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型升级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2019-06-17李莉
李莉
摘要:“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全面带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引发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深刻变化,尤其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审视了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其次,分析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转型升级;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经受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挑战。在全球制造业面临重大调整、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塑的大背景下,我国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促进制造业转型与升级,建设世界制造业强国。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能否培养出大量既具有专业技能又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对实现我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研究制造业转型升级下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内涵分析
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于职业能力的定义有较大差异,而且随着人们认知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在西方,职业能力最早是指一种“基于能力的教育”,即知识、技能以及有效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1]。随着时代变迁,仅具有动手能力容易导致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由此“关键能力”作为职业能力内涵的最新发展应运而生。这种“关键能力”是指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外,还应塑造学生形成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的能力[2]。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人们发现无论是基于任务的能力观还是关键能力观,均无法体现出职业能力的全部内涵,职业能力应当被视为多种能力与品质的综合体。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全面推进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必将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全新要求。同时,科技含量低的产业将为新型产业所取代,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业将向价值链高端的方向攀升,高职学生必须要具有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因此,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下,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学生除了胜任制造业某种特定工作的能力,还必须具备在社会生产格局转型中实现职业流动、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
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陈旧,急需与时俱进
现有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职业能力的理解仍然停留于工业2.0、工业3.0的水平,尚未实现对职业能力内涵的全面理解。以职业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过于注重对学生职业性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旨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在这种将学生视作“单一工具”思想占主导的情况下,高职学生作为“人”的整体需求往往被忽略。在“中国制造2025”时代,工业生产中技术、生产与人的关系将被重新定义,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将不断丰富。高职院校需要紧跟制造业格局变化和人的发展,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更多注入“生活智能”和“个性发展”的新元素,增强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二)培养目标过“专”,“复合型”导向不足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旨在实现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低成本竞争优势到质量效益竞争优势、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巨大转变。但是,“中国制造2025”所指出的制造业未来方向并未引起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重新审视。高职院校仍然按照传统的工业生产分工和岗位分工办学,侧重于对专才的培养训练。这种人才培养思想集中体现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以及相应的学时分配等方面。我国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领域,需要大量高端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过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学生缺乏对接制造业未来的能力,无法适应整个制造业发展的新环境。
(三)课程体系尚不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缺乏有效载体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工业化初期的课程开发思想,每门课程只注重单一技能的训练,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往往围绕特定职业资格考试而对学生进行反复演练。而且,现有课程体系更多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注重学生显性技能获取而忽略隐性技能培养,所培养出的学生存在低层次、单接口与少技能等问题,学生无法形成强有力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能否面对制造业的前进方向,建设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应对制造业环境变化的能力,对于增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世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校企合作面临政策与运行机制障碍,急待破解
在制造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大背景下,校企合作是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但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还面临众多困境。首先,从制度层面上看,由于我国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企业没有义务承担高职教育教学,校企合作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其次,从产业层面上看,我国中小微企业占98%以上,正面临严峻的生存竞争,企业很少有热情参与高职教育。第三,从学校层面看,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尚未获得企业的广泛认同。
三、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优化对策
(一)更新职业能力培养理念,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
高职院校要紧贴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与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大背景,探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理念与实现路径。学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制造技能,还要具备宽广的视野、善于钻研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要坚持“一专多能”的办学原则,在学生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等,从而形成学生扎实的职业能力。
(二)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要紧紧把握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强化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坚持普适性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普适性教育目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满足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各种资源,例如,创新创业项目资助体系、双导师制等,使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志趣,养成探究钻研的精神。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适应于現代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制造业发展与变革,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必须要直面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识教育课程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认识世界、训练多种思维方式提供宽广的教育平台,形成学生均衡的知识结构。专业基础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为学生日后学业发展打下理论基石。专业课程则着重于培养学生在某一个应用知识领域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创新技能。
(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
解决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动力问题,是破解校企合作现实困境、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政府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例如税收优惠、企业评价等,并积极履行政策的落实、检查与问责。其次,高职院校要建立对企业的激励机制,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包括给予企业方一定的酬劳、邀请企业专家授课、对校企合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人员进行表彰等。最后,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权威作用,引导企业主动承担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国CBE专家考察组.CBE理论与实践[Z].北京:加拿大社区学院协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1993:204.
[2]钱俊,秦建华.专业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10):67-69.
[3]张磊,张弛.“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技能人才职业流向及职业能力框架[J].职教论坛,2016,(1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