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艺术特征
2019-06-17李洁
李洁
摘要:湘西土家族的文化底蕴深厚,艺术形式多样,其舞蹈艺术,特别是其遗存舞蹈彰显着民族特质,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吸引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的保护措施,使这珍贵的艺术形式得以保留与传承。本文从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概述及其艺术特征,使自身对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有所了解,希望今后有机会投身于其传承与保护工作中。
关键词:湘西 土家族 遗存舞蹈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9-0090-02
一、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概述
(一)遗存舞蹈的概念及内涵
“遗存舞蹈”是传统舞蹈的一部分,它是指在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过程中没有消亡、流传至今的,具有深远历史文化背景与内涵的舞蹈。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内心的愿望和实质上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土家族遗存舞蹈正是在这蹉跎岁月中,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特殊的艺术气息流传至今,为后人所见。那一场场如痴如醉的欢歌劲舞,吐露着人们的心声,土家族人民需要它,认定它,把其视为族员之间唇齿相依,同甘共苦的精神食粮,土家族人民的质朴、勤劳、勇敢、乐观的精神为其增添了别有一番风味的佐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土家族人民在不断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将其认为好的、对他们有利的艺术形式保留下来并一代一代传承、演绎,土家遗存舞蹈就这样从土家族传统舞蹈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二)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起源及其种类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主要聚居于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散居全州。土家族人民能歌善舞,其舞蹈源远流长,流传至今、经过整理的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主要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丧舞、跑马舞、毛古斯舞、梅嫦舞、团鸡舞、造旗舞、八幅罗裙舞、合飞舞、傩愿舞等舞蹈形式”。
1.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起源
由于土家族无文字,无记载,对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起源众说纷纭。流传最为广泛也是最可信的主要包括:
“宗教祭祀说”。例如:“八宝铜铃舞”就是古老的祭祀舞蹈,传说八宝为古代土家先祖八个部落的首领,人称“八部大王”,后来八位首领先后战死,后人为纪念他们,便精心制作了八个铜铃,并按八部大王在位时穿的八幅罗裙,骑着象征祖先骑过的宝马,手摇铜铃,翩跹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表怀念。因为八个铜铃代表八个首领,就把这种舞蹈取名为“八宝铜铃舞”。又如“跳丧舞”相传起源于土家族先民原始祭祀活动,起初是祭祀、崇拜神灵与祖先的,后来才有了固定程式,形成了具有宗教性的艺术形式。“跳马舞”也源于是祭祀山林土地, 祈求平安吉利的活动。世代相承,演变成了祈神的祭祀性舞蹈。
“生产劳动说”。例如:从“摆手舞”的内容形式上来看,其许多动作是反映和模仿四季生产的过程,相传这和土家族祖先在上古时期的打猎生活有关。从“毛古斯舞”表演的内容和遗存的大量舞蹈语汇来看,也可觅见土家族毛古斯舞起源于原始狩猎和农耕文化,或者说毛古斯舞就是对土家族先民原始狩猎和农耕生活的模拟。
“战争起源说”。例如:又有说“摆手舞”是源于商、周时代土家族古人先民的军事舞。还有“兴趣起源说”。例如:传说土司王喜爱娱乐,经常要当地土人为他唱歌跳舞,于是便产生了摆手舞等等。
综上所述,各类起源之说都与土家族先民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战事、生活劳作密不可分,由此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起源大致可概括为三种:(1)宗教祭祀起源说;(2)生产劳动起源说;(3)战争起源说。
2.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种类
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分类方式众多,宗教信仰、祭祀活动,劳动生产,传统节日,原始生殖崇拜,生活场景等是人们对其分类的主要依据。根据以上内容及对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可分为四大类:(1)宗教信仰、祭祀类,主要有毛古斯舞、摆手舞、跳丧舞、八宝铜铃舞、跳马舞;(2)劳动生活类,主要有跳丧舞、毛古斯舞、摆手舞;(3)传统节日类,主要有毛古斯舞、跳马舞、摆手舞;(4)原始生殖崇拜类,主要是毛古斯舞。
以上四种分类有重叠,这是因为每一种遗存舞蹈,无论是从其表现内容还是动作上看,都不只局限于一种类别,如“摆手舞”其可归于宗教祭祀类,也可归于劳动生活类和传统节日类,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内容的丰富性和功能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二、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艺术特征
通过对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种类、起源、分布区域的介绍,及对其表演形式的概括和分析,可见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和有较为突出的艺术特征。从它们表现的内容、表演形式、舞蹈语汇等方面,这些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模仿、再现性,特定性,综合性,群体性,神秘性(祭祀性)等,它们给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赋予了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模仿、再现性
模仿是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模仿的内容包括声音、样貌、风格、格式等等方面。再现是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具体刻画或模拟。从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动作和内容上看,其模仿与再现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动物和土家原始先民在形态、神态、语言上的模仿;二是对土家先民农事、生活场景,渔猎技能,军事战争场景的模仿或再现。
(二)特定性
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表演的时间与地点大多具有特定性。一般是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或者族群成员的人生大事。表演的地点也多在村寨的祠堂或者指定的表演场所。每种舞蹈所表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各有其特定的内容。
(三)综合性
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是不同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其综合表现为舞蹈、音乐(人声伴唱、器乐伴奏:主要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语言(土家语)的综合。
(四)群体性
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群体性特征表现在其以群体表演形式为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每逢大节或庆典,人人都要跳舞,不分男女老少皆可参加。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上千人。
(五)神秘性
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动作、姿态和表现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神秘性。其舞蹈的祭祀成分为其动作、姿态、内容披上了一层令人捉摸不透,难以预测的神秘面纱。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人们对天地万物和列祖列宗的崇拜,土家族先民也和其他民族一样。
以上的五点艺术特征是对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表演形式、表现内容、舞蹈语汇、音乐及伴奏伴唱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其艺术特征不仅限于此,但笔者认为是最显著的特征。湘西土家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质是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基石,为其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决定了其艺术特征的多样性,是其遗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但成就这些艺术特征有更具体的原因。
三、结语
本文以狭隘的视角对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因为土家族遗存舞蹈的种类丰富,每个舞种所透视出的内涵是非常值得深究的,因此做好其传承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土家族遗存舞蹈的学术讨论活动是必要的,但这远不能将土家族遗存舞蹈传承工作落到实处。以下是笔者对土家族遗存舞蹈传承的一些思考: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保留土家族遗存舞蹈的本质,不被外来文化杂糅才是首要的。从事土家族遗存舞蹈传承工作的专家、学者,应在抓住其根本内涵,保留该民族的特质的基础上展开传承工作,唤起土家族人民对其的认同感,使其生命力更加顽强。
参考文献:
[1]李菁.试论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艺术特征[J].怀化学院学报,2006,(03).
[2]陈廷亮,安静峰.土家族舞蹈的分类及其艺术特征——土家族民间舞蹈研究之一[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7).
[3]李静.论土家族毛古斯舞蹈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2011,(10).
[4]杨昌鑫.土家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
[5]田世高.土家族音樂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2.
[6]潘存奎.浅析湘西土家族民歌及艺术特征[J].美与时代(下),2010,(06).
[7]石远鳌,龙建珍.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湘西卷[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84.
[8]孙忠良,易菊香.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人口变化与民族政策的关系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12).
[9]胡守勇.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的内在运行机制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06).
[10]欧光艳.试析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2011,(09).
[11]田祖国,罗婉红,白晋湘,刘少英.论湘鄂渝黔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的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