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2019-06-17李盈睿

商情 2019年16期
关键词:利润表损益公允

李盈睿

【摘要】公允价值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代表未来会计计量方向的计量属性,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让这一计量属性成为众矢之的,多位学者对其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探讨。危机已过去多年,有关公允价值的探讨也不再仅仅围绕金融危机讨论公允价值的存废问题,研究的主题也逐渐与行为金融学相融合。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信息价值

一、公允价值研究的内容

1.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

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旨在探讨公允价值信息与公司股票价格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刘永泽、孙翯,2011);针对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胡奕明、刘奕均(2012)从市场波动的角度研究了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结论是股价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反应在市场波动期比平稳期更显著,并且指出波动率与公允价值會计信息的正相关性主要出现在长周期上。但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张金若、辛清泉、童一杏(2013)就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信息对股票报酬及高管薪酬总额都不具有显著解释能力。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具有价值相关性,会影响与企业价值相关的其他因素,比如高管薪酬。张金若、张飞达、邹海峰(2011)发现公允价值列报方式不同对高管薪酬变动的影响也不同,计入净利润的公允价值变动利得比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对高管薪酬的影响更显著,这使得高管有操纵金融资产分类的动机。

列报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变化,这是之前的研究所证明过的(邓传洲,2005;于李胜,2008)。从现有会计准则实践来看,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主要采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其他资本公积”或“其他综合收益”;在第二种列报方式的基础上,同时以“其他综合收益”的形式列报于利润表。三者的差异在于:第一种形式直接把公允价值变动计人了利润表,进入当期损益;第二种形式,公允价值变动只进入权益表,不影响损益;第三种形式,公允价值变动既在权益表列示,也在利润表列示,但不进入当期损益。对公允价值的列报位置的文献也是围绕这三个不同位置展开研究的。李增福、黎惠玲、连玉君(2013)对我国2007年以后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列报不同位置的市场反应进行研究,发现市场对于同时在资本公积和利润表下“其他综合收益”中列报的公允价值变动反应充分,而对于仅列入资本公积的情形则反应不足,对仅计入利润表的情形则会过度反应。

2.与行为金融相结合的研究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的经典假设是资本市场有效,会计信息的会计信息的可获得性没有差异和成本,投资者对不同位置会计信息都能理解和认知。但另一方面,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投资者的非理性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很可能受财务报告透明度和投资者认知能力的限制。徐经长、曾雪云(2013)将列报导致的相关性的影响与行为金融联系起来。研究发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未实现损益在利润表的“其他综合收益”呈报时存在增量价值相关性,在股东权益变动表呈报时只有较弱的价值相关性。这表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估值有用性有赖于综合收益呈报方式。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由于投资者“盈余锁定”的习惯,普遍关注损益信息做出估值而忽略权益信息。

在证券市场上,不只是列报方式的不同影响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投资者情绪也会影响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曲晓辉、黄霖华,2013;2014)。对A股市场PE公司为样本进行IPO核准公告的信息含量和IPO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时发现,投资者情绪对IPO核准公告和IPO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公允价值研究的方法

1.研究方式

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方法一般有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所选文献全部为实证研究,其中一篇为实验研究,其余为档案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库。档案研究对数据建模时一般使用ohlson剩余收益估计模型。与传统的现金流量模型使用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预测企业的价值相比,该模型使用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数据来计算股票价值,不需要进行多余的调整,明确了会计信息在股票估价中的作用,这正符合资本市场会计的研究方向,所以被广泛使用。

2.样本与指标

研究公允价值时主要把样本分为金融行业和非金融行业。原因是金融行业的资产收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影响比例高,而非金融行业收到影响的比例低。刘永泽、孙翯(2011)研究时就将样本分为金融行业和非金融行业分别研究,同时得出结论:投资者对非金融企业公允价值信息的关注其实可能多过于对金融企业公允价值信息的关注。

对指标的选取与量化在选取文献中也不相同。张金若、辛清泉、童一杏(2013)就指出了之前的文献在指标量化上的缺陷,“解释变量普遍直接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数据为基础,但该信息同时受到资产或负债持有期间公允价值涨跌与资产或负债处置“转回”的双重影响,忽略“转回”的影响,将会错误解释公允价值涨跌形成的未实现损益的信息价值“。并构建了新的指标:公允价值产生的损益=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利润表“投资收益”归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及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其他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部分,使在逻辑上更加严密,并提出了在细分领域不同于前人研究的结论。

三、结论

公允价值的研究已逾百年。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纠结中,公允价值的定位一直摇摆不定。尤其是中国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不久,还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磨合,现阶段我国公允价值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对其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以及会计政策的变更所造成的经济后果,近年来又加入了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个体特征对公允价值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但现阶段研究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始终没有明确的定位,现阶段的中国是否应该全面放开使用公允价值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

猜你喜欢

利润表损益公允
利润表释疑
我国公允价值问题的应用研究
企业利润表存在的缺陷与改进策略探讨
增值税改革对现代服务业损益的影响
中国神华财务表报分析
新会计准则下其他综合收益及其重分类的探讨
外汇风险与会计外汇汇兑损益
期间费用的理论探析
浅谈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
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认识误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