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2019-06-19余瑾艳
余瑾艳
【摘 要】品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学科,在小学尤为重要,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将“生活化”教育运用于小学品德教育的教学,是比较自然直接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06-0209-02
小学阶段是孩子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培养个人良好习惯与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是比较具有生活化气息,因此使用生活化教育模式是最为自然有效的模式。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使用生活化教育模式,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知识有机结合,能使学生感受到品德学科知识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拉近学生与学科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实用性,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貼近生活
回顾传统教育,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解知识为主,对小学生而言,单纯讲解知识大多数是不容易听懂的,面对复杂的社会,单纯的孩子们是完全不了解且是难以理解的。但使用生活化教育,对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复杂难懂的名词,以学生身边实际生活例子来解释,就容易理解得多。更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知识内容就在身边,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加深学科内容,实现教学目标[1]。
(二)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自身思维方式还未成熟,对于一些较为深奥的知识都是难以理解的。如果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的讲解,灌输知识,学生不仅理解不了,能记住的东西也很少,课堂教学质量较低。使用生活化教育模式则不同,这是化抽象为实际,化繁为简。此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置身实际生活情景中,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更丰富有趣,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更为活跃,教学质量也得以提高。
(三)提高学习兴趣
无论对于哪个学科来说,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强,综合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该学科教师单纯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其教学课程不仅枯燥而且课堂氛围压抑,学生思想封闭。如果使用生活化教育,其结果则截然不同,通过实际例子教学,对学生的说服力会大大增加。以生活化的角度解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复杂的内容,使学生通俗易懂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2]。
二、“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策略
(一)生活化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具有生活气息的课堂,因此使用生活化教育模式较为合适。首先,生活化教学模式需要模拟实际生活情境,展现一个实际的生活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及当地的社会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展开一系列的生活化场景再现,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二)生活化课题,丰富情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大部分是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品德,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经验设立一些生活化的课题,以学生为出发点,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科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感受品德教育的实际意义。此外,教师应将品德与社会教学和学生情感培养联系起来,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学生从内心里接受并乐于学习[3]。
(三)生活化实例,提高认知
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旨在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但其教材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如果单纯讲解则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在面对枯燥的内容时,教师应多加引用实例,将教材内容融入实际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教学,其教学内容更生动有趣,也更为丰富多彩,提高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知[4]。
(四)生活化评价,激发积极态度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不应单纯以成绩衡量学生,使学生从小养成看重分数的习惯。而是更应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及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多赞扬学生。
在教学评价上,就是一个表达鼓励赞扬的好地方。教师的教学评价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甚至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方式,进行生活化的评价,以此鼓励学生以及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5]。
总得来说,小学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而社会化的教育模式,是拉近学生与学科的重要桥梁,也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社会的认知。使教育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展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学科魅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该方面教学综合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罗丽珍.“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4).
[2]林洋泳.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探析[J].才智,2014(17).
[3]刘丽斌.幼儿美术生活化教育模式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4(1).
[4]黄灵芝.论生活化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6).
[5]钮洪斌.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与生活化的有机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