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9-06-17张梅雨
张梅雨
内容摘要:新时期,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心态,促进人格健康发展。但,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老师不重视美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有效融合相关美元素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此种情况下,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特别是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相关知识。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措施
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中,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其包含的文学与美学价值非常丰富,直接影响到当代文学发展,必须要保护并传承好这些古诗词成果。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利于培养学生养成更好的审美能力,情操高尚发展,自身审美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1.古诗词教学中,概述审美能力培养
1.1审美教育
“审美”,即对事物的美能够进行辨别与领会,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最在提出这一概念,但黑格尔却是将其由感性升华为理性模式,将美学作为艺术哲学,其提出审美活动是以审美经验为基础形成的。因而,西方美学发展中,核心是审美经验。一般,审美经验也是“审美趣味或能力”等,是审美活动中,主体感受以及与审美对象间的交流、互动形成的结果。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利用自然、艺术及情感等多样化的形态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行为发展,旨在以积极向上的文字发挥其证明力量,引导人们追求向善与向美,激发人们美感,美感鉴赏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感受力是人们天生就有的,好像闻到花香人们心情就会心旷神怡,目睹俊秀的山河大川就能赏心悦目等。但,必须要注意,敏锐的感受力,与教育引导密切相关,不会熟视无睹,是教育唤醒感受力的最好途径。另外,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提高,教育独特作用的发挥也是必不可少的。良好人文素养与身后文化底蕴,为提高学生美的鉴赏与创造力提供了保障。中学阶段,学生心理与情感处于成熟发展关键阶段,认知能力不强,因而培养其审美能力,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与人格塑造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两者关系
(1)利于学生自然、生活、艺术及情感等美元素的欣赏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作为劳动人民的重要结晶,古诗词是人们赞叹自然美,受大自然魅力与价值双重作用下,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与咏叹之情。例如《咏柳》,借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创作中,以碧玉比喻柳叶,通过这一修辞手法,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与活泼新颖。二月的春风,不但将柳叶裁出了,同时更将整个春天裁剪而成,批垂的柳条温柔可人;徐徐的的春风,带来了盎然的绿意。这种诗词,使得人们内心心驰神往,迫切想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其美好。(2)利于学生文字感知与应用能力的提高。作家朱光潜在其著作中写出:“相较之其它文学,古诗词严谨、纯碎与精微性更高。如果学生不喜欢古诗词,那么就无法更好的理解优秀的小说、戏剧与散文等作品。”因而,古诗词学习中,把握其它文体也是十分必要的。虽然诗词比较短,但其留白空间却是非常大的。一首叙事诗,能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而抒情诗,一定程度上为读者勾画了一幅生动美妙的画卷。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二的《氓》,描写了一位少妇讲述其与丈夫由美好初恋时光到丈夫后来始乱终弃造成的伤痛,最后使其愤然离家。在《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白居易用简单的几句话为人们生动地描画了莺燕争春、烂漫的野花及初长嫩草的西湖早春春意融融的景象。因而,将诗歌延伸为小说与散文,学生喜欢诗歌,则能提高其文字感知能力。(3)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古诗词教学中,积极思考人生与强烈人格魅力的形成,为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优秀古诗词作品,有积极健康的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包含深刻的道理。比如利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诗句,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喜欢读书。利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激发学生向上进取与奋发图强的决心。这些古诗词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华民族才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强权,中华民族不屈服;战火连天环境下,也不会软弱;艰难与贫困,中华民族也没有倒下去。一定程度上,古诗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顽强、勇敢与不妥协品格的养成。发挥古诗词正面能量,浇灌形成的文化元素,会深深烙刻在中华儿女心中。
2.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建议
2.1培养学生语感,充分体会语言蕴含的美
众所周知,古诗词包含的文言知识比较多,且理解难度大,因而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但因古诗词艺术性比较高,文学美比较丰富,精练短小的句式,注重押韵,因而音韵美必不可少,适用于诵读学习。长期以来,诵读是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古诗词教学中,老师加强诵读是十分必要的,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诵读技巧,积极创新并丰富诵读方法,便于学生充分体验诗词语言的魅力。比如《琵琶行》诗词教学中,作为一首乐府诗,该诗词读起来比较上口,因而老师可通过诵读方法,首先,学生先自己阅读古诗,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询生僻字词,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范读,学生注意内容的停顿字节与情感变化,并标记好。完成范读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讨论文章人物形象与事件,小组学生交流诵读体验,并推选出读的好的学生。讨论完成后,各小组分别展示本小组诵读成果,老师再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总结与凭借。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为学生深入理解晦涩古诗词创造了条件,同时在诵读过程中,学生更好的体会诗词蕴含的意境与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2增强审美情趣,感受诗词意境
很多古诗词内容蕴含的意境比较好,可谓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体会诗词意境,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发掘古诗词美,以防会读会背但却不明白意思的问题。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适当地文学氛围,便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审美想象力,更好的感受古诗词蕴含的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与能力。比如在《秋兴八首·其一》古诗教学中,老师可带着学生先解决生字词问题,掌握文章大意,感知内容情感。随后老师提问“这首诗包含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经过一番思考,老师挑选学生回答,老师再做出点评,并通过板书为学生提供答案。随后,老师为学生预留思考空间,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联想这首诗描写的景物,并将其汇连成一幅画。结束想象后,老师为学生介绍作者创造背景,便于学生深刻领悟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感悟古诗词意境,內化知识内容,增强知识储备的同时,锻炼自身想象能力,有效提升审美情趣与文学素养,以此为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将古诗词外延进行拓展,促使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古诗词创作中,任何作品都不会凭空出现,其包含的诗词写作知识是极为丰富的,结合创作背景,作者情感变化得到充分体现。现阶段,古诗词学习中,不但要深入研究其知识,对其文意进行解析,了解其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等也是十分必要的。因而古诗词教学中,老师在为学生讲解古诗词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拓宽其外延,便于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比如《离骚》教学中,其内容篇幅长,有很多偏僻字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习难度,学习兴趣逐渐消失,因而讲解诗词字音与字意等基础知识时,老师让学生课后查询屈原及《离骚》相关资料,课堂上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老师再根据学生课后了解情况,为学生讲解屈原伟大事迹、楚国发展及楚王昏庸无道的历史,由此正式开始教学。完成教学后,老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浪漫主义诗词及其它政治抒情诗等特点,并在课堂上以此为主题开展交流班会。对古诗词知识拓展基础上,打破了学生对古诗词的传统背诵记忆学习方法,积累更多诗词知识,丰富文学知识结构,增强审美意识,自身审美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
2.4合理渗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利用吟诵感情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初步形成,深入提高诗词审美鉴赏能力,因而理性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是通过有效解读诗词内容人文精神,赋予古诗教育丰富的文化底蕴,以知识积累,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作者人生经历与所处社会环境。通过解读诗人形象及其诗词内容意蕴,对文字意象与理性美进行正确理解,以此引导学生体会人生意义,人格健全发展。古诗词鉴赏中,如何避免理性渗透变为概念化说教是理性审美目标实现的关键,从根本上获得审美体验,升华诗词知识的美。另外,利用诗词部分诗句集中强化实现局部理性渗透,例如岳飞的著名诗作《满江红》,其“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诗句应用连缀名词,获得了意向不到的阅读效果。岳飞一生中,坚持“精忠报国”,南北征战中,为国家收复了大片疆土,但当朝昏庸君王,却甘愿做阶下囚,消极投降。此种社会环境中,岳飞虽有满腔报国之志与国土收复之心,却不断遭到排挤冷落。这两句诗句,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复雜的情感,回首过往的基础上,憧憬着美好未来,喟叹自己所受的排挤,壮志难酬;甚至对当朝君王不思征战收复疆土的悲愤,安于现状;面对失土民众,产生了深挚的爱戴之情。简单几句,便为读者生动描画了胸怀大志、光明磊落及视功名利禄为尘土的岳飞将军的伟大形象,言辞简短但却包含了深刻的韵味,使得作者人格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结束语: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学生心灵,发挥联想与想象力,激发知识探究欲望,通过想象深入体验作者情感与诗词内容蕴含的情境,以此对古诗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特理解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想象力。同时,还要注重锻炼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在学习中,提高学生人格,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牟春娟.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52-53.
[2]陈洪玲.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2018(19):31.
[3]邵张裕.基于意象审美的古诗词教学探析[J].名师在线,2018(14):27-28.
[4]李建霞.古诗词教学策略浅谈[J].语文建设,2017(24):6-7.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