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9-06-18崔杰
崔杰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迫在眉睫。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力量的学生工作者,要形成用户和大数据思维等互联网思维,借助运用“互联网+”改革以往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探索“互联网+思政工作”新模式,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思政工作 供给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要与时俱进,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网络教育,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当前网络时代、网络思维、网络文化正在全方位深层次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因此,高校要深入研究和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协调好教育主体、客体、载体和环境之间的平衡,运用“互联网+思政”模式,强化网络育人,让互联网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
1.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当前,“95后”“00后”的大学生更习惯利用手机获取各方面信息和知识,读图读表成为常态,形式灵活、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传播介质。相对以往的面授教育和纸媒等媒介,“互联网”不仅搭建了一个全新与学生沟通、学生乐于接受的开放平台,还让大学生更直观地表达心理状态和所思所想。此外,互联网还搭建了广阔的资源共享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有用的信息资源,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教育资源的多样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更加直观多变。
2.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由于网络兼具平等性、便捷性、虚拟性、隐蔽性及传播性的特点,这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可以广泛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工作水平,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话题多、周期短、动态快的特点,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此外,新媒体更强调教育与受教育群体之间的互动,改变了以往教育主体单方面灌输的教育方式,体现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平等和交互,搭建了师生联动、开放自由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育者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还可以快速及时准确地找到关注群体。此外,受教育者更乐于接受通过网络新媒体等途径传递的内容和思想。
3.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度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多的是你讲我听的灌输式教育,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面对面的教育,易受时间、地点和语言等的限制。一般来讲,它的组织覆盖度没有问题,但覆盖的有效性却存在漏洞,作为信息传达的学生骨干起主要作用,往往不是最需要关注的群体,很多及时有效的信息内容不能保证在第一时间准确传达到关注群体中。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新媒体信息发布方式是发布后筛选,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筛选者。这些信息会像“病毒”一样在网络间迅速传播,无论是否存在价值,都会对阅读者产生影响,网络的隐性作用极具穿透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春风化雨、润物無声的隐性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认知,“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媒体隐蔽性和虚拟化的特性为开展渗透式的隐性教育提供了便利。
二、“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新要求
1.注重”互联网+“与以往教育方式相结合
一是要正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分析新形势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特别是要深刻认识互联网时代已经全面来临,成为教育者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要从最初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增加到全环境育人,应该真正利用互联网做学生思政工作;二是要对互联网思维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停留于炒作概念,就本质而言,“互联网+思政”真正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三是要明确“互联网+大学生思政工作”新模式与传统工作方法两者的互补而非替代关系,即使有了“互联网+”的新方法,以往的谈心、深入课堂、深入寝室、深入团学活动等工作方法也不能丢。
2.警惕“互联网+”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信息虽然为我们带来了方便,但给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带来了冲击,尤其是对“95后”“00后”的在校大学生的言谈举止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信息存在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等情况,各种错误思想和低俗内容鱼龙混杂,佛系思想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挑战;二是“手机控”现象普遍存在。当前,移动支付、网上购物等互联网生活方式的确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方便,但让大家对手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终端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三是存在痴迷网络游戏的现象。近年来,各高校存在由于痴迷网络游戏而休学退学的现象。此外,这些大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世界,影响了人际交往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的发展,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要积极应对校园网的各类错误言论、思潮等负面热点信息,对于社会上的一些错误思潮及时向学生传达,避免以讹传讹,不断提高校园官方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3.把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
一是及时更新理念。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积极发现适合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尤其是要动态掌握网络舆情动态,运用大数据思维,用数据说话,分析数据背后存在的隐形问题,适应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多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信息。二是转变教育方式。主动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扁平化的沟通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多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语言,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主动权。三是提升工作效率。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打造出一套便于师生使用、提升工作效率的学生工作的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全校数据共享,把辅导员从繁重的基础数据报送、信息的反复整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把复杂的管理事项简单化,使得学生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工作层次和水平。同时建立超出学生预期、让学生满意的媒体平台,即时听取学生意见,做到及时反馈、快速迭代,真正实现一网通、一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