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新时代理想人格 助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2019-06-18倪洪兰
倪洪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报告在阐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时,突出了政治建设在党建中的重要地位,并把发展党内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建设的精神支撑。新时代理想人格重塑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近年来,他在深刻痛批党内“两面人”的同时,对党员干部应当具备的理想人格特质也作了系统阐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空背景下,从理想人格与党内政治文化的相关性切入,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重塑助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想人格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想人格是集多种积极的人格特质与正向的人格力量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格,是兼具价值观、道德情操、认知模式、意志品质、行为方式、智慧与能力等多因素并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从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特质与人格结构视角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特质涵盖六个层面的内容,即精准清醒的自我觉知、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运筹帷幄的领导能力、顽强果敢的意志品质、质朴浓烈的民生情怀。这些特质从两个不同维度揭示了理想人格所释放的精神力量,即内在特质维度的智慧力、意志力、道德力和创造力;外在关系维度的信任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党内政治文化是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被广大党员认同并接纳的价值取向和一整套行为模式,积极的党内政治文化所涵盖的理想信念、政治气节、政治风骨、行动目标等,与上述的理想人格特质高度耦合,都是融入党组织与党员血脉的精神标识,而且两者都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先进性。理想人格是一种示范人格,是党员干部先进性的标志,是政治生态链中彰显政党文化先进性的重要因子;而党内政治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并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二是时代性。在党情、国情和世情发生重大变迁的时间节点,强调理想人格重塑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三是实践性。理想人格重塑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可以为党建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强劲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引领,并将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
从历史视角洞悉,理想人格与党内政治文化的基因族谱具有同源性。首先,两者都从马克思主义及其创始人那里汲取养分。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同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杰出人格形象诸如远大的志向、卓越的智慧、坚定的意志、高尚的情操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忠诚,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重塑提供了典范。其次,两者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理想人格建构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积淀。在中国古代,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刚健有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与情怀等,都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党内政治文化同样是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党内政治文化时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再次,两者都传承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或红色基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离不开革命前辈的理想人格示范。长征途中被誉为“马背诗人”的毛泽东的坚定与沉着,无异于革命队伍前行的希望火把,点燃了无数身陷革命低潮的共产党人的激情与斗志。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是以革命文化为源头的,中国革命历史是共产党人最好的“营养剂”,重温革命史有利于道德力、意志力的积聚。为此,201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发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二、以重塑理想人格助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依据
理想人格的追寻与引领,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开始了。如今置于中华民族正在强起来的新的历史方位,直面历史上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与民族复兴的新征途,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政治定力、对时局的驾驭能力以及意志品质等人格特質提出了更高甚至是全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有很多硬骨头要啃,有“三大攻坚战”等硬仗要打,还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与危机,迫切需要以理想人格重塑加强和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使命担当告诫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新时代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倡导与培塑,有助于党员干部坚定信心,树立远大的情怀,使理想人格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精神基础,彰显共产党人的政治风骨,以党员干部强大的人格魅力感召广大群众共筑民族复兴大业,在追梦途中无往而不胜。
理想人格重塑对应的是理想人格缺失,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则是与消极的不健康或亚健康的文化现象相对应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实践不断推进,坚持零容忍、无禁区、常态化反腐,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通过“刮骨疗伤”来修复党的肌体,使党内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扼制。然而,腐败诱发的理想人格缺失所释放的社会负面效应尚未消解。在全面从严治党由治标向治本深入、实施标本兼治的关键节点,理性审视共产党人的人格形象和党内政治生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有的党员干部入党为官动机不纯、理想信念动摇、政治定力弱化、宗派主义、码头文化、人格扭曲甚至分裂等党内政治文化乱象与人格缺陷纵横交错,不仅污化了党内政治生态,而且严重损伤了党的形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全党,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培育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在从严要求的同时应当同样重视建设性。即在祛病疗伤、消化负能量的同时,必须重视党员干部的理想人格重塑。理想人格所展示的智慧力、道德力、意志力,是引领新时代新精神风貌的重要力量,进而演进为外在关系维度的信任力、感召力与凝聚力,有助于通过强化民众对党内政治文化与先进人格的心理认同,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三、重塑理想人格助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首先,从组织外化视角,必须创新理想人格塑造的方式方法。在社会控制体系中,文化建设与人格塑造都属于软性的控制方式。文化的寓意是“以文化人”,相对于武而言是一种柔性的构建方式,主要用柔术而非硬制。以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价值认同与情感接纳,从而使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在广大党员中真正入心驻脑。为此,应不断创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载体、形式和方法,要以需求为导向,善用“读心术”,不断增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穿透力与影响力。党员干部的理想人格塑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心理建设,这就迫切需要把心理建设有机融入党建特别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中去,坚持党性与个性的融合,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不断探索构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人格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合力助推党建的科学化水平。此外,作为软控制方式,理想人格塑造是一个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久久为功的过程,属于“慢功细活”,绝非朝夕之功,不能急于求成。与此同时,理想人格重塑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一样,必须与党的组织建設、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多管齐下,才能取得良效。
其次,从个体内修的视角,应加强个人修为,增练内功、强基固本。一是要端正入党为官的政治动机,增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使命感、责任感、目标感与意志力,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入了党,就认定了马克思主义,认定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认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守这份理想信念,是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二是加强全方位的学习,厚植知识积淀,锻造智慧力。置身今天这样一个知识飞速更新的时代,一纸文凭能够支撑我们在同一条道上走的路不会太久。因此,要勤读书、多充电,通过知识的积累提升自身的能力,克服本领恐慌;同时,学习也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和党内政治文化气质。早在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时就告诫党员干部要多学习、多读书,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增智明理、怡情养性、升华境界、滋养心灵”。三是在自省、自警、自重中加固道德力。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克己”“自省”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功。在物欲横流、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商业社会,就共产党人的个人修为而言,不断地反求诸己是每天必须做的功课。每一个党员在日常生活中都要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要以足够的定力与林林总总的物质诱惑和“陷阱”相抗衡,彰显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与理想人格力量。
再次,高度重视新时代理想人格塑造的家庭维度。家庭是人格塑造的文化中介,家庭关系也是情感相容性最密切的社会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祖辈与父辈的党员身份以及对党的深厚感情,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政治热情与事业追求。多党员家庭结构及其家庭社会化模式的独特性,为家庭维度的理想人格塑造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此,应把多党员家庭作为理想人格重塑的重要平台,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努力营造学习型家庭,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帮困扶贫等志愿服务,担一分使命与情怀,在家庭播下理想人格的种子,使清正的家风和健康的家庭文化成为净化政治生态的“过滤网”。
〔本文系南京市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研究”(18X09)与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调研课题“全面从严治党与塑造新时代理想人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