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的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学生提升自我
2019-06-18黄敏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学生品行不良、学习成绩不理想等现状,提出以“爱的教育”促进学生自觉提升自我,主要做法为: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质;勤勉督导,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家校通力合作,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
【关键词】农村教育 留守学生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A-0092-02
农村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家长们为生计常年外出打工,只能将他们留在家中,托付祖辈或其他亲属管教。常言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农村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监管、督促,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性格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如学习方面,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均较差,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导致他们学习成绩迟迟上不去;生活方面,祖辈的管教方式常常是简单、粗暴的,或是缺乏科学性,对孩子的生活习惯、行为举止起不到约束、促进作用,造成许多孩子出现逃课、不做作业、爱玩手机等不良行为;性格方面,由于长期缺少父爱母爱的滋润与家长的正确引导,他们逐渐形成懒惰、懈怠、暴躁、敌对、自私等性格缺陷,这样的性格缺陷使他们很难树立一种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一个人一旦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作为引导,想要真正提升自我就会变得十分艰难。针对农村留守学生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爱的教育”引导农村留守学生自觉提升自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品质。
一、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质
冰心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部分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中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他们出现人格不健全、性格缺陷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均会产生严重的阻碍,对学生的社交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他们更需要学校的关爱,尤其是教师的关爱。学生唯有真正获得了爱以及懂得了爱,才能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使其在今后的发展中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关爱的基础是尊重。教师在关爱学生时,首先需要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农村留守学生接触面较小,性格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时对他人的表现也比较敏感。如果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而是表现出严格、严厉的态度,学生可能会理解成老师不喜欢他、厌恶他。对此,笔者在这方面比较注意。例如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笔者一般都会直视学生的眼睛,认真地聆听学生的发言。如果笔者理解了学生的发言,就报以微笑或者点头示意;如果笔者无法理解学生的发言,就会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常常因为笔者的这一举动,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上课认真聆听的好习惯,形成待人礼貌、尊重他人的好品质。除此之外,笔者经常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例如利用开火车的形式师生共同背书,与学生一起围桌谈论问题,或者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打球,劳动时与学生一起动手,到宿舍教学生如何叠好被子、挂好蚊帐、摆放好生活用品等。通过共同活动和深入学生生活,笔者了解到学生的兴趣及闪光点,并给予他们真诚的鼓励与关心,鼓励他们在活动中多与他人交流交往。同时,笔者告诉学生要学会互帮互助,遇到困难时,可以向教师求助或者与同学互助。总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笔者尽可能地让留守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尊重及关爱,从而改变他们的不良性格,使他们变得阳光、大方、友爱、进取、感恩等。
二、勤勉督导,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
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学生处于未成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律能力、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急需教师的督导和帮助。对于教师而言,应该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及严格的教学法,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实现自身的进步。
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农村留守学生都是寄宿生。黄老师多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面对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留守学生,她都能作出正确的引导。从学生初中一年级入学開始,黄老师就秉持高度的责任感,每天傍晚18点到19点20分这段时间,都亲自来到教室指导学生安排时间做好各科的作业及督促学生进行预习复习。这样的督促持续两个月左右,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在学习上变得积极、主动。在这个学习习惯养成的教育过程中,黄老师注重培养一些学生小助手,帮助管理班级,也起到了一定督促效果。针对个别不适应大班指导的学生,黄老师会利用课后时间或周末时间,对他们进行细心、耐心的监督指导。所以,黄老师所带班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配合科任课教师的授课。可见,教师用一颗恒心和爱心勤勉督导学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自身的改变和进步。
三、家校通力合作,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
家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帮手,家校联合形成合力,在促进学生改变不良行为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而言,家校如何加强合作,笔者总结了以下两个主要做法。
首先,学校要增加与家庭的联系,多开展一些便于与家长联系沟通的活动。例如我校定期组织家长会,让家长多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生活问题,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具体情况;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都会开展一些亲子活动,父母没法来参加,就让监管人参加。亲子活动上,教师指导家长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对孩子加强教育;或邀请外校培训机构的教师来校举办感恩活动,为家长和孩子架起沟通的桥梁,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在教师与父母的关怀中感受到爱,因而自觉地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以报答父母的恩情、教师的栽培。
其次,学校鼓励教师定期进行家访,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唯有教师、家长之间保持密切的合作,才能够推动学生实现自身的真正的发展和进步。如果教师不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合作,那么教书育人的工作往往会陷入事倍功半的境地。例如,笔者发现班上学生王某,最近常出现上课走神、不完成作业甚至逃课等问题,学习成绩有所下滑,而平日里与同学的交往也大为减少,变得沉默寡言。笔者询问其原因时,他闭口不言。之后笔者便与其家长联系,方得知王某的父母关系不和,近期正在闹离婚,影响了他。在了解这些情况后,笔者多次找到王某与其沟通,让其明白即使父母离婚,仍旧是爱他的,而别人也不会因其父母离婚而歧视他。同时,笔者也请家长多与孩子交流,多给予孩子爱和信心。经过笔者与家长对王某的引导、开导,王某逐渐释怀,之前出现的不良行为慢慢消失,学习成绩开始有所好转。
本文以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主要的论述和分析对象,结合当下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现状,建议教师开展“爱的教育”,用爱培育学生,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品质。同时也要注意在教育过程中严格地督导学生,使他们能够真正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对于教师而言,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也是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提升自我的重要举措。
作者简介:黄敏(1981— ),女,壮族,广西马山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于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合作初中任教,主要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德育。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