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2019-06-18林锋
林锋
【摘要】本文论述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方法,提出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以朗读为主线,走近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朗读情况,给出提高朗读能力的建议;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赏文本,提高学生品读的质量;要引导学生以读悟理,依据文本向生活漫溯,让文言文学习所得在生活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朗读 品读 悟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A-0130-02
朗读是文言文学习中最为常见、有效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品析文中人物的特点,不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识记、感知、理解、体悟,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合适的阅读角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品读、悟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透彻理解文本的豐富意蕴。而把握文本蕴含的深刻道理,需深入悟读,方能发挥文言文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价值。
一、以读为线,面向学生,关注个体朗读能力的提升
文言文教学应以朗读为线,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始终。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去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教师在引领学生诵读时,要多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很多教师喜欢让学生齐读,齐读的确容易营造入境学习的氛围,让不敢独自朗读的学生也能够跟着读,但不可避免会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如何做到既关注到整体,也关注到个体?这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提高每一名学生朗读的效率,让朗读有效地进行,提升每一名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齐读,前两节内容笔者与学生一同诵读,后面的内容由学生齐读,笔者探身聆听,在每一名学生身边稍作停留,落实“停一步”的精神,听清楚每名学生在诵读中如何处理感情、节奏、语气与语调。在集体朗读中,穿插个人朗读,鼓励学生多一点朗读的勇气,给他鼓励壮胆,引导他大声读。在读的技法上,重点指导学生对“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这部分进行诵读,主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做到情感饱满、读准节奏以及注意声音的轻重缓急。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后,笔者给学生安排一两句领读的机会,或者安排两三名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帮助他们解读人物形象。
二、以读促品,沉浸于文本,培养学生深品文本的能力
赏读、品析文本的过程就是引领学生不断走进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培养学生语感与素养的过程。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文言文学习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诚如文言文名篇《卖油翁》(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卖油翁说的“无他,惟手熟尔”,学习文言文亦同此理,熟能生巧。文言文学习也只有多读才能达到嘴熟、心熟的结果。熟读后,学生就能够读出文言文浓郁的语文味,就会对文本的大致内容有所把握,对知识点的熟悉度也会大幅度增加,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适时引领学生沉浸于文本。教师要加强品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文、识人。
在教学《愚公移山》(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一文时,笔者摒弃了一般的将朗读与翻译分开的教法,而是建议学生边读边译,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在翻译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读与译互为促进,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深入文本。在译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品析也已经开始,人物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这篇文章恰好有愚公与智叟的对话以及愚公与他妻子的对话,这两段对话形成鲜明对比,人物形象迥异。教师应该好好利用文本,引领学生对这两段对话进行创新性的品读,以助学生把握人物特点,具体分为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学生素读文章中的两处对话,初步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人物形象特征有了初步的理解。第二步,在两处对话后面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然后对两处对话进行自由诵读,要求读出人物对话时的相应心理,学生一步一步逼近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三步,在分析三个人具体语言的同时,在句子前面添加说话时候的动作,第三次读这两处对话,充分体会人物说话的动作,可以用演读的方式,边读边做动作。学生通过多样、分层次的品读,把握人物的心理、动作,全面透彻地体会人物的形象,使课堂的呈现生动、立体。
三、以读悟理,联系生活,依据文本向生活漫溯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为学而教”“为用而教”的。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文言文之间有较为遥远的距离,教师要引导学生古为今用,首要的是要消除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隔膜感与陌生感,引领学生热爱文言文,真正走到文言文中。在此基础上,他们方可学以致用,向自己的生活拓展延伸,让学习所得指向运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教师要善于运用悟读的方法,为学生向生活拓展延伸奠定基础。在悟读环节,教师可以引入竞读,指定一段内容,让各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参加竞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中因为相互学习而获得朗读能力的迅速提升,良性的竞争会有效地促进学生悟读的深入。学生针对自身朗读的不足之处,寻求全班同学的指导与帮助,在自评、互评、师评中训练语感,扬长避短,让阅读的问题浮现出来,得到解决。
在《愚公移山》一文的学习中,学生在感知愚公人物形象后,清楚了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有坚强的意志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的老人,从而得出启示: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先敢想,接着敢去做,不要被想象中的困难吓倒,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讥讽与阻挠。这些理解都是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品读、悟读而得来。但这仅仅是文本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这种思想与精神在今天的生活中还有现实意义吗?笔者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深入悟读思索,学生的总结精彩纷呈:“我们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比如在遇到高难度的问题时,不要主动放弃,不要畏惧,要有移一块石头和挖一片土的斗志,一点点、一步步地解决问题,坚持不懈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一定会攻克难题。”“我要学习愚公不畏讥讽的强大的心理素质,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勇气选择走自己想走的路,然后勇敢地一直走下去。”在悟读的环节,学生跳出文本,走进生活,发挥了语文学科积极有用的一面,将文本中的精神意蕴挖掘出来。
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是贯穿文言文课堂的轴线,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抓手。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要将朗读进行到底,这样能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信心,调动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真正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