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价值及建构路径
2019-06-19赵旺来赵亚楠
赵旺来 赵亚楠
【摘 要】信息技术、互联网等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于高等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与作用。大学的教师和学生都在经历着一场全新的思想冲击,互联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传递、互动与共享等方面。当然,“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诸如知识碎片化、学生自制力薄弱、师生关系淡化等问题与挑战。因此,构建未来的高等教育体系已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主要构建思路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构建开放互动的办学体系、建立差异化的评价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在线服务体系、营造开放灵动的学习空间等。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9)01-0001-05
歷史上人类进行了3次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及信息革命,伴随而来的是3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以及相对应的教育形态与价值理念。《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为人们构想了一幅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社会图景,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假如人工智能代替了大多数人,那么未来的人们将何去何从?教育的必要性与合法性将会是什么?然而就现当代的人工智能领域而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利大于弊,表现在教育领域,MOOC、翻转课堂、未来教室等新的方法和形态运用于教育教学当中,尤其是大学中,“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已然成为大学中教师和学生关注的切身话题。可以说,在教育史上,这算得上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以往社会学徒式或者讲授式的单一教育教学方式,给大学师生注入了新的学习资源与内容,当然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言,“互联网+”也可能成为师生共同体学习的动力之源,根据尤瓦尔·赫拉利对未来教育的构想,“互联网+”甚至也可能在改变人类生存理念的同时改变现在的教育理念与体制。20世纪初计算机问世不久后,有人曾抛出这样的设想:当人们对于电脑的使用与书本同样方便时,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而今这一设想慢慢地被揭开面纱。
1“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 IT 行业,指的是“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尤其是创新、开放、自由、平等、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1],这一IT行业的时髦用语很快便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其他领域。2015年3月,李克强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在此之后,“互联网+”这一行动理念作为一种新的社会驱动力量,逐渐上升至国家的顶层设计层面。教育作为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学科,当然也会受到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张岩认为,探索“互联网+教育”的科学模式,促进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3]。信息技术、互联网等人工智能的现代化对高等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与作用,对大学教师和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思想冲击,它使得传统的高等教育方法受到挑战与质疑,并且对“高等教育”“大学”等核心概念也要做重新定义。大学是什么?高等教育到底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较之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其存在的方式和意义都受到了相应的冲击。
在传统的理念中,互联网更多地只是被人们当作一种媒介、交流的平台。人们可以更加便利有效地沟通与对话,利用这些技术手段,也可以提高工作和管理的效率,但是对于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行来说,从运行理念到运行方式却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效能。现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似乎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例如现在许多教师离开PPT竟然不知道如何上课,人们离开了手机其生活也变得索然无味、无所适从。互联网不断地为社会系统注入新的内容,社会也由此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可以说“互联网+”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理念下的社会发展与运行机制。以金融行业为例,纸质存折变成了IC卡、支付宝、余额宝等,使人们的购物方式实现了数字化,不用出门,只是动动手指就可以网上购物,享受一条龙服务。相对而言,传统的由A到B、再到C到D的工业化线性思维只追求效率与规模,而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互联网思维却是一种基于原点的立体网状思维,人们的选择也多种多样。“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其本质就是:利用互联网思维、信息技术思维等人工智能手段激发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活力,将互联网融合到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领域,改变已有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各专业进行数字化处理,重新转变和组织教学方式,发挥互联网在课程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促进有效教学与自主学习的二重变革,以及改变师生双方差异性、个性化、多元化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3大特征:(1)课程资源的整合,以促进教育走向更加公平的道路。“互联网+”模式下的高等教育打破了地区之间的限制,缩小区域(如东西部等)课程资源的差距,为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公平化提供了可能性。一般来说,教育教学的质量与课程资源、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是分不开的,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地高校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远程教育教学,通过虚拟实验、通讯工具(如MOOC、翻转课堂等)强化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可以将不同国家、地区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以大数据的形式有条不紊地出现在网络中,而不是碎片化的、零乱的各种知识的组合。大学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种整合的知识中寻找各自需要的东西,因此,在信息的获取这一层面上,互联网缩小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推动了教育公平向纵深化发展。(2)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教学设备、教学仪器的引进,使得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学的效果也得到显著的提升,如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都可以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微博、公共邮箱等进行互动和交流,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3)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极大地实现个性化学习。在信息技术网络化的时代,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得到了有效保障,其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也大大提升,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只能跟着书本、跟着教师的思维往前走,对于大学生来讲,这个年龄段正是寻求自我、寻求解放的最佳时期,可是传统的课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束缚与压迫。“互联网+”的新时期,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实际情况来有效地规划学习。由此,学生不仅能够学得多,而且能够确保学得会。
2“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所在
2.1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传递价值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初期,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的知识应用阶段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为大学机构的管理或服务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对于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来说,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它只是高等教育实施活动的工具。比如,各高校的学校教育信息网、校园网以及教师上课时所用的PPT等,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与运用只是代替了传统以手工为主的教学手段而已,因此也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从理念到方法的范式的变革。进入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逐渐成熟,各高校对于互联网运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等教育从内容、形式到制度和理念都离不开互联网的信息支持,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融合是“基因”与“基因”之间的融合,教育目的与理念、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其实,“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就是信息与教育的一体化。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形式支撑,教育则作为信息技术的内涵条件。正因如此,互联网时代于高等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信息的传递,通过互联网,每个学校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传递至其他的学校与教育领域。
2.2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互动价值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的互动只发生在课堂中,即使是在提倡各抒己见的大学里,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充其量也只是发生在同一个学校里,要实现跨地区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基本上没有可能。“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成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主要承载者,教育教学的对话可以发生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角落里,任何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可能就一个问题展开互动与交流。互联网与高等教育之间可以进行内在的相互融合,这种模式下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学习主体的互动交流可以产生知识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使得知识得以无边界的传播,打破固有知识垄断。在互动主体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主体不再囿于学校的围墙之中,不仅限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家长、社会、地区的任何人员都可以参与到教学的对话中来,每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搭建的平台都可以就某个问题从不同的利益主体角度出发发表意见,从而真正实现对话,实现人类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与需求。
2.3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共享价值
合作与共享从来是契约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与理想。“互联网+”使得这一目标与理想更容易成为可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绝不是某一個个体所能做的事情,只有多数人之间的通力合作,问题才能尽快地得到解决。在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共享的品质,没有共享谈不上合作。互联网作为信息化场域下的全新形式,要求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发生革命性的转化,即教育不能像以前那样闭门造车了,国家的每一所高校甚至世界上的每一所高校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课程、科研成果,以达成最初大学的最本质目的——服务社会。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结合可以不断地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培养各种有用的人才,通过共享,有利于打破潜在的知识垄断,有利于造就更多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将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给各行各业的人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3“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人们越来越喜欢接收“碎片化”信息,却对那些系统性、逻辑性强的知识充耳不闻。电子媒介或者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基于快速阅读而设置的,更新速度快,不需要人们停下来酝酿和思考便已经成为过去。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以指数的速度递增,无论是中小学、大学里的学生、教师还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工作人员,很难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取永恒不变的知识。学习似乎只是为了更多地接收、了解,“碎片化”导致人们不再通过运转大脑来认真的思考,因为不管怎样,思考永远是一种慢的行为。况且在这些凌乱甚至互相矛盾的信息中,许多学生做不到对全部信息的整合与分析,使得学生对许多事情只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二是大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网络,很难有一种强大的自制力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手机已然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强,“网络成瘾”已成为许多家长或者学校极为担心的问题。即使是一些理性的学者,对于网络都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是让学生拥抱网络还是避而远之,也没有明确的态度。一些高校只能制定几条规范来限制学生上网的时间,学生怎样才能拥有强大的自制力和自控能力,将上网的时间用于学习,或者利用网络来进行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是当下信息技术时代面对的难题与困境。
三是大学中教师与学生缺少直面的沟通与交流,师生关系逐渐淡化。“互联网+”虽然给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教师与学生直面的机会逐渐减少,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具身”的行为。因为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与消化,更重要的是“知情意行”互通的过程,教师将事先做好的PPT念给大家,将录制好的视频展示给学生,教学成了教师个人的“脱口秀”,而学生只是面对电脑、投影仪,学习缺乏情境的创设,缺乏提问与辩论,师生之间更缺乏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与此同时,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也消失殆尽,在学生面前成了冷冰冰的播放机,而学生的个性塑造、人格培养等方面也几乎为零,学生之间的同窗之谊和集体荣誉感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2“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首先,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教师的综合能力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教师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的综合处理,因为知识的更新速度与网络技术的速度是同步的。在这一点上,大学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秉承“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自己信息技术方面的核心素养,从而改进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适应从单一的实体教室走向多元化的虚实空间的变化。当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都将面临不同领域的学生或者家长的挑战。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天地,并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强于教师。学生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多角度、跨学科的学习与体悟,在这种学习生态下,“师不必贤于弟子”成为一种可能,因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与权威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终只是共同的学习者、指导者与促进者,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则表现出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在未来教育中,“互联网+”时代下的师生关系必将发生革命性地变化,教师的学习理念与方法、学习内容与态度等也将随之改变。
其次,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价与评估也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从单一走向多元,朝着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与改进。学校对于教师与学生的评价不再单纯地取决于分数,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或者学生学习情况更多地予以了解;学生也可以上网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做出理性评分等;学校行政部门则利用网络大数据的分析对学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及时的评价。换句话说,“在‘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里的每个人都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而社会各阶层也将更容易通过网络介入对教育的评价。”[6]
最后,网络时代注定是一个多元、变化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学生更注重自由化的选择,某个固定的思维不再是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不定项的选择才可能符合大众的口味。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和家长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尤其是在大学里,同一所学校甚至同一所班级里可能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的学生。因此,如何面对众多学生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是信息技术时代高等教育要面临的难题。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社会对学生需求的关注点也越来越多样化,由以往过多地关注成绩转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追求、幸福指数等,高等教育如何走进学生的“心里”又是一项重任与挑战。
4“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建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从单纯地技术层面走向理念与思维的变革。自人工智能时代开启的那一刻,电影、电视、计算机等都已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部分,高等教育作为时代的引领者,对互联网需求更加紧迫。“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未来高等教育的新模式正在一步步走来。
4.1 构建开放互动的办学体系
人们常常以“象牙塔”来比喻大学,因为大学自身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杜威、陶行知等一批实用主义者更是提倡学校的社会化功能。大学除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之外,还有许多社会服务机构,如商店、创业中心、各种培训机构、食堂等,并且许多学校将一些后勤服务转交给了社会机构,比如网络维修、水电供暖等。“各司其职、各尽其才”是大学办学最可取的地方之一, “互联网+”时代更是为这一理念打开了新的思路。各高校建立开放共享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在跨学校、跨学科之间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打破传统诸学科之间的壁垒。未来的高等教育也要打破校园围墙的限制,与其他学校、社会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为学生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不管从技术手段还是理念思维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网络技术,教育教学完全可以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利用社会的优质资源开放办学,实现高等教育办学体系的创新。
4.2 建立差异化的评价体系
互联网时代以数据的形式对教材和教学进行整理和探析,可将其转换成高等教育活动数据分析的主要依据。与此同时,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够帮助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建设一套完整的评价数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个精确无误的评价体系来满足信息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新型需求。其中包括资源统筹评价、教学评价和学业评价等[5]。资源统筹评价建立在互联网和高等教育资源相统一的基础上,进而对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使用、分配和效能进行一个综合评价。教学评价体系是指对参与网络高等教育活动的教学主体的评价,有受众者对现有教学条件、网络教育者的评价,教育管理者对教育者教学成绩的评价及有效的监督等。另外,学业评价是以实名认证为依据,对学生全部的高等教育网络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教师以此为基础对其展开客观考评的过程。总之,以互联网为背景的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形式的教育信息,更加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
4.3 建设高等教育在线服务体系
以互联网为载体,建设高等教育在线服务体系,不仅有利于实现网络优质资源的共享,而且能够更好地提供高等教育服务。首先,建设系统化的数字资源。数字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平台、教材纲要、课程讲解、问题反饋等,即保证课程从头到尾的环节都在设计范围之内,体系完备,资源丰富[6]。这样,学生既可以通过互联网达到高效率的学习效果,又能让学生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事实证明,面对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乐于学习并愿意挑战自己。其次,建设一体化的教育服务。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虽然数字化平台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其主要构成依然离不开教育服务。所以,从开始的解惑答疑到最后的考核评价,教育服务都应实现系统化、以人为本,其中服务主体包括教育管理者、辅导员、教师等群体。教育服务者的作用不可小视,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给予受教育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更需要培养受众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营造开放灵动的学习空间
高等教育应时时刻刻发挥育人的作用,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这都是教育的内在要求。随着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个体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空间这一重要元素纳入教育改革的范畴之内,将正式学习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融为一体[7]。学校营造一种灵活开放的学习空间是未来学校的主要任务,从集体授课转向个性化学习,创造多元化的学习氛围,如改变教室的布局,创建各种学习的社会区域以扩展学校的公共空间,利用网络建立微信群、QQ群等交流互动的平台,从而建立各自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高校要利用互联网打造数字化学习空间,建设更加智慧、人性的育人环境。
当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既是教学硬件提供者,又是教学活动管理者,因此应该加强互联网软硬件设施的投入、组建各种互联网教学服务部门或团队以及建立适应互联网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师应该“积极调整心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转变其角色定位,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技术所带来的变化”[8]。互联网教学要求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打破以往“被动参与”的角色桎梏,成为知识的共享者和参与者。互联网教学有助于改变传统师生单向交流为师师、生生与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面对这一变化,高校学生应尽快培养自己的互动交流能力,能够将自己经过系统思考所得出的观点和结论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有效地传递给其他人,这或许是未来教育对未来学生的期许与愿望。
參考文献
【1】 乔杉.20年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才刚开始[N].新华每日电讯,2014-04-22(3).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7-09-29[2018-03-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3】 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4】 林翔.“互联网+”时代下大学教育变革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36):72-73+75.
【5】 陆俊杰.无差异的差异化:“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6.
【6】 高向玉,徐丽.“互联网+”环境下高等教育发展瓶颈制约及模式重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3):31-33.
【7】 杨俊锋,黄荣怀,刘斌.国外学习空间研究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6):15-20.
【8】 刘刚,李佳,梁晗.“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2):93-98.
Value,challenge and approach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under background of "Internet+"
Zhao Wang-lai, Zhao Ya-nan
(College of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JZ)]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uch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 has a great impact on higher education.And the value of the Interne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transmission,interaction and sharing.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Internet+" is confronted with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fragmentation of knowledge, weak self-discipline of students,weaknes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etc. Therefore, constructing the futur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field of modern education.This paper proposes an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s follows: constructing open and interactive school running system, establishing a differentiated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ng online servic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creating open and flexible learning space, etc.
Keywords
"internet+";higher educ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