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公众参与的武汉地铁市民之家站艺术实践研究1

2019-06-18吴珏湖北美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9年6期
关键词:公众艺术

文/吴珏(湖北美术学院)

地铁生活日益成为公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便捷、快速的交通方式,地铁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城市。地铁交通在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经济作用和艺术效应。国内外地铁不乏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无论是国内新建的长春2号线双丰站、西环站利用装配式的结构所呈现的后工业风格,还是斯德哥尔摩如地下洞穴般的城市艺术博物馆,都是利用艺术对地下空间的重塑,达到不同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产生了丰富的主题性艺术空间,在功能适宜的条件下,能将艺术对公众视觉审美的影响力发挥到极致。地铁艺术品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形式,强调的主题也各不一样,就武汉地铁3号线的艺术形式而言,有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的主题,也有以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为载体的艺术表现。各种形式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表现和城市精神集合的再现,公众的需求是公共艺术品创作思路的基础,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们努力奋斗的源泉,公共艺术的意义在于从人们内心中发现美点,以艺术形式增加感染力。

一、公众参与的公共艺术

基于公众参与的过程是重要的公共艺术创作策略,能将公众需求、共同意识和形成的城市精神完美的融合一体。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说:“市民认同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模式。它是关怀整个社会福祉的态度。市民个人意识受他的集体性自我意识部分取代时的一种行为;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以及市民社会的制度(selfconsciousness)或机构乃是他的集体性自我意识(collectiveself-consciousness)的对象。”1爱德华 希尔斯 著《市民社会的美德》,载邓正来、[英 ]J.c.亚历山大编 :《国家与市民社会》,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8页。参与和认同是形成公共意识的重要活动,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自我意识和公共意识的界限交融,形成记忆和情感的固化。 公众参与策略的前提在于了解公众需求,马斯洛的需求论中是对人需求不同阶层的界定,是逐渐上升的过程。需求有长期固定性需求和随环境和时间变化形成动态可变的需求,即“固态性需求”和“动态性需求”。受不同地域文化和基础条件的影响,需求的动态性会极大影响原有固态需求。需求是公众主动参与公共艺术的原动力,满足需求的方法和手段是合理利用需求,引导和拓展人们的想象力。运用艺术化的表现手法是人们需求的载体,艺术形式是对需求的再创造和扩展,是以生动、趣味、简洁的叙事过程,将人们引入到艺术的创作过程和后期成果的反馈中,讲述公众参与的故事。公众参与是通过部分人的参与创作得出的艺术成果,让更多人受到启发,引起共鸣,增强共同意识。地铁公共艺术品是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域展现其影响力,是在较为封闭的室内空间内呈现独具魅力的城市精神。如何将公众需求和城市精神以艺术形式展现在地铁公共空间中,是具有挑战和研究价值的课题。

二、武汉地铁3号线整体公共艺术设计思路

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诉求就是致力于将新开发的城市交通轨道线打造成城市的名片,让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乘客产生共鸣。3号线的地铁整条线路的艺术化设想,是充分调研线路全程人们的需求的期望,通过问卷、访谈、调研等形式,梳理序列关系。让新时代下的地铁空间在改善城市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交通拥堵问题的同时,通过对视觉元素、公众需求和艺术语境的整合,塑造代表城市文化特性的公共艺术空间,展示城市风采,传承区域文脉,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和魅力。

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连接武汉三镇的汉阳和汉口,是武汉首条穿过汉江的地铁线路,连接市民之家、后湖片区、赵家条片区、二七片区、香港路、王家墩片区、王家湾商圈以及体育中心,涉及市政服务、安居工程、教育文化、工业历史、商业消费、休闲生活等各个方面,是与现代城市生活连接最紧密和市民活动区域最为集中的一条线路。线路总长39.6公里,设站28座。所经地域湖泊、水系众多,如塔子湖、墨水湖、汉江、四新水景公园等。3号线是改革、惠民之风吹过的城市景观,风畅两岸,穿行江汉,串起现代城市家园的金色梦想;金色又是代表了收获的季节,预示着我们的地铁线路驾驭梦想,实现新武汉的腾飞。如果说1、2、4号线更多关注人文历史,那么3号线则是武汉生机勃勃的生活秀,表现的是武汉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生活态度。从安居到乐业再到品质生活,3号线如一条金色画笔勾画出城市宜居生活的美好愿景,3号线使用充满希望和光明的金色,贯穿这里未来规划的使馆区、水景公园、华中金融中心更是我们武汉人实现中国梦的金色梦想。

整个3号线贯穿为人们服务的区域为进行公众参与艺术创作提供需求的基础,因此在设计思路以构建个性鲜明、艺术化为主体,以流光溢彩、金色梦想为线索进行控制性规划,使整体艺术风格多样统一同时各具唯一识别性;着重突出设计的现代性、公共性、空间性、科技性,同时运用一定数量的声光电等新媒介艺术形式;空间造型中的雕塑、装置宜几何化、符号化,恰当分配各站点艺术品的类型、色彩、材料的比重。总体理念上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公众参与艺术创作,体现公众期望,从而勾勒“2049中国梦”的美好蓝图,构建公众的整体共同意识和认知,。在站点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重点意在凸显由武汉人共同参与创造的武汉地域文化特色,通过武汉特色浓郁的人、事、物、风俗习惯等文化元素,在地铁中的合理分布,将武汉这座城市特有的城市感情与灵魂传达给广大受众。

三、三号线市民之家站公众参与的公共艺术实践

武汉市民之家站是集政务服务、城市规划展示、教育培训等对外宣传的窗口,是服务基层群众的平台,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诉求。同时汇聚了武汉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形成城市民众共同意识的场所,是联系市民的纽带。市民之家站内部整体风格提倡简洁明了的流线导向、柔和单纯的色彩感官,功能清晰的区间划分,舒适巧妙的休息设施,突出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党风情怀;而在公共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中采用公众参与的策略,公众参与分为“前置参与”、“区间参与”和“后置参与”,整个过程表达公众公的共同意识,在创作中留下记忆轨迹。

3.1 前置参与公共艺术实践

“前置参与”即前期的策划、调研、访谈、现状分析等基础要素,公众的前期介入是提供素材和需求等要素,反映的是真实、原本的状态。市民之家站在前期策划过程中以“金色梦想、武汉2049”为创作主题。通过访谈、调研听取市民对建国100年时武汉城市建设的金色梦想和美好愿景。 特别是在儿童们的眼中未来的景象更具想象力,儿童是城市发展的未来,他们的参与和创作,集中体现了奋斗的武汉人不懈努力、创造、孕育的武汉文明,润物无声,大象无形。通过举行全市儿童参与绘画活动作为切入点,创作的主题是对武汉2049年城市交通、城市生活的想象、展望。(图1)

图1 儿童创作对2049的展望

艺术墙的主体形态以“房子”原型为内在脉络、观念进行贯穿,将参与的优秀作品作为创作元素,将设计落到实处做到“流光溢彩 、精彩纷呈”。墙体总体长度41米,高3.3米,儿童画穿插其中,高低错落。在创作前期的形态设计中将调研成果以具体艺术形式落于“家”的概念,形态、拓展、作用、痕迹、生态等等各个方面都能进行构思,加入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为潜在线索。艺术创作的初期构思中希望能看到儿童对于生活在城市中交通和人的关系,构建怎样一个具有真实、原生的想法,采用前置的手法将儿童纯真的想法介入到公共艺术的创作。通过优秀作品的大数据归纳和梳理,明显可以感觉到儿童将城市和家紧密联系。儿童对家的认知是一种单纯的依恋与期待,通过儿童对2049地铁生活,家庭生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和舒展自己内在的意象和情感,以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参与感,表达对未来外部世界的认知。整个画面色彩鲜艳、饱和、充满活力,在封闭的地下空间中给人以一种放松、愉悦的心情。儿童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好奇、憧憬及幻想与三号线整体水之主题相呼应,展现沿江之城的发展风貌与家之梦想融合。(图2)

图2 艺术品局部房子造型

3.2 区间参与公共艺术实践

“区间参与”是将公众活动和意识引入公共艺术深化制作期间,是全民认识、理解艺术实践的过程。其核心是将公众意识作为制作过程的前提,是反映公众对美的追求和艺术品的期望。基于“前置参与”的调研和儿童对未来轨道交通生活的想象,艺术的创作在市民之家站壁画的制作过程首先进行设计思路和方向的创作,再进行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明确设计效果,并绘制CAD线性图纸(图3);然后基于艺术专家团队提出的建议进行方案深化设计,研究选用材料和工艺的可行性,并制作局部小样,针对重点、难点的位置进行材料和工艺的实验(图4);随后在线稿放样制作及艺术效果优化处理的基础上,进入到厂家确定材料与工艺,进行方案调整及确认,并对施工现场实地勘察,核实现场具体尺寸、实际情况(图5);再将设计方案制作成1:10立体材料小样,并修改、完善、定型后,工厂分块加工制作,创作人员现场监制完善,将加工成品分块到现场拼装(图6);现场安装预埋件和龙骨结构,地面雕刻金属镶嵌的石材;最后拼接处理、细节修整、安装画框收边、安装灯光,照明效果调整,效果整体检查(图7)。

图3 设计初稿

图4 工艺试验

图5 现场勘测和工厂加工

图6 加工件现场拼装

图7 灯光色温、角度调试

将整个制作过程全程记录、整理、归纳,利用当下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的呈现方式,将创作阶段上传网络,在网上与公众互动,获得积极、有效的反馈。公众眼中的公共艺术制作神秘而乏味,通过全程直播方式揭开这层面纱,探寻公共艺术背后的种种趣事和内在文化,起到传播艺术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作用。同时也可第一时间获得公众反馈,吸收有利于制作过程的建议,完善制作过程。在制作工艺的选取中,就是听取传统手工艺人的建议,采用传统“金银错”工艺,与当下加工机械结合, 整个方案工艺细节分为墙面柱面和地面。艺术墙面、柱面壁画又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铝板进行拉槽、烤漆机理处理,并切割预留出金色图案凹槽。第二层是金色图案部分进行艺术切割与底层铝板预留凹槽部分进行镶嵌、固定、安装,表面采用艺术电镀工艺与金属氟碳漆着色。第三层则是搪瓷钢板底面高温着色处理,面层100幅儿童画进行拼接,配色、混合等艺术处理后,再重新合理布局。整幅壁画以整体龙骨固定安装完成。而艺术地面也有两层工艺,第一层为石材打磨,并切割预留出金色图案凹槽。第二层为金色图案部分进行艺术切割与石材预留凹槽部分进行镶嵌、固定、安装,表面采用艺术电镀工艺与金属氟碳漆着色。以传统“厝”的工艺与现代创新的技术相结合,多种材质的相互穿插,留着儿童们永恒的记忆和展望,儿时的梦想是城市发展的希望,对未来的憧憬与想象是未来城市建设者的创意之源。市民之家公共艺术是将空间整体考虑,营造空间气氛的感受。将艺术真正融入公众出行的日常生活,使人们在不经意间体味艺术的感染力(图8)。

图8 空间整体设计

3.3 后置参与公共艺术实践

“后置参与”是在于对创作的公共艺术在公众体验后的反馈信息收集和归纳,艺术品所营造的场所感是公众直接的触觉、视觉、嗅觉等各种物理感受的刺激,形成意识和认知的变化。认知包括收集、组织以及明确有关环境信息,通常会区别收集和转译环境刺激的两个过程---“感知”和"认知"。社会的相似性、过往的体验和当前的城市环境意味着大量的认同意象的某些方面。1卡莫纳,蒂斯迪尔,等.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维度[M].马航,张昌娟,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23-124.受艺术场所影响的公众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后置参与的具体形式,意识行为的一致性受具有连续的场景构建来实现。市民之家站从城市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层面对地铁艺术化设计进行总体考虑。由单一的地铁地下艺术设计转化为以地铁出入口、风亭为中心的地上景观设计,从而形成以地铁线路为单位的线性艺术景观。以乘客的视觉感受为导向,更加强调乘客对公共艺术体验与感知,通过漫游的方式将进出口、通道空间、站厅空间与站台空间进行串联,整体艺术植入。艺术主题空间墙面主体画面是由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单体画面,以抽象形态的房屋来进行有序的叠加排列,整个画面色彩鲜艳、饱和、充满活力,在封闭的地下空间中给人以一种放松、愉悦的心情。方案突破原有纯立面设计的界限,设计中将整体空间进行统一考虑,由传统的界面装饰(壁画艺术品)拓展到由地面、墙面、柱体等形成的整体艺术空间营造(图9)。通过画面将地面与立面结合起来,营造整体的空间效果,使整体艺术效果在地铁展厅延展。地面上以儿童游戏“跳房子”的图案穿插布局,既增加地面的趣味性,又与墙面、柱面的图形呼应,相得益彰。将儿童画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家的温馨艺术化结合,表达出“最有想象力、最温馨”的地铁站。后置参与是公众进入完成的艺术空间后,体验场所的情绪所表达出的行为方式,使公众参与其中感受一系列的艺术作品的沁染,达到公众在这个特定时间、空间的集体公共意识和艺术启发(图10)。

图9 完成作品

图10 完成作品

四、参与式地铁公共艺术展望

公众参与的艺术更具生命力,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中形成的共同意识更有延续性,受生理“刺激”从感官到思想认知所形成的意象,建立自有文化属性。这些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将与人们的生活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展现地方特色和提升整个地铁轨道交通的艺术品位。通过对市民之家站的艺术创作,让艺术在地铁中自然和谐的融入,使得乘客在感受地铁出行的便捷高效的同时,无形中被艺术所感染。通过公众的前置、区间、后置参与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公众意识能在艺术品中集中表现,同时也是建立更为宏观的公共意识,而创作者能够从公众反馈中获得灵感,吸取养分,扎根于市民之中,使我们能够不断探索与追寻地铁艺术的发展方向,提炼出地铁公共艺术的精髓与真谛,从而真正建设出惠及百姓的“艺术地铁”。基于参与方式的“艺术地铁”的建设,对城市的政治建设、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均能产生正面影响,不仅能提升整个城市的艺术形象,而且能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猜你喜欢

公众艺术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