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项目特征 优化练习方法
2019-06-17洪健平徐献银刘婵娟陈通海
洪健平 徐献银 刘婵娟 陈通海
一、单一身体练习需要丰富化
内容呈现:展示内容的单一身体练习是:直线自传→绕杆自传→摸地向上自传→原地对墙传球传高→移动对墙传球→对传传高(隔网)→原地自传+传球比直→双人传球比直→自传球传远→对传过网传远→自传打点→传球过网比准→自垫+传球→自垫+传球→网前自传传高,拨球過网+同伴接住→跑动传垫球→发垫传。
思考:从“自传”“对传”到“打点”,再到“垫传”,整条传球的技术线循序渐进,前后练习方法关联性较强,但练习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过传球技术,本单元的练习方法应该充分凸显排球运动的项目特征,如,将移动、垫球、传球、扣球、发球等内容与传球进行组合,体现丰富多样的单一身体练习。
建议:单一身体练习应当与比赛情境融合,让已学动作在学练情境中巩固与运用,让未学动作在学练情境中初步体验感知,从而丰富单一身体的形式,实现各个技术之间的灵活应用。如,《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练习方法11》一课中,展示的单一身体练习是“自传打点”,采用砸地自传高低球、砸地自传直打、砸地自传打准等练习方法,主要发展学生的移动和方向控制能力。建议改为“隔网互传”练习,2名学生1组,学生A自传n次后传球过网,学生B努力接学生A的来球后自传,学生B自传n次后再传球过网。这样,在自传n次的练习中,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的移动和落点判断,在接对方传球时,更进一步强化移动速度和球落点的判断。
二、组合练习需要梯度化
内容呈现:展示单元的组合练习是:直线自传+冲刺→绕杆自传+冲刺→连续摸地向上自传→左右移动3米+传球传高→移动对墙传球+冲刺跑→移动+对传传高+冲刺(隔网)→移动(图形)+原地自传+传球比直→左右移动摸线后双人传球比直→仰卧起坐自传球传远→小碎步+过网传远→自垫+自传打点→垫起不同方式来球传球过网比准→半场移动+自垫+传球→砸地+网前自传传高,拨球过拦网手+同伴接住→移动垫传球至网前(3次内)→发垫传+传过网。
思考:单元组合练习的传球技术从自传到互传再到隔网传,看似有一个有效的练习梯度,但各环节存在脱节现象,如,自传直接跳跃到互传,从传球技术搭配的组合动作来看,该单元中用了较多的冲刺跑,与排球运动的项目特征不符,应该是传球与移动、垫球、发球、拦网、扣球进行有效组合,并形成一个合理的学练梯度。
建议:组合内容梯度化是在传球梯度的基础上,将移动、垫球、发球、拦网、扣球与传球技术结合。一般可采用以下梯度安排组合练习。第1梯度是“移动+自传”“自传+互传”“垫球+自传”等;第2梯度是“发球+垫球+传球”“垫球+传球+拦网”“传球+扣球+拦网”;第3梯度是“发球+垫球+传球+拦网/扣球”等多种技术的综合组合。第1梯度主要是自传与移动、互传、垫球的组合,第2梯度主要是传球技术与发球、垫球、扣球、拦网等技术的组合,第3梯度是所有拍球技术与传球的综合组合,通过这种设计组合,有助于凸显练习梯度,更能突出项目特征。
当然,单一练习与组合练习的循序搭配,能够更加有效体现出练习方法的关联性,凸显练习的针对性。这里的循序搭配是指在1节课中,单一练习是组合练习的一部分。如,第1课时的单一练习是A,组合练习是A+B。那么,第2课时的单一练习就是A+B,组合练习就是A+B+C。即第1课时的单一练习和组合练习分别是“自传”和“自传+互传”,那么第2课时的单一练习和组合练习就是“自传+互传”和“垫球+自传+互传”。当然,这些设计并不是无限累加,同一练习形式可以出现几课次,但当同一练习形式出现有几次课后,又可以改用另一种相近练习内容的组合。
三、游戏比赛需要综合化
内容呈现:展示单元的游戏比赛是:直线自传比快→绕杆自传比多→摸地向上自传比多→半场移动传球传高比快→移动传球比快(隔网)→移动对传比快(中间有拦网)→报数传球→传球比直线比多→“打鸭子”→比一比(结合1~2种田径身体练习方式后传球比远)→打点比准比赛→双人打点得分→半场移动+自垫+传球比快→2对2比赛(最后击球是拨球过网)→“传吊结合”比赛→3对3比赛。
思考:初中生有能力进行条件限制下的隔网对抗比赛,教师应将关注点放于学生在隔网对抗比赛中的各种排球技术的融合与战术意识的渗透上。
建议:凸显游戏比赛的隔网对抗性和真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如,《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练习方法11》一课中,“打点比准”比赛环节,建议改为“1对1”隔网互传比赛,即2名学生可在场地(3m×3m)内采用垫球或传球(3次)的方式传给对方,比一比谁赢的次数多。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发展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还能提升传球、垫球的控制能力。因此,对于游戏比赛的设计,应尽可能采用“1对1”、“2对2”、“3对3”,甚至更多人的比赛形式。这样,不仅能有效提升练习密度,还提升学生的技战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