来宾等重点蚕区,通过深入企业、走访农户、查看示范点、座谈交流、查阅资料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就如何更好地推动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对目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刻剖析,提出了推进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供同仁参考。
1 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优势更加凸显
近年来,广西蚕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8年再创历史新高,规模优势日趋凸显(表1-2)。一是全区桑园面积18.95万hm2,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二是全区蚕茧产量36.89万t,约占全国的50%,连续14年稳居全国第1;三是全区蚕桑产业覆盖86个县(市)、615个乡镇、5 336个村、82.10万户农户,涉及从业人员超370万人,拥有0.67 hm2以上桑园的农户87 602户,养蚕收入超5万元的农户有147 208户。广西蚕茧产量约占世界的40%,纵观广西所有农业产业,没有一个能像蚕桑产业一样在全国和全世界占如此大的比重。2017年广西家蚕丝产量50 025 t,再创历史新高,约占全国的30%,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2]。
表1 2010—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蚕桑产业总体情况
年份桑园面积/hm2蚕茧产量/t蚕茧价格/(元/kg)蚕农售茧收入/万元2010159 700.00264 700.0031.30828 511.002011167 666.67296 000.0034.781 029 488.002012175 133.33315 700.0035.861 132 100.202013186 253.33323 400.0041.031 326 910.202014192 633.33339 600.0036.961 255 161.602015201 380.00360 700.0033.471 207 262.902016187 858.00339 253.0040.071 359 386.772017191 173.00355 325.0049.351 753 528.882018189 452.00368 872.0046.671 721 525.62
表中数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资料整理,其中2016—2018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农普衔接数;表2-4相同。
表2 2014—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蚕桑产业实绩
年份养蚕县数/个养蚕乡镇数/个养蚕村数/个养蚕户数/户养蚕人数/万人蚕茧产量达5 000 t县(区)数/个蚕茧产量达5 00 t乡镇数/个蚕茧产量达50 t村数/个0.67 hm2以上桑园户数/户养蚕收入超万元户数/户养蚕收入超5万元户数/户2014857336 750832 189352.02401401 19943 118569 35639 3392015845885 848845 047357.45411331 18949 267520 91636 8022016856035 405843 747379.69391401 25152 890561 05349 4202017865935 054880 402396.18401461 30464 850592 97764 1832018866155 336821 013370.82411381 42087 602532 679147 208
1.2 产业布局日趋优化合理
近年来,广西通过不断优化调整产业布局,蚕桑产业逐步走上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良性发展之路。目前,广西蚕茧生产主要集中在桂西北、桂中、桂南3大蚕区。2018年,南宁市、柳州市、来宾市、贵港市、百色市、河池市6个市的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区总量的96.20%、95.77%(表3)。目前,广西已建立了30多个茧丝绸加工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宜州、横县、上林、宾阳、象州、忻城、鹿寨、柳城、环江、灵山、浦北等地,并重点规划建设了宜州、鹿寨、象州、横县、武鸣、蒙山等茧丝绸产业园区,发展缫丝、织造、印染、服装、绢纺、家纺等产业,茧丝绸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一些企业利用本地丰富的蚕桑资源,开展了桑枝、桑果、桑叶、蚕沙、蚕蛹等蚕桑资源的应用开发,变废为宝,实现了蚕桑资源的循环开发利用,为广西进一步延伸蚕桑产业链条奠定了基础。
表3 2014—2018年南宁等6个市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名称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桑园面积/万hm2蚕茧产量/万t桑园面积/万hm2蚕茧产量/万t桑园面积/万hm2蚕茧产量/万t桑园面积/万hm2蚕茧产量/万t桑园面积/万hm2蚕茧产量/万t南宁市4.017.574.128.123.887.973.918.753.678.93柳州市3.054.853.175.022.964.422.825.002.845.14来宾市3.406.353.526.743.385.633.474.613.254.71贵港市1.082.451.092.511.021.900.911.980.591.78百色市1.621.132.001.541.971.512.341.362.931.81河池市4.7810.014.9610.614.3910.914.8912.274.9512.966个市合计17.9432.3618.8634.5417.6032.3418.3433.9718.2335.33广西合计19.2633.9620.1436.0718.7933.9319.1235.5318.9536.89占广西比率/%93.1595.2993.6495.7693.6795.3195.9295.6196.2095.77
1.3 良种繁育体系健全完善
随着蚕桑产业的不断发展,广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支持蚕桑种业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提升桑、蚕良种繁育能力,满足广西蚕桑产业大发展对桑种、桑苗和蚕种的需求。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成立,全区蚕种实行统一检验检疫,确保了蚕种的安全生产。广西蚕桑良种繁育与试验示范基地具备了年生产家蚕母种2.5万蛾、原原种1.8万张和原种20.00万张的生产能力,是全国生产能力最大的家蚕原种繁育基地。2018年,广西有河池市、兴业县、宜州区、环江县等20家普通蚕种场(表4),年普通蚕种生产能力超500.00万张;有南宁市、玉林市、河池市、来宾市、宾阳县、兴业县、环江县、宜州区等12家蚕种冷库,年冷藏浸酸能力达到600.00万张;年生产优良杂交桑新品种种子10 t,可满足每年扩大种植1.33万hm2以上桑园的需求。2007和2016年先后出台实施了《广西蚕种管理办法》[3]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条例》[4],加大了市场监管力度,使广西蚕种生产经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保障了广西蚕种市场秩序和广大蚕农的用种安全,促进了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表4 2014—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生产情况
年份原种产量(毛种数)/张普种产量(生产原始数)/张蚕种场数/家2014198 0003 046 700272015189 1682 980 100272016207 0122 115 700252017200 7012 300 500242018176 2002 557 80020
1.4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
广西注重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注重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先后建立了亚热带蚕桑育种与种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蚕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丝绸工程实验室,国家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分中心;组建了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还在广西蚕业科学院设立了院士工作站、亚热带蚕业技术研究“八桂学者”岗位。另外,广西还建立了桑蚕丝绸产业化工程院,打造了一批省级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江苏华佳丝绸有限公司、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公司等一批知名骨干企业在广西投资建厂,并推动了茧丝绸加工科技创新研发。
广西在蚕桑品种选育、种养技术、茧丝绸加工和蚕桑资源综合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先后创新育成家蚕优良品种(杂交组合)17对、桑树优良品种(杂交组合)7个,其中桂桑优62、桂桑优12、桑特优2号等杂交桑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全区桑园总面积的80%以上,两广二号、桂蚕2号、桂蚕N2等家蚕品种的饲养量占全区家蚕饲养总量的98%以上,成为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主推品种。创新研究集成了一套适应华南蚕区高温多湿气候和全年连续多批次养蚕的高产高效省力化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良种+良法+良具”的研究推广,使广西种桑养蚕技术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有效地推动了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同时,广西形成了国内先进的蚕茧烘干、制丝、丝织、生丝电子检测、丝绸工业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一部分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这些成果将为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5 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延伸
近年来,广西依托丰富的蚕桑资源为丝绸加工和资源综合应用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广西通过加强产业规划,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蚕桑产业链得到进一步拓展延伸,不仅在短期内建立和壮大了茧丝绸产业体系,形成了茧丝绸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而且推动了织绸、印染、针织、服装、家纺、贸易等茧丝绸深加工环节的快速发展。目前,广西宜州、蒙山、上林、鹿寨等县(市、区)已有9家丝织企业投产。广西政府还陆续批准了在象州、上林、宜州、鹿寨建设印染厂。全区已初步形成了“桑—蚕—茧—丝—绸—服装”的传统茧丝绸产业链条。同时,近年来广西把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开发高附加值的桑枝、桑叶、桑果、蚕沙、蚕蛹、废丝等蚕桑资源产品。全区桑枝食用菌、桑枝纸板、蚕丝被、蚕沙有机肥、蚕蛹食品保健用品、桑果酒、桑果饮料、桑果食品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初步形成了“桑树(果)—桑枝食用菌—桑叶茶(桑叶固体饮料)—桑果酒—药物(桑树生物碱)”“蚕沙—有机肥”“下茧(废丝)—蚕丝被”“蚕蛹—饲料(食品)产品”等一二三产业融合、横纵向发展完整的蚕桑资源多级应用新型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了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
1.6 加工企业优势特色凸显
广西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批茧丝绸深加工和蚕桑资源开发应用企业到广西投资,并陆续建成投产[5],如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丝绸之路集团公司、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颇具实力的茧丝绸生产贸易企业均在广西落户。2017年全区拥有丝绸加工企业98家,其中缫丝企业86家,缫丝及丝织企业8家,丝织企业4家,自动缫丝机缫丝生产总规模40.56万绪,剑杆丝织机334台;2017年全年家蚕丝产量达50 025 t,实现丝绸工业总产值250亿元,占全区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9%(表5)。
表5 2013—2017年广西生丝生产加工情况
年份茧丝加工企业/家自动缫丝机所占比率/%生丝产量/t全国排名/位工业产值/亿元20139110035 4251156.1520149210040 6451178.3520159610046 5001185.0020169810047 6001180.0020179810050 0251250.00
表中数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广西茧丝行业办公室有关资料整理。
同时,本土企业快速发展。河池市桂恒旺科技有限公司等利用蚕沙制造有机肥,广西绿霖桑枝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宜州市宜源桑杆菌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广西五和博澳药业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利用桑枝提取生物碱的大健康产业项目落地宜州区,即将投产运营。广西大部分缫丝企业均掌握鲜茧缫丝的技术及工艺,在市场有所需求的情况下利用鲜茧缫丝得到的鲜蛹作为食品出口,如广西嘉联丝绸有限公司精选蚕蛹并以8 000元/t的价格出口韩国,2018年蚕蛹出口额超6 000万元。广西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缫丝织绸加工为主、多元化拓展为辅的蚕桑产业新格局。
1.7 产业效益大幅提升
2018年,广西蚕农售茧收入172.15亿元,连续9年超百亿元。养蚕户户均收入2.10万元,人均收入近4 700元,在广大蚕区流传着“养蚕月月有收入,好比干部领工资”“家有三亩桑,致富奔小康”的说法,涌现出一批蚕桑新村和种养大户,对脱贫攻坚、助农增收成效显著。实现茧丝工业产值250亿元,蚕桑资源开发利用产值超30亿元,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蚕桑产业总产值近500亿元,致富了一方农民,撑起了一方经济。
蚕桑产业因其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近年来成为广西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扶贫脱贫的首选产业。据统计,广西全区54个贫困县中有46个县发展种桑养蚕,其中有35个为石漠化贫困县,桑园面积超过0.13万hm2的有忻城、环江、上林、凌云、平果、靖西、罗城等23个县,其中有15个县把蚕桑产业作为扶贫“5+2”[6]的产业来抓,2017年,贫困县桑园面积共计9.56万hm2,约占全区的50.00%;蚕茧产量14.22万t,约占全区的40.02%[7]。据我们调查,2018年,贫困县桑园面积9.69万hm2,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1.13%;蚕茧产量15.19万 t,约占全区总产量的41.18%;蚕农售茧收入70.92亿元,约占全区总收入的41.20%[8]。百色市把蚕桑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首要产业来抓,计划未来3年将扩增桑园1.33万 hm2。种桑养蚕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蚕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2 广西蚕桑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
2.1 产业比较效益和茧丝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种桑养蚕为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业。目前广西蚕桑产业基础条件和技术装备较为落后,机械化程度偏低,生产管理较为粗放,劳动生产率较低,每工收益不高[9]。据我们调查发现,大部分蚕农对蚕茧收购价预期为40~60元/kg,这就意味着茧价一旦低于40元/kg,广大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便会受到打击。同时因茧丝价格波动较大,自然灾害、蚕桑病虫害频发等,种桑养蚕风险加大,较水果、蔬菜等产业比较效益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长期下去广西蚕桑产业就会有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可能。目前广西蚕桑产业仍以传统小规模家庭经营、分散经营为主,蚕农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同时加上气候、品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原料供应和质量难以保障。据我们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广西生产的生丝以4 A级以下为主,5 A~6 A级比例仅占30%左右,尤其是6 A级以上的高品位生丝所占比率更少,制约了广西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2 茧丝绸加工产业链未能有效突破
现阶段广西茧丝绸加工仍以缫丝为主,织绸刚刚起步,制衣等领域几乎是空白,产业链短,综合效益不高。受资金、技术、环保、人才等条件的制约,在一定时期内广西的织绸、印染、服装以及绢纺、家纺等深加工环节还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的发展[2]。据我们调查,织绸环节发展速度过慢、印染环节未能有效突破是广西茧丝绸加工环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也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尚未能够优化配套,产业集群化发展还没有形成。再加上国内外丝绸市场需求没有太大扩增,工业对农业的拉动较为有限,导致广西挤压茧价的现象时有发生。茧丝绸精深加工业发展的滞后是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瓶颈。
2.3 蚕桑资源多元化应用有待进一步开发
目前广西蚕桑产业仍然是一项以一根丝为主的传统产业,即一直延续“种桑—养蚕—结茧—缫丝—织绸—制衣”这一传统产业链模式。传统茧丝生产实际上只利用了整个蚕桑生物资源的3%左右[10],蚕桑资源综合应用仍然较为简单粗放,桑枝、桑叶、桑果、蚕沙、蚕蛹等其他蚕桑资源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应用。虽然目前在桑枝食用菌、桑果酒、桑果饮料、桑叶茶、蚕蛹食品等开发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配套的生产基础,产业横向拓展不够宽,无法进行规模化的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蚕桑资源的多功能、多用途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特别是桑树资源利用率低,附加价值和潜在效益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4 产品流通环节仍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些地方蚕桑产品流通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蚕茧收购没有充分体现按质论价、优质优价,茧丝质量不够稳定,广大蚕农和加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同时蚕种、桑种、桑苗、蚕药及蚕具等蚕用物资的市场经营秩序有待规范。丝绸贸易市场对茧丝产品的流通有较大的影响,整个产业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调控措施,特别是在茧丝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时,价格较易波动,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同时广西还缺乏蚕桑茧丝绸产品流通交易市场,市场影响力不够大。
2.5 出口贸易环节有待进一步提升
作为全国蚕茧、生丝生产第1大省(区),广西还没有搭建起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茧丝产品市场交易平台,企业依靠自身出口贸易的份额较低,产品主要以生丝销售到江苏省、浙江省进行加工或转口贸易为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然没有充分的话语权、主导权和主动权。尽管近年来广西丝类产品出口有了一定增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从2017年全国真丝绸商品省(区、市)出口情况看,广西真丝绸商品出口金额为5 406.9万美元,位居第7位;出口企业48家,同比增长128.57%(表6)。从2017年中国真丝绸商品企业出口排名看,2017年丝绸企业出口前10位中有3家传统丝绸出口企业上榜,分别是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海润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余均为广州地区物流贸易公司[11],广西无一家公司进入前10位(表7)。这与广西蚕桑第1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表6 2017年1—12月真丝绸商品出口前10名省(区、市)的出口情况
省(区、市)排名/位出口金额/万美元同比/%所占比率/%出口企业数/家同比/%广东1172 000.3095.0748.351 2067.58浙江280 815.00-8.5622.721 415-0.28江苏332 436.00-2.459.12677-4.24上海417 968.60-3.725.055291.15山东513 541.50-7.173.81261-10.00四川69 619.90-18.072.7076-24.75广西75 406.90-3.801.5248128.57青海84 118.40-17.521.167-61.11新疆92 568.50378.010.725566.67湖南102 276.6043.420.646717.54合计355 765.4022.901005 316-1.79
表中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11];表7相同。
表7 2017年1—12月真丝绸商品出口前10名企业的出口情况
企业名称排名/位出口金额/万美元同比/%所占比率/%广州市乐笑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112 581.803.53广州云适丰贸易有限公司28 222.802.31广州市热诚贸易有限公司37 696.10140.882.16广州沣通益贸易有限公司47 516.702.11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56 712.2016.351.88山东海润投资集团有限公司65 580.003.611.57广州秀越吉贸易有限公司75 492.901.54广州广德仓储有限公司85 349.30421.641.50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5 250.20-5.491.47广州市一关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05 203.401.46
2.6 产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广西蚕桑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在蚕业科技研发、蚕桑良种繁育以及原料茧生产示范基地、标准化蚕房、高产高效桑园、茧丝绸加工园区、蚕桑资源开发应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装备购置方面仍显滞后,在促进科研开发水平提高、保障蚕种安全生产、提升茧丝产量和质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上还需进一步增强,需要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3 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1 发展机遇
放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从国家和广西的政策,以及广西的区位、资源、气候、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消费市场拉动等方面看,广西蚕桑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进一步做强做优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3.1.1 国家政策倾斜,自治区配套支持 2013年9月,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商务部等8部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12],扎实推进茧丝绸行业转型升级,推动茧丝绸行业的健康发展。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13]中指出:要加大对蚕桑产业等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茧丝绸等优势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同时,国家倡导“东桑西移”“东丝西移”,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蚕桑产业发展的扶持,鼓励东部茧丝绸加工企业向广西等中西部地区转移。总体上看,国家对广西蚕桑产业发展高度重视,这将给广西带来空前的发展良机。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发展,把其作为“富民强桂”的优势特色产业来抓,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14]《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条例》[4]《关于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15]《广西蚕桑产业提升行动方案(2015—2020年)》[16]《广西茧丝绸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17]《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桂政发〔2019〕7号)(下简称《高质量发展意见》)[18]等文件和法规。广西对发展茧丝绸精深加工,推进“东绸西移”延伸产业链在技改投资、项目建设、土地供应、金融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当前广西蚕桑产业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凸显,国内一流蚕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广西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机制,引发全国同行和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广西、支持广西。广西优势产区在土地开发、资金、税收、蚕茧收购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支持蚕桑产业快速发展[19]。
3.1.2 地域优势明显,合作空间广阔 广西位于我国大陆沿海地区的西南端,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华南、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广西是全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20]。广西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文化交融、血脉相亲,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尤其是连续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市举办以来,广西各行各业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战略,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深入实施。广西提出了“两个建成”的奋斗目标:即奋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21]。这必将吸引桑蚕茧丝绸领域更多的人才、企业、技术、资金、市场进入广西,为广西蚕桑产业开放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3.1.3 创新能力较好,服务体系健全 广西温光水热等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市场潜力巨大、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发达,有利于产业链各要素的集聚。同时,广西蚕桑产业除了在优质茧基地建设、产业配套、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具有优势以外,还创建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先后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桑蚕茧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中心(广西)、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西蚕业研发人才小高地、广西院士工作站等一系列创新平台,也开展了一系列的产业科技攻关。鼓励茧丝加工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建成了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网络、现货及期货开展茧丝绸产品交易。研究集成了省力化种桑养蚕、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并形成了国内先进的蚕茧烘干、制丝、丝织、生丝电子检测、丝绸工业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一部分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这些成果将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1.4 消费需求扩大,市场前景看好 (1)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环保消费观念的增强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蚕丝产品及其制品的认识将进一步提升。时尚低碳的丝绸产品及其混纺产品将会出现产销两旺的大好形势。从国外看,除欧盟、美日外,近年来印度、东欧、中东等新型消费市场快速形成。目前,我国生丝和真丝绸缎出口量世界第1,比重高达90%和70%左右。当前印度每年需进口生丝量1万t左右,广西生产的生丝以4 A级为主,正适合生丝消费大国印度的进口需求。同时,广西桂合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区内企业也可生产6 A级高品位生丝,能满足欧美等市场需求,扩大了高端消费市场份额。(2)国内消费市场进一步拉动。从国内看,近14亿人口的丝绸内销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丝绸产品人均消费量不足0.05 m,到了1985年人均消费量达到了0.88 m,1999年人均消费量达到了3.00 m(含蚕丝与其他纤维的混合织物),到2015年我国丝绸产品国内市场消费率在40%左右,2018年我国丝绸产品的国内市场消费量约占总量的60%[22],呈快速发展的态势。近年来,特别是以蚕丝被为主的家纺产品消费市场快速形成与发展,蚕丝消耗量超过了总量的20%,且将会呈现持续扩大的市场需求趋势[23]。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丝织混纺产品的市场潜力更为巨大,生丝用途进一步拓展。随着蚕桑资源开发应用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产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毫无疑问,蚕桑产业仍是一个朝阳产业。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茧丝生产加工基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3.2 面临的挑战
3.2.1 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从外向型产业特点来看,蚕桑产业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多年来,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蚕桑产业链各环节所涉及到的蚕种、蚕茧、生丝等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且波幅有扩大的趋势,对各方利益均造成了很大影响,由于产业本身分散经营的局限性,这些风险将转嫁给蚕农,尤其是2018年上半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等,因茧丝产品出口贸易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产品价格变化多端,加剧了企业与蚕农的市场风险,挫伤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3.2.2 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一是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际上以印度、巴西、越南、泰国为代表的热带、亚热带国家在日本等国的援助下,加大投入,竞相发展蚕桑产业,这些国家的蚕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步提升,对环境条件基本相同的广西构成了一定的潜在威胁,特别是印度虽然是广西生丝出口最大的贸易国,但是印度等国经常通过调整关税来控制中国茧丝绸产品进入印度市场,给我国丝绸产品出口造成巨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广西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国内市场同样竞争激烈。江苏、浙江等东部传统蚕区仍然保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且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千方百计在提升茧丝产品质量、延伸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上下功夫,试图牢牢抓住终端产品不放。
3.2.3 其他替代品竞争加剧 现阶段,蚕丝的替代产品较多,棉、麻、毛及人造纤维、合成纤维等新产品不断创新涌现,一些混纺制品以及人造纤维、合成纤维等化学纤维产品性能得到不断改善和提升,不仅在性能和舒适度方面与丝绸产品相差无几,而且还解决了丝绸产品色牢度较差且容易皱、不便机洗等问题,已成为蚕丝的有力竞争者和替代产品。
3.2.4 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近年来,广西自然灾害较多,持续干旱天气、长期阴冷冰冻天气,以及台风、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对广西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构成了较大威胁。加上受养蚕环境污染加重、无人机撒播农药、药肥无序使用等问题的影响,蚕桑生产成绩不太稳定,导致蚕农生产经营风险加大,造成蚕桑产业总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3.2.5 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压力增加 近年来广西粮食、甘蔗等战略性产业基本保持稳定,特色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比较效益不断上升,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因此对广西发展蚕桑产业的土地资源压力有所增加。蚕桑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生产劳动力缺口逐年加大,这将对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影响。
4 推进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下一步,广西蚕桑产业应以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的总体要求和2019年2月印发的《高质量发展意见》[18]为指导,围绕做强做优打造蚕桑强省的目标,一手抓传统蚕桑茧丝绸产业的纵向延伸,一手抓以“立桑为业”为突破口的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的横向拓展,走规模高效、生态多元、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而承担起做强做优中国蚕桑产业的重任,为实施“一带一路”“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4.1 提升蚕茧产量质量确保种养业高质量发展
因势利导,科学合理优化产业布局,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效益优势的关键。应从全区实际出发,按照最适生态和比较效益的原则,科学布局蚕桑产业的发展。
4.1.1 科学规划原料茧基地建设 应以良种、良法为核心,按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扶持优势区域发展蚕桑产业,大力培植一批产量高、茧质优、丝质好的原料茧生产基地。按照《高质量发展意见》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桂西北、桂中和桂南3大优势产区,推进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百色、梧州等市的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建设15个桑树种植面积6 666.7 hm2以上、年产蚕茧1 万t以上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力争打造5~10个可供稳定生产5 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的优质原料茧示范基地县,在宜州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已建成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再打造3个以上的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县(市、区)。到2020年,力争全区桑树种植面积达到25.33万hm2,蚕茧产量超过40万t,全力打造世界最大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继续巩固广西蚕茧产量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4.1.2 加强蚕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蚕桑良种是现代蚕业发展的基础。应积极推进蚕种生产经营向区域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一是抓家蚕原种场建设。重点扶持自治区20万张现代大型家蚕原种场建设,加强家蚕品种的提纯复壮,保障原种供给。二是抓普种场建设。重点建设10个年产蚕种30万张以上的大型蚕种场,在基础设施投入、原蚕基地标准化建设、微粒子病防控等方面加大力度,扶持蚕种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为打造广西蚕种品牌夯实基础。三是抓种子种苗供应。扶持建设200个标准化小蚕共育室,加强对商品小蚕生产经营行为的示范引导;鼓励和支持各地建立杂交桑种繁育基地,加强苗木质量检验检疫,为广大蚕农提供优良桑苗。四是抓质量监管。加大蚕种生产经营管理和执法力度,配套建设自治区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中心,加强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保障广大蚕农买得到、用得上放心蚕种。
4.1.3 加大先进实用技术应用 应加大蚕桑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创新开发适合广西实际的优质、高产、高效、节本、省力化种桑养蚕技术,提高广西蚕桑产业的机械化水平,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蚕茧生产成本。加快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重点培育蚕农专业合作组织,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改进蚕农分散生产经营的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4.1.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建立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蚕农合作社带领蚕农自行收烘蚕茧。加快推进“种养分离”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积极施行工业反哺农业、“二次分配”、订单生产,构建蚕农合作社、蚕农和企业三方友好互惠的对接机制,保证产业链各环节都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4.2 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动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要做强做优蚕桑产业,工业加工是重点,品牌提升是关键,应注重抓好农业生产与工业加工的对接,稳步发展缫丝生产,大力发展茧丝绸精深加工,积极创建茧丝加工基地和茧丝绸工业园区,千方百计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4.2.1 积极培育高品位茧丝加工基地 以优势产区为中心,以宜州、环江、象州、忻城、横县、宾阳、上林、鹿寨、柳城、蒙山等县(市)为重点,积极培育一批缫丝加工基地。据我们调查,缫丝企业家和蚕桑管理人员普遍认为目前广西的缫丝企业已基本饱和,在投资兴建时应适当控制,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应扶持打造20个年产高品位生丝500 t以上的缫丝加工骨干企业。力争“十三五”末全区茧丝加工企业消化全区蚕茧产量的90%以上,生丝产量达5万t,5 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占全区总量的50%以上。
4.2.2 高标准建设茧丝绸工业园区 应重点扶持建设河池市、南宁市、柳州市、来宾市、梧州市等5大茧丝绸工业园区,在园区内引进、培育一批集蚕茧生产、收烘、缫丝及后道加工等农工贸、茧丝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促进蚕业上下游企业相互衔接配套,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努力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升级。
4.2.3 积极推动茧丝绸精深加工 重点引进国内知名的蚕业加工龙头企业到广西安家落户、投资建厂。充分利用外来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管理、品牌以及市场销售网络,在巩固提升缫丝加工的同时,稳步发展捻线、织绸、家纺,逐步推进印染、织造、绢纺、服装等精深加工和高级家纺产品,努力提升茧丝绸加工整体水平,积极推动广西蚕业由资源型向加工制造型转变,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4.2.4 加快实施广西茧丝绸产品品牌发展战略 积极打造“广西制造”品牌,鼓励企业对外合作研发或利用外来技术生产拥有广西自主品牌的茧丝绸制品,加快提高广西茧丝绸制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未来5年,广西茧丝绸加工应以做强做优为重点,突出培育10家左右全国一流、年产值在3亿元以上的茧丝绸加工龙头企业;扶持重点企业进行自主品牌建设,努力培育3~5个享誉国内外的丝绸品牌;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开发蚕丝被产品,研发高档家纺产品,重点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大型蚕丝被加工企业5~10家,全区年产蚕丝被达100万床,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蚕丝被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
4.3 抓好产业链横向拓展带动产业高效益发展
桑、蚕全身都是宝。应围绕蚕桑资源抓产业,以桑产业开发为突破口,进一步推进蚕桑资源多级开发应用,推动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加快对桑、蚕、茧、蛹、蛾、蚕沙、桑枝、桑叶、桑果等蚕桑资源附加价值的应用研究,全方位、多层级地推进蚕桑资源副产品的开发应用。把蚕桑资源利用这篇大文章做好,努力做到“吃光斩尽”,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4.3.1 推进桑树食药用功能开发 积极开展食用桑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加大食用桑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全区引进和培育大型桑枝、桑果、桑叶食品加工企业5~10家,重点开发桑枝食用菌、桑果汁、桑果酒、桑果醋、桑果干、桑果粉、桑果酱、桑果色素,桑叶系列茶、脱水桑叶菜、桑叶粉,以及果叶馒头、果叶面条、果叶饼干等系列桑树果叶食品,进一步研制开发系列相关食品,积极创建“绿色食品”等名优品牌。
4.3.2 大力发展饲料桑 开展桑枝发酵、桑叶加工等工艺以及系列饲料配方的试验研究,重点研制适合牛、羊等反刍动物,猪、鸡、鸭、兔等畜禽以及鱼等饲养的专用系列桑饲料,制订完善桑枝、桑叶饲料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引导企业开发应用桑饲料。在南宁市、河池市、百色市、柳州市、贵港市等地扶持建设一批饲料桑种植示范基地、桑枝桑叶饲料加工基地,以及牛、羊、猪、鸡、鸭、兔等畜禽养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区发展。
4.3.3 积极发展多用途生态桑 结合广西扶贫攻坚战和退耕还林规划建设,因地制宜地在石漠化地区大力发展种桑养蚕,示范推广适合石漠化地区种植的桑树良种及配套种养技术。开展利用矿区复垦土地发展种桑养蚕,积极探索推进桑树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治理[24]。通过种植生态防护桑林,推进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广西、美丽广西。
4.3.4 加大蚕资源的开发利用 注重蚕、茧、蛹、蛾、蚕沙的开发利用。研制开发蚕蛹食品、蚕蛹虫草、蚕蛾酒等系列产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大蚕沙制造生物肥和蚕沙无害化处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发展蚕丝绵产品,大力扶持蚕丝被加工开发,积极扩大内需,加快利用茧丝深度开发系列保健品、化妆品、医药产品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4.3.5 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应从培育蚕丝产品的消费意识和人文感情等入手,进一步弘扬丝绸文化,开发丝绸的生态调节、休生养性、文化传承等功能,特别是要着力打造一批神奇生态桑园之旅和蚕丝文化人文景区,将蚕桑产业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广西蚕桑科普文化、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的发展。
4.4 加强产业创新研发确保蚕业科技高水平发展
蚕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是关键。针对制约广西蚕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组织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建立完善适合广西气候条件的亚热带蚕桑技术体系,为广西现代蚕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4.4.1 抓好科技创新平台搭建 应在建立健全蚕业科研及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上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抓好广西蚕业研发人才小高地、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等建设,并以此为载体,加快建设国内一流水平的亚热带蚕业创新研发中心和蚕学重点实验室。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或研发机构。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院士专家的交流合作,建立起大合作、大攻关、大应用的现代蚕业科研运行机制。
4.4.2 狠抓蚕桑新品种选育 大力组织研发、培育蚕桑新品种,加快品种提纯复壮和改良换代,建设蚕桑品种资源库和基因保护库。未来5年,应重点培育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适应广的蚕桑新品种2~3个,创新选育开发食用、药用、饲料用、生态防护用等新功能新用途蚕桑新品种,满足蚕桑产业发展多元化用种的需求。
4.4.3 抓好省力高效种养技术研发 根据亚热带养蚕高产、优质、高效、省力、节本的生产目标,开展蚕种集中催青、小蚕共育、大蚕地面育轨道式给桑、方格蔟自动上蔟、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亚热带养蚕技术体系研究与开发,建立现代蚕业生产模式,完善蚕桑生产技术规程。
4.4.4 抓好省力化种桑养蚕新机具研发 根据省力、节本、高效生产的目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开展桑园微耕机、切叶机、桑叶桑枝收获机、小蚕共育室自动温湿调控机、轻简型蔟具、采茧机、轻简型蚕茧自动烘干机等的研究与开发应用。
4.4.5 加强茧丝绸精深加工环节研究 围绕研究和应用高新技术改进和创新蚕茧缫丝加工工艺技术与设备,提高广西亚热带品种家蚕茧缫丝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研发应用化学、物理及电子控制等新技术,形成经丝定向生产工艺技术、适用织前处理助剂和工艺,提高广西亚热带品种家蚕丝高速织绸效率和产品质量水平。
4.5 加强市场流通和出口贸易提升产业管理服务水平
应进一步认识产业推动市场、市场拉动产业的作用,充分发挥广西蚕茧、生丝2大资源优势,瞄准国际、国内2个市场,加快转变流通方式,拓宽流通渠道,努力构建一流的现代蚕业市场服务体系,把广西打造成为辐射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和世界的茧丝绸产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4.5.1 加快建设和完善产地市场 重点在主产区建立仓储、质检、融资、交易一体化的茧丝现货市场,积极培育干茧、生丝、丝绵交易等专业市场体系和茧丝绸物流仓储体系,同时加快主产区茧丝公共物流设施建设,建立起快速顺畅的茧丝交易和流通渠道。
4.5.2 积极发展茧丝绸交易电子商务 重点建设以茧丝交易为主的广西大宗工业原料交易市场,打造茧丝收购、仓储、交易、流通等现代化大宗电子交易平台,建设茧丝绸贸易信息中心,促进对内对外电子商务贸易,巩固和发展广西茧丝产品交易的话语权、定价权和主导作用。
4.5.3 打造丝绸产品专业交易市场 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广西规划建设一流的茧丝交易市场。重点支持推进总投资15.8亿元的宜州东盟国际茧丝绸交易中心项目,将其建设成集种桑养蚕农资及蚕桑综合利用产品批发、标准化仓储管理、干茧质量检测与等级认定、蚕茧挂牌撮合交易、现代物流、丝绸展销等于一体的大型一站式蚕桑茧丝绸交易中心,吸引全国各地商家进驻,打造面向国内外,尤其是东盟各国的广西蚕业名片。鼓励和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丝绸专业展会,宣传和展示广西茧丝绸产品,不断提升市场地位和竞争力,推动广西蚕桑茧丝绸产业向专业化、科学化、集群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4.5.4 建立稳定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 建立健全公平竞争、诚信交易、安全操作的茧丝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各方权益。加快建设完善自治区茧丝绸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强化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的商检能力。
4.6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展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
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大开放、大合作、大交流的理念,积极推进对外开放,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创造条件分2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即第1步走向全国,第2步走向世界。应注重吸引国内外蚕业界的人才、设备、资金、技术、企业、品牌,努力把广西打造成为蚕业发展的“产业硅谷”,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4.6.1 抓好企业服务工作 要为现有的蚕桑产业加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重点是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土地、建设、用电、用工、税收、信贷等实际问题,解除发展难题和后顾之忧,以求“以企引企”的效果。
4.6.2 主动出击引进企业 大力开展“南北对接”和“东西对接”,要在做大做强做优缫丝环节的基础上,以江浙等东部产区为招商重点,引进拥有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产品的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一流企业,着力把后续精深加工转移到广西来,加快“东绸西移”的步伐。
4.6.3 支持和鼓励企业整合重组做大做强 转变招商方式,通过内联外结、合资入股等多种形式,招才招商,引智引资,将蚕业上下游关联企业引进广西,加快打造企业集团,逐步形成产业聚集。应确保谁投资、谁受益,实现互惠互利,重点扶持条件具备的大型企业上市。
4.6.4 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充分利用广西的沿海区位优势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力,争取以广西为口岸,打通和拓展广西茧丝绸产品直接出口贸易的通道,摆脱转口对外贸易依赖,积极扩大广西茧丝对印度、日本、东盟乃至欧盟、美国、中东的出口份额。此外重点推进蚕丝被开发,以此拉动国内消费,逐步降低丝绸产品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同时要以具有竞争力的蚕桑优良品种及种养技术为突破口,逐步推向全国,特别是适宜用于饲料桑、生态桑的杂交桑优良品种,条件具备时再推向东盟、非洲和古巴等加勒比海地区的各友好国家,将我国的传统蚕桑产业进一步发扬光大,为我国乃至世界蚕桑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6.5 鼓励广西企业走出去 鼓励企业到区外、境外建设蚕茧生产基地和茧丝加工基地,通过独资、合资等方式扩展市场。尽管广西在产品精深加工方面还比较弱,但在蚕桑品种及种桑养蚕技术方面与亚热带地区具有相似性,可面向东盟,积极尝试走出去,到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扩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