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显圣池壁画的时代性剖析

2019-06-18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741001

大众文艺 2019年11期
关键词:弥勒石窟莫高窟

(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741001)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位于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处榆盘乡钟楼湾的群山怀抱之中,窟群包括拉梢寺、水帘洞、千佛洞、显圣池四个单元,营建时间自北周至明代,大量作品为北周、宋元时期,延续时间漫长。石窟群规模宏大,作品数量众多,类型主要为壁画、雕塑。现存壁画面积约1000平方米,其中显圣池100多平方米。显圣池石窟(图1)是一处天然崖窟,造像、壁画在崖壁的东西两侧,西壁绘画全然无存,雕塑形式为悬塑,只残留了几个胎体、木桩。现存壁画集中在东南壁,主要描绘千佛、佛、菩萨、弟子、飞天、供养人等形象,边界明确,每组壁画基本被花卉、红色长带等边饰清晰地分割开来,计有十三组。

图1 显圣池石窟(康小花拍摄)

长达千年的漫长历史空间里,石窟艺术在内容层面、技术因素等方面都有巨大嬗变。对于石窟艺术的时代沿革、分期断代的问题,向来需要考察的因素颇多。宏观因素比如时代背景,文化渊源。中观因素包括石窟形制、整体造像体系及特征、造型风格、技法形式特点、题材内容等。从微观而言,比如题记,比如造像的身材、衣饰、五官、头部的特点、比例变化等。显圣池石窟没有留下题记、碑铭等任何文字性质的资料,也无史料可查,对其时代沿革的划分只能通过内容、服制与风格、技巧、构图等方面的辨析来进行大致的判断。显圣池单元的壁画只有一层,没有前后代壁画的上下重叠,这样又适度地简化了分期断代的问题。

一、壁画形象的时代风格特征

显圣池壁画的所有供养人,高度不及尊像的五分之一,挤挤挨挨的排在一起,面佛或者面向菩萨,虔诚做供养,位置不显著,画在画面的边缘。菩萨造像彰显出女性的气质,多具有亲切、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显圣池壁画尊像的面部具有圆润的突出特征,既不同于魏晋北朝的壮实、南朝的秀骨清像,又不同于唐朝的丰腴。“继南北朝之后,隋朝佛教艺术的民族化进程有了新的变化,就佛像来看,如果说南北朝时期秀骨清像式造像,是佛像中国化的典范,那么后一次面短而艳造像的兴起,则是对印度佛像本来面目的一次回归。”1这是一个只属于隋朝的风格。飞天的形象在显圣池多幅壁画中都有表现,有双飞,有群飞等灵活的组合,飞行姿态很多,虽然模糊不清,难以对其细部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考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飞天大体上完成了中国化、女性化、世俗化、歌舞化的历程,身体比较自由舒展,不似初传时期的呆板僵硬。第九组壁画中的飞天在流云、天花的衬托下飘扬飞旋,裙裾、披帛徐徐飞扬,意境悠扬而祥和。从艺术形式、技法上来看,显圣池壁画的设色,造型,线条等元素华化的趋势与特征非常强烈,中国传统线描与晕染法表现出精彩的结合,线条流畅、婉转、有节奏、有生命气息。所有的画面信息,都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表明了壁画绘制的时间当在隋代。

二、壁画内容的时代性

十三组壁画中,尊像中主尊像为交脚弥勒菩萨的,计有三组。“而这在敦煌莫高窟隋代壁画中也是主题内容。”2莫高窟隋代壁画中的弥勒形象大多为菩萨装交脚弥勒。事实上这种形象在隋代之前,在南朝就大量存在。中国关于弥勒信仰的译经,自西晋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开始,后鸠摩罗什、沮渠京声等都有译著,译本多达十多种,可以分为“上生”“下生”“本愿”三个组成部分,依此也可知弥勒信仰非常普及。中国信奉弥勒,自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隋代对弥勒上生的信仰很炽热,唐代以后由于《阿弥陀经》的译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者增多,弥勒信仰开始不及阿弥陀佛信仰,并逐渐消退。由于弥勒上生时尚为菩萨,因而上生信仰就是对弥勒菩萨和弥勒净土的信仰。表现在造像上,多为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的菩萨装,姿势基本上是交脚坐。显圣池壁画第五组弥勒菩萨头饰宝缯,依肩背下垂至腰部,披帛由肩部落下绕臂搭膝垂落,颈饰项圈,上身袒露,下着裙,两掌相合举于胸前,两腿交叉。在敦煌莫高窟,弥勒上生经变壁画见于416、417、423、433、436等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莫高窟弥勒“绘制的位置皆为窟顶。用汉式宫殿象征兜率天宫,画弥勒菩萨向听众说法及天宫的净土庄严。”3在敦煌,比如第275窟的弥勒彩塑也是“放置于阙形或屋形宫殿内。而西魏、北周的弥勒造像位于在帐形龛内的例子也较多。”“据《弥勒上生经》记载,弥勒菩萨所住的宫殿:“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以为绞络。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可知壁画内容完全一致。”3但是,显圣池壁画存有的仅仅是弥勒交脚说法像,却没有弥勒上生经变画,没有对弥勒上生的兜率天宫琼楼玉宇,仙乐奏鸣,宫娥曼舞,金壁辉煌,莲花盛开的描绘,只有飞天旋绕,与此毗邻的著名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也没有该经变画。虽然对于显圣池壁画弥勒上生是受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影响还是南北朝至隋代其他区域弥勒造像的影响,尚待进一步考证,但能确定的是显圣池壁画的时代下限不超出唐代。

三、供养人的服制具有鲜明的隋朝特征

从人物形象与服制角度来看,脱去了早期佛教艺术受到的犍陀罗、古希腊等艺术文化的影响,而一改壮硕粗犷为丰美而修长,身体姿势动态呈现出优美含蓄的曲线。“此期人物形象已从前期的壮硕型向更加丰满柔美型发展,身体曲线逐渐展露。……女供养人整个形象呈倒“V”字形,衣着特殊,内着高腰裙,外披大氅,与敦煌莫高窟隋代供养人形象相近”1。具体而言,这种服装风格和敦煌莫高窟隋代第390窟、第303窟等供养人十分相似。莫高窟隋代第390窟妇女进香图,“贵妇出行或进香则着大袖服,另于衣上加披风式小袖衣,同式衣着较早见于敦煌北魏以来佛传故事画迹中,惟多是男子衣着,且内衣袖小而外衣袖大,外衣只做披风式加于身上。隋代则相反,所见贵族妇女,内袖大而外袖小,……另加小袖式披风,竟成一时风气。这种披风式小袖衣,多翻领,画迹上反映,多内外不同颜色,此外并无其他装饰。”4“贵族妇女内穿大袖衣,外面再披一件小袖衣,名披袄子。讲究的用金缕蹙绣,听任小袖下垂以为美。”5从诸多石窟壁画遗存也可以看出这一款衣服在隋代极尽风靡的程度。这是中国服饰史上极为特殊的一种服装款式,整体呈倒“V”字形,具有极强的直线条与建筑艺术的块状感,英姿飒爽,衣服装有袖子,却并不实用,仅作装饰,衣缘撞色宽条镶边,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流行时间极短,仅在隋代。

综合考虑显圣池壁画的艺术风格、人物形象、服制、内容等诸要素,可以确定显圣池石窟壁画应属隋代。尽管历经自然的磨砺,但显圣池壁画仍然是历史的这个时间点——隋代的杰出宗教艺术代表。

注释:

1.费咏著,《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274页.

2.甘肃省文物考研究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水帘洞石窟保护研究所著《水帘洞石窟群》,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119页.

3.梁银景,《莫高窟隋代经变画与南朝、两京地区》,敦煌研究,2004/05.

4.沈从文编.《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257页.

5.沈从文、王孖编.《中国服饰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80页.

猜你喜欢

弥勒石窟莫高窟
一部承前启后的剧本——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戏剧》的意义
莫高窟晚唐经变画乐器内容比较研究——以第18、12窟与第85窟为例
弥勒市关工委联合多部门开展腊月暖冬行动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夜宿石窟
《弥勒信仰研究》出版
夜宿石窟
莫高窟里看藻井
弥勒信仰研究综述
大足石窟人物造像的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