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富15代”让全世界见识了华人的设计才华
2019-06-19杨小懒刘玭
杨小懒 刘玭
2019年5月16日,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在美国逝世,享嵩寿102岁。
贝聿铭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终生投身建筑事业,曾获多国建筑领域最高奖项,1986年里根总统为他颁发了自由奖章。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他出生于苏州望族—一个富了15代的中国家族,在金融、医药、银行多个领域均有地位,他却为了建筑设计奉献终生。他的作品遍布全世界,有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还有日本万国博览会中华民国馆……他却始终说:“我是苏州人。”
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东。他是苏州望族之后,在狮子林(苏州古典园林)里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10岁那年,贝聿铭随父亲工作调动搬到上海。中学的每年暑假,贝聿铭都会去苏州的祖父家。他在青年时期,已经体会到关于“家庭”的真正含义,也逐渐感受到并珍惜生活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而穿梭在狮子林、西花桥巷,假山中的山洞、池塘、石桥、瀑布,这些传统中国文化的印迹,更让他意识到,建筑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
后来,受过多年西方教育的贝聿铭仍旧认为:“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有人说,苏州是他设计精神的“中国原点”,而上海,是贝聿铭建筑梦开始的地方。在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贝聿铭接触到了新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我从上海,略微看到了我在苏州未曾见过的未来或是未来的开始”。这里绕不开的,当属当时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国际饭店。
当时,每天中午放学,贝聿铭就会乘电车到“大光明”,碰上新片上映就躲进电影院看电影,没有新片就坐在梧桐树下。他着迷于它的24层楼高和200多个房间的庞大体量,甚至回到家还像模像样地画了一份建筑图纸。贝聿铭日后坦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高度,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地吸引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从此他的建筑梦在中国生根发芽。
2019年5月16日,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在美国逝世,享嵩寿102岁。
贝聿铭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终生投身建筑事业,曾获多国建筑领域最高奖项,1986年里根总统为他颁发了自由奖章。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1935年,打算系統学习建筑,日后用丰富的知识来建设祖国的贝聿铭,登上了远赴美国的柯立芝总统号邮船。美国求学,他的起点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久,他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后来去哈佛大学建筑系读硕士。这期间,他结识了格罗皮乌斯和柯布西耶两位现代建筑的鼻祖,自那时起,就确立了“找到建筑的内涵并把它表达出来”的设计思想。
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的上海艺术博物馆,成为他的毕业设计作品,也被认为是哈佛史上最重要的毕业设计之一:一座精致的木质模型,两层,点缀几个凉亭,溪水淙淙流过茶园。导师为它写的推荐语是:“一位有能力的设计师可以既坚持传统—他认为仍然存在的那些特征,又不放弃设计上的进步观念。”这似乎也契合了贝聿铭日后在设计理念上的文化交融。
哈佛毕业后,恰逢国内战乱,贝聿铭不得不推迟回国的时间。当时正值美国现代主义建筑最盛行的时期,师从现代主义建筑奠基人之一格罗皮乌斯的贝聿铭用杰作奠定了自己在业界的地位,几何形体建筑也成为最鲜明的贝氏符号。其中,肯尼迪图书馆让他在美国主流建筑圈站稳了脚跟。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后,要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来纪念他。相比参与竞争的颇负盛名的建筑师,贝聿铭还是无名小辈。关于这次竞争,当地媒体称:初选入围的几位建筑师在会见肯尼迪夫人时,多少都阐释了他们想要怎么设计。轮到贝聿铭,他却说,在没有勘察地点以前,自己没法给出任何概念或意见。有人猜测,或许正是贝聿铭流露出的场地、环境应是建筑先决条件的设计理念,打动了肯尼迪夫人。她大胆选择了47岁的贝聿铭担纲设计,和肯尼迪同年的贝聿铭,看上去是一位贵族,更是一位有改革精神的年轻绅士,正如其亡夫给予世人的印象。最终,贝聿铭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倚海矗立。
这是一座黑白分明的现代化建筑,一些空间低于地面,使建筑中最动情的因素留于地表—这个项目在哗然舆论中成功。它的高曝光率,为贝聿铭带来生命中最重要的设计项目之一—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卢浮宫
1978年,几乎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筑—国家美术馆东馆建成。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并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贝聿铭以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有力驳斥了现代主义运动已经衰落的论调,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成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建筑之一。它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