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意外生成的有效应对

2019-06-17王瑾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教学机智课堂生成道德与法治教学

王瑾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互动、情感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因学生各自的生活体验不同,课堂会出现许多意外,教师应冷静机智,灵活采用迂回迁移、将计就计、借题发挥、故事类比等方法,让意外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

关键词:课堂生成;教学机智;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5B-0036-04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无不处于变化之流的个体。不错,我们面对的学生富有思想和主见,他们的生活环境、道德情感体验的差异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加上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的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课堂上意外无处不在。怎样处理好这些意外,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需要教学机智。

一、迂回迁移

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尊重你,给你说出它的权利,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它,同时将我的观点有效地与你交换。尊重和接纳学生意味着不轻易判断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是给学生以充分的宽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需要倾诉交流,教师则要注意倾听引导,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互动、情感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教师没有预设到的内容,那么教师千万不可为了师道尊严,对学生当头棒喝或用“以后来讨论”敷衍塞责,应机智地加以迂回引导,并最终澄清问题,达成共识。这样,学生才会敢于流露真实的想法,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教师也方能彰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伸出爱的手”一课,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不幸的人或弱势群体,愿意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或不幸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课堂伊始,我的导入从对比着手:“同学们,当你们吃着可口的饭菜,穿着暖和的衣服,健健康康地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享受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时,你可知道其实还有很多人正承受着生活的不幸……”一语未毕,下面忽然一阵哗然,学生叽叽喳喳、小声私语。一个大胆的男生直接起立说:“老师,我觉得我生活得不幸福,每天都要上学做作业,周末爸爸妈妈还给我安排了辅导班,每天就是学习学习学习!”全班学生一起附和……

这与我的初衷南辕北辙,避开这个话题直接切入正题?三年级的孩子了,即使我强行进入我的教案流程,只怕一切生硬不能触及孩子心灵,更不能对其行为产生任何指导意义。怎么办?焦虑之间忽然想到不幸的人也包括因家贫失学的孩子。好吧,暂时抛开我的教学流程,灵活机动地调整一下吧。班级正“群情激愤”,我微笑着说:“孩子们,上学的确很辛苦,你们觉得不快乐,不过还有一群跟你们同龄的孩子,他们的想法跟你们不一样哦。”我想起以前曾看过的一个关于记者采访四川康定希望小学的微视频,立即在电脑上搜索……孩子们的注意力被微视频所吸引,全班鸦雀无声……

交流感受时,大家眼眶湿润了,他们为康定的孩子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仍然热爱学习而感动!我告诉学生,视频中的孩子是因为有了希望工程的资助才走进了校园。我接着出示数据:全国约有两亿名中小学生,其中因家庭贫困不能上学的儿童,每年约有100万!数据带给学生极大的触动!我顺势引导:“读书学习真的没有快乐和幸福吗?”这一次班级再次沸腾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将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乐趣一一道来,其中还不乏真实的事例!我及时予以总结,顺利进入教学的后续环节。如此,不仅纠正了学生的认知偏差,还巧妙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原先预设的教学流程上,但不是强拉硬拽,而是迂回迁移,一切水到渠成,学生感知深刻,体会颇多!

二、将计就计

道德与法治课堂要想赢得学生的认同,必须把头脑和嘴巴还给学生,允许学生出现不同的想法和声音。而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有时我们不必急于表态,不妨“将计就计”,积极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去探索,从而获得情感和价值的认同!

曾执教“祝你生日快乐”一课,交流最喜欢的生日礼物及来源,旨在让学生感知生日的快乐来自亲情和友情。孩子们兴高采烈,手里举着自己最喜欢的生日礼物,有文具、卡片、小工艺品、书等。但是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后对所有人的生日礼物不屑一顾,昂着头骄傲地说:“你们这些算什么,去年过生日老爸送了我一块黄金,值好几万呢!”说实话,课前我也曾预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家庭条件好生日礼物可能会贵重些,不过这样的贵重还是意外了些。看着孩子那一脸炫耀的神情,我决定“将计就计”。

“老师好羡慕你们哦,你们的生日礼物都很精致独特,甚至很贵重。那么,小朋友们,老师很想知道你的生日礼物是谁为你准备的,他(她)为什么送你这个礼物呢,你又为什么最喜欢这个礼物呢?”孩子们兴奋地开始叽叽喳喳……

我发现那个孩子听得也很认真入神。我问她:“刚才那么多小朋友说了他们的生日礼物,你喜欢他们那样的生日礼物吗?”孩子说她喜欢王琦的生日祝福画,因为画特别美,是他的好朋友画了好几天才完成的;喜欢李雅欣的心愿瓶,里面装满了五颜六色的小星星,是她妈妈跟着她表姐学会的,经常晚上加班回来后悄悄地折,因为她知道女兒特别喜欢……”“你的爸爸为什么送你黄金作为生日礼物呢?”孩子说,他爸爸觉得黄金贵重,也可以一直保存着。“那你想想,爸爸是希望你……?”我又转向其他同学:“其他小朋友也可以帮着想想哦……”班级再次掀起小高潮。小朋友们包括这位当事人七嘴八舌,最后一致认为:爸爸是希望她把这份生日礼物珍藏起来,让她明白他们永远都爱她,同时从小要有理财意识,以后也能生活得更好……而当事人则表示: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自己自力更生,永远珍藏并珍惜爸爸妈妈对她的这一份爱。

“是的,每一个小朋友的生日礼物无论贵重与否,都是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精心为自己准备的,代表的是他们对你的美好祝福或殷切希望。如果爸爸不送你黄金,送你其他的也许只是一个比较普通的礼物,你开心吗?”孩子点点头:“我也开心,不管爸爸妈妈送我什么礼物,他们都是爱我的!”我微笑着表示赞许!将计就计,孩子不知不觉钻入了我的“小圈套”之中,她的价值观、亲情观已悄然改变。我顺势小结点出:其实我们生日的快乐并不是来源于礼物,也不是来源于礼物的贵重与否,而是来源于身边温暖的亲情和友情!

小插曲畫上了圆满的句号!

课堂上,面对学生旁逸斜出的这些动态资源,是强行把他们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在此意外中,学生出现了错误的价值认知,教师没有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学生,而是将计就计,在亲和对话中将“错误”资源作为一个很好的生成点,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纠错欲望,从而让学生接受并改正。在改错过程中,我们应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重在讨论,或者在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榜样中进行。在师生不断“知错”“思错”“纠错”的过程中,新的资源不断生成,虽“节外生枝”,却更加“枝繁叶茂”!“将计就计”是一种高超的教育智慧,顺水推舟,不动声色,却能将难题逐一攻克!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于转化,曲径通幽。

三、借题发挥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的例子是教学活的源泉,但不是所有的例子都能让孩子时刻保持正确的认知。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关注学生真实细微的情感变化,挖掘意外中所富含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借题发挥,并予以放大、引燃,因势利导地进行转化,培养学生正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仍是“伸出爱的手”一课,在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之后,教学进入“帮助的学问”环节。我从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说说在自己的周围有没有需要帮助的人,打算如何帮助。

蓦地,一个男生站起:“我想帮助我们班××同学,他的家庭非常贫困,他妈妈就在路边靠卖梅花糕来维持他们家的生活……”班上孩子一片唏嘘,一起把目光投向那个孩子。那个孩子脸瞬间涨红,头低了下去,无比尴尬和难过……我突然意识到情况不对:发言的同学是出于好心,但每一个孩子都是有自尊的。且不说其家庭是否贫困,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直白地被别人施以同情和帮助,真会有一种被嘲笑和施舍的感觉!同时,孩子们的唏嘘也让我意识到,他们对劳动的认知存在着偏差。如何借题发挥,让孩子们体会到帮助别人也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呢?

于是我引领孩子们从梅花糕的味道聊起,一直说到做梅花糕的辛苦及这位妈妈的高超手艺,大家赞不绝口。这位孩子的自尊自信重新树立!我顺势总结:“你的妈妈真了不起!老师在这一方面远远不如她!同学们,××同学的妈妈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作为自己的工作,这和老师、医生或其他职业的性质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形式的工作。工作只有分工不同,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卖梅花糕同样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这么多人都爱吃他妈妈做的梅花糕,想必生意不错,不知道是不是需要我们的帮助呢?”那个同学开心地摆摆手:“老师,您说的很对,我妈妈很喜欢卖梅花糕这个工作。我爸爸也有工作。谢谢同学们对我的关心,不过我并不需要帮助。”

尴尬无形中被化解!

我继续引导:“同学们,若是咱们班真的有家庭贫困需要帮助的同学,你们觉得就像刚才这种方式好吗?”学生纷纷摇头:“这样直接说有点伤人家自尊心呢……”

想起印度的一篇短文《施舍》,大致内容是:拉哈布怜悯一个黄包车夫,他没坐车,只是让车夫拉着空车跑。到了目的地,拉哈布给车夫六便士,但被车夫拒绝了。车夫只说了一句话:“我不是乞丐!”

我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并告诉他们:“帮助别人也要注意方式。帮助不是廉价的同情和施舍,不是炫耀自己的善良和大方,而是应该学会保护对方的自尊,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这一刻,孩子们若有所思,点头称许!

教师不完全依赖或拘泥于教材,而是能借助意外,联系生活实际,恰当地发挥、拓展,加深学生的认知,指导其恰当的言行。这样的课堂会更具创意!

四、故事类比

道德与法治教学肩负着向学生传授优秀的传统道德与现代礼仪,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平铺直叙的说教难以吸引学生,故事的恰当运用却无往不利,它可以促进学生思考,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类比,就是类推比较,能化抽象为具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故事类比,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化解意外,更是事半功倍。

执教“感恩父母”一课,谈到感恩的方式,“帮助父母做家务”居然引起了争议。一个孩子说家务就是爸爸妈妈该做的,这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如果孩子做家务爸爸妈妈应该奖励。此言一出,不少孩子赞同,还有的孩子说在家做事父母也确实发“工资”呢。估计父母也是为了提高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但在孩子心中,俨然已成理所当然。当时我没有对孩子们的想法进行评判,只给他们讲了我很久以前在一本杂志上读过的故事。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彼得的男孩,有一天,他的父母上班去了,他突然萌发了帮父母做点家务的想法。于是,他洗了碗,倒了垃圾,拖了地……然后他给妈妈留了一张字条。妈妈回来后看到了字条,于是也给彼得留了一张字条……

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听着。我让他们猜彼得给妈妈留的字条内容是什么,妈妈给彼得留的字条内容又是什么。在热烈的猜测与争论中,我将两张字条的内容简单呈现在黑板上:

彼得:帮妈妈洗碗,1美元;帮妈妈拖地,1.5美元;帮妈妈倒垃圾,0.5美元……

妈妈:帮彼得洗衣服,0美元;帮彼得刷鞋子,0美元;帮彼得整理房间,0美元;帮彼得做饭,0美元……帮彼得做任何事,0美元。

故事讲完了,两张字条的内容在黑板上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孩子们被震撼了!那一刻,他们深深地意识到了父母对自己的那种无微不至而又无私忘我的爱!如何感恩父母,他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更具情感的表达。

康德曾经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思路时,类比方法往往能指导我们前进。而故事性的类比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是孩子最易理解的世界。他们在类比性的故事中会把自己浸入其中,产生共鸣;或者主动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照,发现优点和榜样,也能反思不足,反省差距。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堂虽意外不断,但精彩也可不断。布鲁姆曾经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面对即时性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及时抓彩,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从而让“死”的知识活起来,让“静”的课堂动起来。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只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对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等意外进行即时调整与创生,这些节外生出的小枝,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责任编辑:丁伟红

Abstract: Moral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 teaching is a dynamic and developmental process, in which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tudents and students collide in their thinking, interact in their minds, and integrate in their emotions. The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respective life experience can cause many acciden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so teachers should keep calm and alert and flexibly adopt such methods as periphrasis transferring, turning students tricks to teachers own use, seizing the topic to expand, and story analogue, letting accidents be the effective resources for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classroom generation; teaching intelligence; moral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猜你喜欢

教学机智课堂生成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浅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