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懂”的视角例谈教“方法”改进的策略
2019-06-17钱红斌金剑杰王晓
钱红斌 金剑杰 王晓
“以方法为教学内容”是近年来浙江省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点,充分体现了《纲要》“以生为本、能力为先、用教材教”的核心理念。本次九城区活动的主题是依据“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所构建单元的适切性,研讨各课时“方法”设计的合理性、课时之间“方法”的关联性、教“方法”策略的合理性及改进意见等。在本次活动的评课环节,观摩教师结合2节课例及单元练习方法的展示,对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意见比较集中的2点引起笔者的关注:《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练习方法11》一课中,学生在练习时,球砸地的方向比较正,从而导致了“准确判断落点,快速移动到位”的重难点体现不够充分;《排球:正面上手传球运用方法2》一课中,反映较多的是在学生实际练习中,呈现更多的是传球和拨球的组合练习,而非课的重点——传吊配合。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又该怎样解决呢?笔者认为在教“方法”策略中,教师应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是否学“懂”,使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一、什么是学“懂”
要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就要让学生“学懂、学会、学乐”。从字面上来看,学“懂”就是理解、知道、领会的意思。对于一节体育课来说,学“懂”有2层含义:要达成教案中所制订的认知目标的要求,结合《纲要》,球类课的学“懂”,一般在认知上要求学生能说出所学动作的方法或练习方法的名称、动作要领(知识点)等;要理解每种“方法”的设计意图,即为什么要这样练以及怎样练、怎样运用等。
二、怎样让学生学“懂”
综观本次活动呈现的2节课,执教教师无论在“方法”的设计,还是在教“方法”的策略上,包括课堂组织、场地器材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学“懂”的视角,笔者认为还可以做以下改进。
1.讲清练习意图,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练。《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练习方法11》一课中,教学内容是“自传打点(原地与移动)”,包括“砸地自传高低球”“砸地自传打直”“砸地自传打准”等。从准备活动的“步伐移动操”和“自抛自接”到基本部分的单一练习“自传打点”和组合练习“自垫+自传打点”再到比赛和体能练习,整节课围绕移动到位后正面上手传球并将球传到所需位置展开。但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将球砸地的方向太正,高度不够,这就导致了“快速移动和落点判断”不能充分体现。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向学生讲清快速移动和步伐准确对于传好球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有判断准确、迅速移动到位才能传好球。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讲清球砸地是为了给学生准确判断、快速移动传球创设练习情境。学生只有理解了教师的设计意图,在移动练习时的主动性、积极性才会增加。也就是教“方法”中,不仅要教方法,还要教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理解了球砸地的设计意图,学生才会自觉地从不同角度砸球,使球反弹向各个方向,从而使“准确判断、快速移动”的重难点得以落实,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另外,学生的手臂力量也是学生未达到要求的一个因素。
2.加強问题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练。《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练习方法11》一课中,球砸地后自传打点是一个不错的设计,但在练习中,除了学生砸地方向太正,缺少变化外,球的反弹高度也普遍较低,教师可让学生在练习时思考:要移动到位,做好传球动作,除了准确判断、快速移动外,还跟什么有关?应怎样砸球才能达到要求?同样在传高、打直、打准练习时,教师也可提问:怎样才能传得高?打直和打准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带着问题练,学生通过练习不难体悟出:要使球反弹得高,必须要用力砸球,要使球传得高仅靠手臂力量还不够,必须要全身协调用力,打直与方向有关,打准则是方向和力量的结合。
3.模拟比赛情境,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以致用。《排球:正面上手传球运用方法2》一课中,在方法设计中以组合练习为主同时加入比赛和对抗,符合排球项目特征。但在呈现课例中均以“自传+自拨”或“自己砸地+自传传高+自己拨球过网”为主,未体现“配合”。“传吊配合”从字面上理解是一种简单战术,需要2名(或以上)学生的协同配合。建议教师在学生自传自拨的基础上改进,如,4名学生1组,两两隔网相对,由1名学生抛球给同伴,同伴接抛球后传球,再由抛球学生拨(吊)球过网,这样更符合排球项目特性,也更接近比赛情境。从学“懂”的角度,还要让学生明白“传吊配合”的作用、拨(吊)球的时机及球的落点等。只有理解了这些“方法”的意义,才能在今后的比赛中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