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西河:写作成就精彩人生

2019-06-18邓文圣

教书育人 2019年16期
关键词:西河三等奖课文

本刊记者 姜 波 邓文圣

“如果不是写作,我还会在课堂中迷茫,根本找不到成长的路。”这是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方西河常常说的一句话。这位被媒体誉为教育写作的“带头大哥”,正是因为写作,才彻底地改变了命运,成就了精彩的教育人生。

三等奖的专业户

“在岳阳楼区,我是获得三等奖最多的老师,一共有10个,可以称得上是专业户了。”一见面,方老师并不忌讳,完全将一个真实的自己推在我们面前。翻看着这10个获奖证书,时间又回到30多年前。

1987年,方西河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家乡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任教。“那时,师范毕业生很少,大多是民办老师和代课老师,还有不少在参加中函学习。”方老师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速度可想而知。”

这样过一辈子可不是办法,方西河梦想着有一天能改变命运。第一次参加课堂教学竞赛,他以唯一的写作教学进入决赛,可是由于教学内容过多,得了个凡参赛者都能得到的三等奖。第二年,以语文课程参赛,提前一小时抽签,独立备课。比赛结束,带队的乡教育组领导说:“我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也不知道你在干什么。”这样经典的评价自然对应的就是三等奖。又一年,他担任教导主任参加行政课堂教学竞赛。这次改上自然课,自选的内容是《浮力》。谁知学生拿到实验材料后竞自由地“研究”起来,教室里乱七八糟,场面无法控制,只好败走“华容道”,再“夺”三等奖。不但上课总是三等奖,方老师从1991年起,他每年都参加区教育教学论文比赛,连续七年都是三等奖。一共获得十个三等奖,自然并不令人自豪,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标记。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事实果然如此,到2000年,他终于抓住机会,一举获得全区新教材新大纲教学比武第一名。那次比武,他是硬逼着上的。要知道,那时他所在的中学是全区薄弱学校,语文学科又是薄弱学科,加之他又担任教研组长,实在经不起三等奖的打击了。可是他不上,其他的几位老师都不肯上。学校没办法,想来个校内初赛,好推出选手。没想到结果他竟然“名列第一”,没有了任何借口,只得硬着头皮上。备课时,他反复研读新教材与新大纲,考虑到新大纲中“将过去的听话与说话改为口语交际”,于是将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移植过来,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口语交际。这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征服了所有的评委,最后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很有意思的是,第二年全区课堂教学竞赛,语文老师都在课后克隆了这一环节。只不过没有一位老师能达到方西河的高度,至于原因嘛,那就得从“土记者”说起了。

“豆腐块”的四级跳

方西河是地地道道的“土记者”。不过,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三个字。要当好“土记者”,就得过采访关。对于口若悬河的,要引导他言归正传;对于缄口不言的,又要启发他大胆表达。正是面对面的采访训练,使他有着与别人不同的现场调控能力。那次“实话实说”,就是随机挑选两个学生上场,结果“直播”现场行云流水,而第二年的“克隆”者,则都是事先排练了,有的甚至是带着讲稿上场,差别之大自然不言自明了。

人生就是这样,越是缺少什么,就会羡慕什么。方西河因为从小时读书起作文就差,因此他特别佩服那些会写作文的,希望有一天也会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自考中的某一天,他突然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那些著名作家,很多都有当记者的经历。“如果我也从写新闻起步,不是也可能会写作吗?”说干就干,他买来《新闻采访写作》一书,反复研读并实践,果然在身边找到了新闻。《尹家队兴起卖菜热》一稿在区电台头条播发,他一夜之间成为全乡响当当的“土记者”。

天道酬勤,方西河将业余时间泡在新闻采写上,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以前是‘豆腐块’,还发表在中缝,如今都发表在国家级报刊上,还是头版头条呢!”翻出一张又一张的样报,方西河满是自豪。记得2007年下学期,全区定期定点示范教学活动需要报道,教育局安排他负责。他白天上班,晚上看材料写作,经过一个月的夜班,终于完成10000字的写作任务,报道效果非常好。方西河说,这次报道让他收获很多,写了上万字的报道,再写上千字甚至是几千字的,难度就小多了,特别是指导学生写作,更是得心应手了。

说起指导学生,方西河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自从当上“土记者”后,他便把自己探索出来的写身边的人和事的经验作为作文教学的秘笈传授给学生。有一件事特别值得一提。有一天,方西河在网络上看到一则征稿信息,是故事接龙,要求在下午放学前交稿。群里的老师都说时间太紧,希望延长交稿时间。方西河却不这样认为,他接下任务,马上找来四位学生。按常规,故事接龙得一个接一个地写,这正是半天时间不够的原因所在。他却不同,四位同学讨论故事的梗概后,他连“砍”三刀,将故事分为四截,要求每人写上一截。这样,中午完成初稿,下午统稿中点评,比编辑要求的时间还提前了。

作为教师,光写新闻还不行,还得写教育教学论文。有了新闻采写的经验后,论文写作真是如虎添翼。课堂教学、听课评课、班级建设、学校管理,等等,都进入到他的写作视野中,最多的一年,各类稿件发表达80篇之多。

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新闻与论文的频频发表,他成为老师们羡慕的对象。面对一个又一个请教的同行,他将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说出来还不过瘾,他还将这些心得写成书,于是2010年8月,便有了《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这本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教育写作专著。

不过,十年来的传经送宝表明,教育写作的“根”还是在课堂上。

课堂上的精明人

“写好是为了教好。这是国家督学、湖南省教育厅原常务副厅长陈白玉先生给我的专著写的序言标题,这个观点正好解决了很多老师的困惑。”方西河翻到序言说,“一般的老师就写而写,没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鲜活的材料少得很,当然达不到促进成长的目的。”

说到课堂,方西河又回到三个三等奖上来。他说后来他明白了,之所以只能得三等奖,关键是底蕴不足,课堂教学没有新意,“不知道你要做什么,也不知道你在做什么”正是最恰当的评价。

于是,他一头扎进书籍的海洋中。他是全乡第一个邮购教育书籍的,只记得“名师讲语文”系列出版时,他一口气买了全套35本。他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的书籍都读,特别是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他也慢慢地啃。

读书之后,他的课堂开始变了。2004年,他教《新型玻璃》,这是一篇传统课文,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常常抓住“新型”做文章,课文都写了哪几种新型玻璃,都有什么作用,你还能设计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思路清晰,学生也很活跃。但方西河却不同。他觉得这样教语文,没抓住“语言”这个本质,感觉像是思维训练课。难怪学生学了语文却不用写作文。凭借着平时写作训练的功底,他仔细研读课文,发现每一种新型玻璃引出的方式都不同。于是,他在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后,再对课文的引入方式进行研究,作用引入法、比较引入法和特点引入法等,都被学生找了出来。最后再让学生写出心中的新型玻璃,学生下笔都有法有依。这节随堂课得到湖南省语文教育专家李真微教授的高度赞扬,他写下《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兼评方西河〈新型玻璃〉教学实录》一文进行推介。后来,这篇实录还与于永正老师的实录一起收入到《跟着名师教语文》一书中。

方西河,正是自己多年的写作,才让他能够站在写作的角度去看教学。“对了,2011版语文课标正式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学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我在多年前都这样做了。”说起这些,他又是满脸的自豪。

确实是这样。2009年,他的送教课《鹿和狼的故事》大获成功,原来他背下课文后,竟然发现作者在讲述狼吃鹿对生态平衡有好处时,没有讲到位,只讲到了控制数量和控制疾病两方面,而遗漏了鹿为了逃命拼命奔跑从而提高了种群素质这一条理由。为此,他精心设计,决定让学生把作者遗漏的理由补上来。结果,学生找到补充的位置,加上连接词“而且”,补上了一句“狼在追赶鹿的时候,鹿会拼命地逃跑,这样会使鹿变得更加强壮”。这是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课堂实录片段被收录到人教版教学用书中。

实录能进入到人教版的教学用书中,足可以说明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因此,方西河对教材的研究更用心了。就拿《窃读记》来说吧。这是一篇节选的课文,老师一般会通过与原文的对比来帮助理解,由于仅仅是对比,效果并不理想。他的做法却不同。之前并不出示原文,而是出示结尾删除的一句“也是在爱里长大的”,引导学生反观全文,思考原文删除了哪些内容,并尝试着还原其中的片段。之后,将学生写作的片段与原文对照,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来,学生发现自己所写的与原文相比并没有逊色多少。

“那时,同学们是多么高兴啊!”方西河说,“从此他们的写作兴趣自然被激发了。这比任何说教都管用。”正是他将写作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将语言表达作为教学的立足点,因此才成就了精彩的教育人生。

“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其实,写作的前提就是阅读。”方西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说,读书为自己提供营养,写作又促进思考,这样的结果,自然促进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他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猜你喜欢

西河三等奖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烟雨蒙蒙青西河
背课文的小偷
西河水云间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背课文
2015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WZW—bewell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