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识的缺失

2019-06-17李艾玲

艺术评鉴 2019年9期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育音乐

李艾玲

摘要:我國音乐教育存在包括专业化、技能化、功利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使我们感到有必要做关于音乐教育审美方面的研究,本文从各个阶段研究了不同的音乐教育方法会带来怎么样的音乐体验与感受。音乐是以审美为主的学科,应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贯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关键词:音乐   音乐教育   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9-0114-02

一、音乐教育中的审美

(一)音乐的审美

原本音乐应该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它能使人赏心悦目感同身受,为大家带来听觉精神上的享受。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等。前苏联斯托洛维奇提出审美价值是艺术教育的最本质价值,而音乐和音乐课程最主要的价值之一也是审美价值。那么什么是审美呢?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它以人的精神与情感的交流为目的,指向精神性的心灵愉悦。音乐教育应是一种审美教育,在其教育的过程之中更为侧重于情感的体验过程。

(二)音乐教育中的审美

能够感知到音乐作品中的意态美、形态美和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内涵。在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审美体验。在创造、体会、享受与表现的同时能够体会音乐各要素不同的情感表达,使其从内心与之认同。

二、礼乐思想与音乐审美的异同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重视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礼乐思想,将政治与音乐联系了起来。儒家特别强调了乐教的社会功能,特别是教化的作用,道教虽不说教化作用,却是在强调修身养性之道,两者都不是将音乐的审美价值放在第一位。这两家对于后代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到当代人们也并不是最为看重审美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这种情况更为典型的出现在了高等音乐教育或者说是专业音乐教育中。

三、当代音乐教育现象与音乐教育审美的冲突

(一)启蒙音乐教育时期

由于小孩的思想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体系,很多时候家长更多会选择给小孩放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或者是看电影或者动画片,如:猫和老鼠、迪士尼系列电影等。那个时候更多是小孩在自己的审美需求中选择喜欢的音乐,没有多余的其他因素。

(二)中小学时期

老师便会在音乐课中按照教案以及教学目标为学生们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或适用于其他学科,但是音乐却是特殊的。音乐是美与情感的艺术,对于音乐美的欣赏和认同不仅为人们的感官提供了无与伦比的音乐音响,而且直接作用于人的感情世界。“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音乐是人感情的表现,音乐是离不开情感的。听音乐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是欣赏者的感情和音乐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的相互交融碰撞、产生共鸣的过程,它真实的反映着人们的感情。只有当倾听者能够真正与一首音乐产生交汇时,他/她才能认同和喜欢这个音乐。有的时候老师们选择的音乐作品,虽说在意义上是积极的、向上的,但所描述的场景或许离学生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不能让学生们产生共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或许立马就有了抵触情绪,甚至还没有感受到作品的美便已经将它否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音乐教育的方针政策,中央领导也发表了一系列讲话,这些方针政策和讲话涉及到了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育。虽在思想上、政策上十分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但是音乐教育在各学科中的地位仍然不是特别理想。在初中高中,音乐课被“语数外”三门主课占课的情况时常发生,老师学生也会将其称之为“副科”,这样的教学风气不仅仅导致了国内的音乐氛围受到影响更是树立的错误的音乐教育方向。在初中高中,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给学生们欣赏一首作品,而后的目的却是为了得出类似“好好学习,不负年华”这样的感想,而不会强调音乐这种“世界性通用语言”所带来的心灵震撼和冲击力。这从本质上忽略了音乐的第一价值——审美价值。在上初高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同学们不喜欢上音乐课却也要偷偷在自习的时候戴上耳机听歌,这说明并不是学生们不喜欢音乐,而是审美的差异性,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由课本教案所确定准备的音乐作品。在中小学时期,教师更多时候是以知识性与技能性为主要出发点来进行教学。

(三)大学专业音乐时期

专业音乐教育也同样存在音乐教育审美问题。之前阅读过一篇名为《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理解职业音乐家的幸福》的文献,文中主要谈到作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幸福指数高低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以及结果的分析,参与者(音乐家们)总体上幸福感还是很高,但是还是有很多因素会对职业音乐家的幸福感造成很大的冲击。如:与高损伤率相关,其中最常见的包括与表演相关的肌肉骨骼疾病、音乐表现焦虑、精神疲劳等,他们大多数在审美上和必须所演奏的曲目是不相符合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不幸福的。为了演奏而演奏、为了学习而学习,失去的音乐最本质的作用。那么为什么不能给学生一个范围,让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进行学习呢?而不是追求。比如某某学生是学钢琴的那他必须就要会演奏某某曲目,这样捆绑的思维笔者认为其实是“外行”所带来的影响。高校音乐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音乐诉求、音乐创造力,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复杂。故高校音乐教育中很容易出现的片面追求知识与技能的问题,而是否以音乐教育审美为最终目的,是否完全符合音乐审美教育的规律还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

(四)社会音乐中活动

民歌和流行音乐为什么更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而古典音乐则不然,他们远离大众,只有少数人能够有亲临的感觉,如果没有深厚的人文素质和音乐内涵很多人甚至会觉得是种“催眠”。民歌和流行音乐离大众的心灵和生活很近,它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行为、思想、感情、情绪等。关于流行音乐大众身处现代生活,那些歌词内容与形式都是大众特别是青年所思所想,用朗朗上口特征性强而又容易被映入记忆的旋律、最新颖的旋律配器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他们对于流行音乐没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难。民歌则是某个民族在某个时期创作的带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作品,很多民歌甚至不知道作者是谁,是通过一代一代口口相传的形式保留下来,简练而朴实,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现状以及想法,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的创作的结晶。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特色,当代这样快节奏的生活,其实简单易懂的音乐也不一定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音乐”。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是否应该通过社会音乐活动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什么方式让广大群众得到美的体验,如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怎样才能为提高全民音乐素质做出贡献,还应该做出巨大的努力。

四、反思与建议

音乐是以审美为主的学科,只有真心热爱用心感受才能感受音乐的美。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发现,在小学中学大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是否真正贯彻了国家要求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如何将我国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到一个理想的高度,是我们每一个音乐工作者肩上的重任。

创造更好的音乐氛围主体们不仅仅是要对学生,更是要对家长。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家长也需要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良好的音乐态度,将审美的理念贯彻于专业化的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们自由享受音乐的空间和权利,以审美能力提高为最终目的而进行教育。

興趣是人们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它能调动起人无限的潜力和动力,使大家热衷于自己的手头上的事情为此而乐此不疲。一旦人对其产生兴趣,就能引发出无限的可能性。音乐本是自我能动性作用的学科,审美与兴趣本身就应该具备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学生对某一种音乐具备真正的审美能力,真正体会到音乐美的时候,音乐教育中审美的缺失的现象就得到了充分的改善。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现状要得到改善,音乐本位原则需要明确并且审美价值应该更加重视。那如何如何处理好音乐审美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理解基础上的深刻感觉”,如何为学生创造更加自由的音乐环境,如何选择适合更多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作品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郭声健.音乐教学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审美音乐教育音乐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