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工融合背景下的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机制探析
2019-06-18丁建浩
丁建浩, 过 山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传统艺术类实验室具有以下特征:开放时间不固定,实验考核难以量化,实验平台多样性,实验室使用随意性强。在数字技术与数字媒体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对这类艺工融合实验室进行有效建设,将艺术的创意与新媒体技术的实现相结合,发挥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中国美术学院尝试建立了公共基础实验中心,既有基础工艺的“纯木工实验室”,又有代表高端技术的“3D成型实验室”,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1]。艺工融合背景下的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应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在运行机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艺工融合的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新方案,对培养应用型的艺术与工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3]。
1 实验室建设
1.1 建设思路
随着科技与社会环境的改变,设计的范围与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相关专业学生不仅仅只掌握设计技巧的能力,还需培养其运用技术手段把握客户需求的能力、商业趋势把控能力。如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现代产品、信息产品设计的可用性进行测评。借助技术手段不断提升艺术设计水平,实现艺工的有机融合[4]。
在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背景下,实验室的建设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协作工程能力为目标,创新艺工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开展融入信息化技术的艺术创新人才理论教学、实验和实践教学以及综合育人模式的改革,研究新一代自然和谐的人机互动方式、产品设计原则和支持技术[5]。其中“艺”属于艺术设计范畴,传达了现代艺术的表现效果和艺术内涵,呈现了产品的视觉美,而“工”则属于技术类别,包括艺术设计的结构、技术手段和工艺工具。该类实验室的建设将服务于传统工业设计、信息和互动产品设计、数字媒体与游戏设计等领域,进一步促进不同学科与设计的整合与互动。
1.2 建设体系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设有数字媒体技术、传播学、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5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字媒体技术和工业设计属于工科类专业,而产品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属于艺术类专业。学院致力于现代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和移动多媒体行业,实现数字复制与传播、集成制造与增值服务。学院建有10多个专业实验室,包括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业产品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浙江省财政专项实验室和校级实验室。
学院整合现有实验资源,拓展相近专业的通用技能,展现艺工融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交叉优势。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实验实践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学习、研究和创作的空间和环境。学院建立了从基础实践、综合设计、创新设计到科研实训的实验室架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室架构体系
其实验教学体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贯穿在我院学生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基础实践环节,包含基本技能的实践,在实验环境中进行数据的生产、采集等工作,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在综合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实验技能;创新设计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验证性实验向创新性实验转变;在科研实训环节,逐步淡化实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项目驱动、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实验室中团队合作完成创新研究项目、学科竞赛项目、自主完成毕业设计等。
2 运行机制
2.1 专业融合、资源共享机制
加强各专业的相互沟通、渗透、交叉、融合,实行“服务教学、统管共用、资源共享、有效利用”的模式[6]。 统一安排实验教学活动(如实验课程任务、学生实验分组、开放实验、学生创新实验等),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构建服务于实验教学的资源共享平台[7]。学院几个专业涉及数字艺术设计,包括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多个方面,资源包括了海量的视频、音频、图片、三维模型等。通过虚拟化技术搭建了云存储服务的设计资源共享平台,平台针对各专业提供资源分类、检索、上传、下载等服务。平台还可以服务于虚拟实验、毕业设计、学生竞赛等,为学生各类作品提供发布展示空间。
2.2 实验中心统一规划建设机制
实验室各个环节的建设工作涉及各部门的配合协调,建设周期长、工作量大,任务重。一般的专业教师没有精力做这些“琐碎”的工作。为了做好全院实验室的整体设计建设,由实验中心统一集中规划[8]。根据资金投入情况、各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和专业教师对实验设备的调研情况,科学配置新设备,拟定所需购买的仪器设备列表,集中专业负责人和系主任进行论证,使实验教学始终拥有较为先进的设备。实验教学设备由实验中心购置、维护和管理。避免重复购买造成浪费,也要避免设备利用率低、闲置时间长的问题,以共建共享为原则做到可持续发展,建设出符合专业发展规划的实验室。
2.3 专业教师专管机制
学院专职的实验技术管理教师编制少,而实验室数量多,设备专业性强、差异大。特别是艺术类实验室缺乏统一的管理运行模式。我院实验室实行由专业教师负责专管。因为专业教师和自己专业的学生接触比较密切,对实验室的使用情况比较熟悉,容易管理。挑选工科类技术较好的教师和艺术类教师组成专管小组,工科类教师能把握设备发展趋势,主要负责硬件设备的使用操作,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潜力。而且他们有掌握新技术愿望,并对新技术敏感[9]。与工科类实验相比,艺术创作的实验教学在时间、方法和手段上需要更大的自由度。因此,由艺术类教师主要负责对实验教学内容方面的把控。实验室的日常事务由实验中心教师传达校级实验室管理部门的工作要求,包括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实验室使用和实验室安全等事项。专业教师定期交流工作,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室专管工作。
2.4 规范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手段
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工作记录册、实验设备使用情况登记表等。教师在实验课开始前填写实验教学计划登记表,包括实验课程名、实验内容、实验类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填写实验计划时数、学生登记表、实验仪器使用情况记录表;实验课结束后,实验教师须填写设备使用登记表,包括实验前后设备的完好情况,学生递交实验报告情况。学期结束并将材料一并交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存档。
为确保全院师生规范、有序、高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实验中心陆续起草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学生使用实验室安全守则”“设备仪器借用管理办法”等。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辅助实验室的管理。采用基于网络的门禁管理系统进行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可以在后台系统中查看进出记录,并且通过校级实验室视频监控系统跟踪实验室的安全使用情况。
3 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措施
3.1 企业导师助推实验教学
通过艺工融合的方式与相关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作为实践、创新课程的指导教师。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结合,促进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行业的良性互动。为学生后期培训创造条件,培养出具有优秀艺术设计素养、深厚技术技能、敏锐发展意识的综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3.2 科研产品反哺实验教学机制
学生参与指导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学生自主选定的有一定难度和价值的课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教师研发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VR平台,已经应用在军工[10]、家居设计[11]和舞台艺术等领域,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学生利用自主开发的科研产品和工具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同时又能验证与优化产品。
3.3 促进产学研合作基地搭建
在实践课程的建设中,应当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作用,加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密切联系,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要加强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建设,完善产学研课程体系。“产学研”结合的建设模式,能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12]。借助企业优势,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更多空间。本着“互补优势、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校企双方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学校在数字媒体企业建立长期的实践基地,与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云和县玩具行业协会、义乌市创意园、台州市黄岩模塑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杭州鸿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上虞E游小镇等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学校还可以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输送学生前往企业进行长期实习,加强面向社会的工程适应能力,提升学生工程技术的综合素质。
4 实验教学成果
实验室建设运行和开放的成效显者。学院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该实验平台为依托,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项目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如“浙江省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竞赛”“浙江省多媒体设计竞赛”、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获奖质量与人数逐年攀升。值得指出是,很多获奖作品都是艺术和技术类学生共同完成的。例如,浙江省工业设计竞赛的多项作品的设计来自于艺术类学生的创意,由技术类学生进行作品的呈现。再如,由艺术类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师生共同完成的浙江地理信息应用成果和地图网上展览项目,在全国测绘体系网上展示项目获得“一等奖”,艺术类师生负责网上虚拟展厅的UI设计及展示内容的策划制作,技术类师生负责展品的交互展示及VR体验等工作。
5 结语
本文对艺工融合背景下的实验室建设、管理与运行进行了探索,实验室的建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为中心,关注实践教学的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致力于推动由单一实验教学向综合创新实验教学转变。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其他类似实验中心的建设,尤其是艺术类实验室建设提供思路与运行管理方面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