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亦文亦政叠彩山

2019-06-17牙韩彰

西部散文选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风洞名山朱德

牙韩彰

在广西,如果要问,哪一座文化名山名人踏足留迹最多,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桂林叠彩山。而我还认为,桂林叠彩山不仅是文化名山,同时还是一座政治名山。亦文亦政,仿佛一阴一阳,一软一硬,这样的名山,自然有些与众不同。

既然涉及政治这一重要字眼,文化当然要让一让。历朝历代,政治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先给大家说说叠彩山到底跟政治有什么关联。所谓政治,自从在大学学习一直到现在,也算涉足了几十年,本人愚钝,还是不甚明白其中奥妙。凭直觉,凡是跟当官有关的人和事,都可以称之为政治。以此推而广之,政治名山,当然是说这山跟政治人物和他的事有关。

桂林叠彩山跟什么样的政治人物有关,说出来,老人家们也许没多少感觉,而年轻人,肯定有些惊讶甚至惊吓。这些人物,就有康有为、孙中山、宋庆龄、朱德、徐特立、陈毅、邓小平等等,另外还有不少的外国国王和总理。放眼神州,有几座名山能得到这么多大人物踏足登临的?

但凡政治人物登临大山或畅游江海,一般都在他们的政治生涯比较顺当的时候。这也符合规律,政治人物嘛,肯定是在说得上话的时候才能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并顺便指点一下江山的。如果像某一个历史时期那样,动不动就莫名其妙被靠边站,甚至被人家“KO”在地“永世不得翻身”,那样的政治人物还能玩得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风雅,我也算服了。事实上,这样的人物基本没有。

桂林叠彩山上春风得意的政治诗歌,当首选徐特立和朱德的唱和诗。两老正是在老怀大畅的晚年登上叠彩山的。1963年1月,87岁的徐特立和年近80的朱德元帅同登叠彩山明月峰。大家都知道,两位革命老人、建国元勋,从满清统治下走出来,走过长征,历经战火,能看到新中国成立,看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看到社会主义江山红红火火,虽然年纪很大,心情肯定很爽朗。两老本来就擅长写诗,他们上得明月峰来,诗情勃发,作诗唱和,朱德说:“徐老老英雄,同上明月峰;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徐老立即答道:“朱德更英雄,同行先登峰;拿云亭上望,漓水来春风。”这两首充满昂扬朝气和革命豪情的诗歌,已刻在叠彩山明月峰的山顶。

以同样爽朗的心情登上叠彩山的,还有元帅外交家陈毅陈老总。在徐特立和朱德登临叠彩山后约一个月,1963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陪同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登临叠彩山。陈老总律诗的厉害大家都领教过的,特别是《梅岭三章》,那句“断头今日意如何”,那句“此去泉台招旧部”,那句“此头应向国门悬”,還有那句“捷报飞来当纸钱”,陈老总那万丈豪情,那生死等闲事耳的气度,谁不深深折服!此时陈老总在叠彩山也有诗作,一句“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又是倾倒无数世人,现在还刻在“清凉世界”景点的风洞洞口崖壁上。

而1922年孙中山北伐住在桂林,也曾与夫人宋庆龄到叠彩山合影,但好像没流传他们有什么诗词唱和和题字留念。也许,孙先生是大革命家,来此合影留念其政治象征意义更大于登山观景,而且此时又正值北伐,战事未卜,革命尚未成功,孙先生自然忧国忧民,哪有什么心思玩诗词风雅。

到过叠彩山的政治人物当中,我觉得康有为是比较有趣的一个。此公一直被议论不少,也不在乎多我一人的说辞。康先生虽然也会吟诗作赋,书法也算了得,但他最爱玩的还是政治。后来的权威工具书上都说他是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改良家。我猜想,如果康先生现在突然醒过来看到这一大堆头衔,最让他感喟“深得我心”的肯定是第一个:政治家。我们稍微看一下他的履历就知道我的猜想没有错。他第一次来北京参加乡试(乡试不在乡里搞,而要到帝都来做,我还没弄清楚这是为什么),不是好好阅卷答题,而是趁机给光绪皇帝提什么“变革”的宝贵建议。这显然是超范围答题,直接玩起政治来了。考试如此不专心,结果当然是“挂科”了事。后来就接着玩“公车上书”(注意不是“公车私用”),玩“戊戌变法”,玩“复辟帝制”,跟那个不肯剪长辫子的张勋一起推举溥仪做皇帝,最后也没玩出多大名堂,毕竟历史已经不给他当“帝师”的机会了。康先生跟桂林叠彩山有关,是因为他曾两度来桂林讲学,都住在叠彩山的景风阁里。第一次在1894年12月,当时他在桂林有一个弟子叫龙泽厚,是桂林本地人,再三邀请康老师来桂林讲学。此时康先生正为他的著作《新学伪经考》要被人焚烧而苦恼,而且据说还要把他也逐出广东。于是康先生应弟子之邀,到桂林来了。虽有弟子相邀又相陪,可当时桂林文界政界没多少人欢迎康先生的到来。这倒好,康先生被安排在风景秀丽的叠彩山景风阁住下,除了前来听课的学子外,没什么外人骚扰,前后共达四十天。时隔三年,1897年2月,康先生第二次来桂林,仍以讲学为名,仍由龙泽厚接待,仍旧住进叠彩山的景风阁。但这次不同了,随着康先生的变法壮举不断失败而名声大振,桂林各界人士热烈欢迎康先生的到来。据说,连大名如住桂老干部唐景松、岑春煊等人,甚至正在主持军政要务的广西臬司蔡希分,都开始支持康先生。这种欢迎和支持带来的成果之一,就是让康先生能在桂林创办广西圣学会,创办广仁学堂,创办《广仁报》。如今叠彩山景区还竖立一块石碑,上书“康有为讲学处遗址”,旁边还有他的一尊黄铜色全身雕像,一袭长衫加身,左手拿着书卷,右手反背身后,亮亮的额头圆圆的,双眼直视前方。也不知道雕像作者是希望康先生想些什么?是想早年奔走变革的雄姿英发?还是中年逃亡海外的惨淡人生?抑或是晚年反对共和、捣腾复辟的笑话闹剧?

叠彩山被这么多名人登临光顾,首先肯定是它的自然风光迷人,它位于桂林市漓江西岸,山体总占地10.8万平方米,由明月峰、仙鹤峰、四望山、于越山组成,最高的仙鹤峰海拔253.6米。整个山势由西向东,跌宕起伏,嵯峨挺拔。山间古树繁茂,四季常青。每座山峰间均有石阶相接,游人可直登峰顶。据专家考证,构成叠彩山的是3.6亿年前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这些石头层层叠叠,五彩缤纷,有些另类,唐代元晦《叠彩山记》称:“山以石纹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可见,山名叠彩,自唐朝就有了。又因山上桂树成林,金秋时节满山飘香,叠彩山又被称为“桂山”;又因明月峰山腰有一岩洞,洞中四季生风不息,因而又得名“风洞山”。群峰叠彩翠,一山有三名,这本身就寓意着叠彩山的丰富和不凡。

早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桂管观察使元晦就对叠彩山进行开发,他筑道路,修亭阁,植花木,叠彩山由此引起人们关注。此后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墨客、政界要员以及其他社会名流慕名而来,叠彩山遂成为遍布名人足迹墨宝的政治名山和文化名山。

最能体现叠彩山文化品味的,莫过于那里的摩崖石刻和摩崖造像。有人作过统计,在叠彩山上的摩崖石刻超过200件,摩崖造像达90多尊,主要分布在风洞和仙鹤洞两处。风洞长20米,最高处5米,最宽约9米,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形成前后两个洞,南北开敞,呈葫芦状。有资料介绍,风洞由于所处地势高,形成对流,两端过风的断面大,中间小,风速增大,压强减小,风不断补充,一年四季劲风不停。因此,风洞被誉为“清凉世界”。叠彩山上绝大部分摩崖石刻都集中在这里,如唐代元晦的《叠彩山记》和《四望山记》,宋代书法家朱唏颜的《访叠彩岩登越亭》,清代画家李秉绶的《兰竹图》,等等,一时难以胜数。

在石头上题词刻字,以志不朽,似乎是我们国人从古至今的特别爱好。从墓碑上对祖先歌功颂德的碑文,到悬崖上有多大就刻多大的佳言锦语,遍布名山大川。古人、前人这样做,留下了不少文化遗产,我们不好再说什么。而现在一些地方似乎又悄悄时兴起这玩意来,当领导的是不能捣腾了,一般文化人也捣腾不起,倒是一些企业家,手段颇为高强,对一些旅游景区或长寿胜地稍微平滑一点的悬崖峭壁虎视眈眈,这倒应该引起注意。如今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发展理念,无论是谁,就算再有钱再出名,也不应在山崖上题词刻字了。你要是真的技痒难耐,可以搬来一些大石头,摆在山边沟边,爱刻多少就刻多少,只要不占田地、不破坏生态就行。就像南宁的“龙门水都”,沿着一条沟边,排列了大批巨石,上面都是当代文化名流的书法篆刻作品,整条山沟弥漫着浓浓的文化味,很有观赏价值。要是想学倒可以来看看。

桂林叠彩山政治元素和文化因子交相辉映,无限风光长盛不衰。人们可以凝视山上的一草一木而生发诗情,也可以细细品读山上的一石一字而怀想先贤,甚至可以摸摸一下康先生那光亮浑圆的前额也无妨。但是,唯一要时时警觉的,就是不要一看见石山崖壁就马上手痒起来,非要在那里敲打刻字不可。如今还想那样做,就大煞风景了。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猜你喜欢

风洞名山朱德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跨越一个半世纪的风洞
黄风洞貂鼠精
视野中的名山
趣味谜语·每行打一中医用语
川贵寻茶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风洞(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