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创设的几点建议

2019-06-17张越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课堂问题有效性小学数学

张越

摘要:提问是促进学生思考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什么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何提问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挖掘知识。本文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进行探究,通过合理的提问,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3-0163-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堂问题的形式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数学知识,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然而,部分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1.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原则

1.1 趣味性。

所谓趣味性,是指教师设计课堂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性因素,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堂问题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以灵活的游戏方法设计课堂问题。以加减法计算为例,通过扑克游戏的形式实现,将两张和为10的扑克牌组合,向学生展示其中一张牌,由学生回答另外一张牌的数字,从而将枯燥的课堂问题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游戏。

1.2 开放性原则。

小学生还未形成思维定式,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也应遵循开放性原则,不应以固定式的解题模式来培养学生,所设计的课堂问题应具有发散性、问题答案不确定性等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应从已知的条件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多种解题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两个学生同时从自己家向学校走去,A学生每分钟走50米,B学生每分钟走60米,20分钟后两人同时到达学校,请问两名学生家相距多远?这类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需要学生综合分析距离和方向的关系,设计这类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重要意义

2.1 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教学模式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并以此展开讨论,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意识,还能使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于学生理解。

2.2 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单一的“灌输式”教学通过课程讲授将固定思维理念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学习思维固化,使学生误认为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只是教师所讲的内容,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合理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改善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及数学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数学知识有充分的理解,也需要教师关注学生,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设计问题,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3 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适当的课堂活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使学生体会自主研讨的乐趣,还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促使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果课堂教学缺少互动,不仅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学生自主研究与拓展,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影响其数学思维的培养。

3.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3.1 通过情境创设,降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难度。

传统的问题设计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程度为目的。通常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如果对课堂知识理解的不透彻,难以作出正确解答。其实进行提问除了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启发学生思维,使其更好的理解接受课堂知识。以此为目的的问题设计应注重问题的启发性,问题的难度不宜过高,避免将学生阻挡在知识的大门之外。

开展情境创设,在教学情境中抛出问题,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难度,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的认识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因此,应将情境设计作为问题设计的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应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理解新知识的帮助作用,同时应在创设的情境中體现出时代气息和趣味性。比如在学习统计学知识时,教师可以联系当下的政治票选活动开展情境创设,让学生扮演人民代表,对参选人员进行投票,然后进行票数统计,再通过“谁的民意支持率最高?”这样的问题,引出百分数的知识。

3.2 以问促思,通过问题提问活跃学生思维。

提问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过程中,应坚持以问促思的原则,通过巧妙的提问方式和合理的问题难度,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应注意问题的连续性和层次性,不能一开始就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把学生难住,也不能一直提问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失去回答兴趣。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时,可以进行层级性的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挖掘知识,对知识深入理。

3.3 运用情境设计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形成来源于实际生活与数学内容所需。纵观义务教育教材,数学教材中大量知识源自现实生活。所以问题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数学问题源于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能自动从数学角度去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学习归一应用题知识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先给每一个学生发一张32开白纸,要求学生使用直尺量出纸张的长与宽;学生快速量出,还能正确问答;教师趁机提出问题:大家量出纸张的厚度;自然学生量过来量过去量不出来,以此展开探究。

这个问题设计就运用学生情境,通过实践活动呈现一个问题,而且与数学知识有机联系到一起。经过学生共同讨论,就可得出几张或者几十张纸张叠到一起量,以此就能求出一张纸的厚度,自然引入到归一问题。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数学内容,围绕数学学习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巧妙将教学环节串联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什么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何提问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挖掘知识。

参考文献:

[1] 宋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72.

[2] 张雨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知音励志,2016(14):178~179.

猜你喜欢

课堂问题有效性小学数学
探讨课堂中问题的有效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选择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