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
2019-06-17丁文莲陈霞
丁文莲 陈霞
摘 要: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文章分析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出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发散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增强作业的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5-0032-01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又能帮助学生拓展能力。下面,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探讨。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相比,小学生更加活泼好动,且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在这个阶段培养他们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但是,由于小学低年级数学的部分内容比较枯燥,教师如果只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和习题讲解,学生很容易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多进行趣味教学,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形成创新性思维。同时,教师也可以把数学课堂变成一个享受美的地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中存在的独特的美感,从而以一种愉悦的心情进行数学学习。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有思维的碰撞,而且学生还能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陶醉在数学的美感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教授“乘法”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乘法产生初步的认识。如教师可将自己制作的“美丽的校园”幻灯片在课堂上放映,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带着兴趣深入学习乘法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又能提升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二、增强课堂的发散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和解题方法是最基础的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求知欲和好胜心较强,教师对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发掘是非常容易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设置一些具有思维发散性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同时,教师还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并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增强课堂内容的发散性,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对于其理解题意和解答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更有针对性的题目,增强数学课堂的发散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定式的误区,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学“正方形”时,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教师可以根据长方形的相关概念和问题对正方形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同时,教师可在长方形的基础上对正方形的相关知识进行引申发散,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正方形的相关概念。在教授完概念知识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与正方形相关的問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并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相关的概念和问题,并且他们的思维也能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散。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增强作业的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时是被动的,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和创新。同时,在完成课后作业时,一些学生也只是机械地完成某个任务,缺少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种不良现象,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作业设计的禁锢,布置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作业。例如,在“认识方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分别对每个同学的家庭住址在学校的哪个方位进行记录,并对来往学校路上的建筑物进行标注,最后形成一张简易的地图。这样,学生就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后作业的完成中,不断进行思维的创新,出色地完成作业。
四、结束语
总之,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之后,能够高效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散,并且对于他们学习其他学科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他们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林添贵.如何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2).
[2]陈仕向.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