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地理试题八大关键词

2019-06-17相炜地理研究室276000

地理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综区位河流

●相炜地理研究室(276000)

高考命题总是在稳定中寻求创新,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有何显著特色,对今后的高考备考有何启发,如何应对?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是全国使用量大、导向性较强的试卷之一,文章在梳理、分析全国文综Ⅰ卷地理试题的基础上,力图提取试题具体考查内容(不含命题特色、素养立意等宏观性内容)的八大关键词,挖掘命题背后的深意,探析今后命题的趋向,提出应对的措施,为今后的高考备考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区位”之本

1.统计呈现(表1)

表1 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地理试题“区位”关键词统计

2.解读分析

区位是人文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从试题对“区位”的考查看,呈现出三个特点。

(1)隐性考查。区位问题是人文地理的核心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直接考查某地理事物的区位条件(因素)分析。从上表看,7道题考查区位,均没有直接考查区位条件分析,但需要运用区位理论进行分析作答。如第36(2)题,该题表面考查模块化建设的作用,其实质是考查当地港口建设区位(不利)条件的分析:①当地工业基础条件差。大型工程建设独力难支,需要以模块化的形式向外分解来分担压力以节省时间。②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施工时间短、施工过程难,都需要模块化施工来克服。故模块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适应当地区位条件,也即模块化建设是该地区位条件之果。

(2)小切口考查。如地下工厂、种子库、港口作用、模块化益处等,切口小,设问精准,规避了泛泛而谈的区位套路式答题。如以往考查某地农业或工业区位条件,多从自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人文(市场、劳动力、技术、政策)等角度模板化答题。

(3)逆向式设问。如第36题(1)(2)(3)小题,一般是正向式设问,即直接考查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模块化建设的区位条件、路线选择的区位条件分析等。而在2018年高考题中,命题者反其道而行之,考查港口建设的经济价值、模块化施工的益处、航线的市场作用等。

3.备考策略

(1)重视区位、透析本质。区位问题是人文地理之本,如地理事物的布局成因、发展条件、优化治理等,其实质是区位条件(因素)的分析或改造。

(2)更新知识、深入探究。备考时,需熟悉罐头厂、化工厂、电子厂、服装厂布局等通识性区位知识,并进一步升华区位知识,从正向和逆向两个角度进行梳理归纳。另外,还要多关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事物、新现象等,深入探究其布局的内在规律。

二、“安全”之重

1.统计呈现(表2)

表2 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地理试题“安全”关键词统计

2.解读分析

安全问题事关国计民生。2017版新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融入国家安全教育,这也是地理课程的顶层设计。安全问题的考查,必将成为今后高考的流行趋势之一。试题对“安全”的考查,呈现出如下特点。

(1)考查全面。试题对安全考查涉及的面非常广,大部分的安全问题都有所涉及。7道题,涉及六大安全问题。

(2)以资源、生态安全为重。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有基础地位,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成为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考查的两大重点,是以两道综合题的形式进行考查,36题考查资源安全,37题考查生态安全。

3.备考策略

(1)强化观念,重视安全。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安全观念。在生产生活中,对各种各样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保持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并要全面梳理各种安全问题,对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产生的影响、应对的措施等进行全面梳理,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2)应用原理,辩证思考。分析此类问题成因或治理措施时,要注意运用整体性的原理,抓住关键要素,从源头抽丝剥茧,全面分析。如生态环境安全,一地生态安全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区域环境的某一要素被破坏,原有生态平衡被打破,引起连锁反应,产生总体的环境问题。另外,对安全问题要辩证分析其利弊关系,以发展为重。

三、“推测”之要

1.统计呈现(表3)

表3 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地理试题“推测”关键词统计

2.解读分析

基于区域地理事物当前的现状,推测其目的、变化、影响和益处等是考查重点。“推断”“推测”成为试题设问的“热词”,出现频度高。试题对“推测”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1)显性、隐性考查并重。设问直接明确“推测”。例如第3题对地下工厂直接目的的“推断”;第4题对重庆市人口变化的“推测”;第8题对河段地壳运动的“推测”;第36(1)题扎龙湿地地貌、气候特点的“推测”等。其他题中,虽没有直接限定“推测”,但也隐含推测的意味。如第36题,围绕刚建成的亚马尔天然气项目,对其经济价值、航线作用的推测;第37题,扎龙湿地水体蒸发量、含盐量等指标变化的推测等。

(2)面向未来、侧重动态。如第36题,亚马尔港口的经济价值、航线作用;第37题,水体含盐量变化;第44题,全球气候变化对种子保存影响的推测等。这些问题,都是面向未来,体现了对地理事物随时间变化动态推理分析能力的考查。

3.备考策略

(1)把握地理事物变化的全过程。如自然地理事物中的岩层变化、大气变化、水体变化等,人文地理事物中的人口、城市、产业、交通等,都应在掌握其发生(起源)、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探索其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向。

(2)以动态分析深化静态分析。整套试题对动态变化的突出考查,对推理、推测能力的重视,都表明今后备考不能仅局限于对静态地理事物特点、成因等进行定性描述、分析,还要更加关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分析、未来变化趋向分析等更深层关键能力的培养。

四、“数据”之析

1.统计呈现(表4)

2.解读分析

数理分析是地理研究的常用方法,也是命题关注的重点。对数理分析的重视,是考查趋向深入的表现。试题对“数据”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表4 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地理试题“数据”关键词统计

(1)“数理分析”成为新热点。与往年试题相比,2018年对数理分析的考查比重较大,尤其是综合题第37题,以两道小题的分量考查具体地理数量的分析,前所未见。

(2)供数据析机理。如借人口数量的变化,分析和反映区域间的差异;借高速公路速度数据的变化,其内在是地形的变化;湿地水体数量的变化,其内在是区域地形、河床等地理要素的变化。这种基于数据引导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内在机理的命题特点,凸显了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

3.备考策略

(1)以定量分析深化定性分析。整套试题对地理数量关系分析的考查,表明今后要在对地理事物特点、变化、影响等进行定性描述、分析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其内部数量关系的变化,探究该变化反映出的特点、蕴含的地理原理及规律等,以加强对学生数理分析能力的培养。

(2)熟练掌握数学工具。对各种表格、统计图以及常用的定理、计算公式、数学模型等,都要熟练掌握,养成多用数据佐证、用数据分析的习惯。

五、“平衡”之理

1.统计呈现(表5)

表5 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地理试题“平衡”关键词统计

2017年全国文综Ⅰ卷亦有考查,如表6所示。

2.解读分析

平衡功能是指各项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平衡意味着稳定,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如何深入认识“平衡”,成为高考关注的热点。试题对“平衡”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1)从类型看,侧重“生态平衡”。如2017年考查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水平衡,2018年考查的东北扎龙湿地的水平衡,都是围绕“生态平衡”进行考查,契合当前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如习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

(2)从特点看,侧重相对性与动态性。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间相互吸引、相互影响。同时,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又不断循环,形成一个个平衡的整体。平衡是相对的、运动的,平衡不断被打破,在运动中又趋向形成下一个新的平衡,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河流阶地上不断形成的一个个平衡、我国东北扎龙湿地水体前后的平衡变化等。

3.备考策略

(1)建立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整体性分析意识。平衡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因为任何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生态环境会经常遭到外界要素的干扰,干扰不超过一定限度,则平衡维持;干扰超过一定限度,则平衡被打破(如草场的载畜量、旅游区的承载量等)。备考时,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源头(首先改变的要素),结合其变化的过程、特点,抽丝剥茧剖析其变化及影响。

(2)培育基于物质和能量特点的平衡性分析。各要素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得它们之间达到协调、适应和统一的状态,形成平衡状态。如试题中考查的扎龙湿地水平衡,从原有的外流河平衡系统到后来的湿地平衡系统,是水循环改变所致。备考复习时,要善于以某能量或物质变化为脉络,条清缕析。

六、“措施”之评

1.统计呈现(表7)

2.解读分析

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固然重要,但对高中生来说难度较大。此类问题的作答,容易变成“措施”堆砌、罗列,对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可操作性、两面性等,往往会缺乏真正的深入思考。2018年全国卷对此类问题的考查,以对“措施”进行评价为主,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相契合。具体分析对“措施”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表7 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地理试题“措施”关键词统计

(1)措施的成效性评价,重以因索果。需深入分析,以内行看门道的专业性调动相关知识,透析这些措施背后的原因,由因及果,探究这些措施将会取得的成效。

(2)措施的两面性评价,重辩证分析。从辩证的角度考查,对措施进行两面性的评析,如措施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将会产生的系列连锁反应等。

3.备考策略

(1)理解政策或措施背后的深意。关注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决策等顶层设计,学习、领会这些政策的精神,理解这些政策、决策出台的背景、目的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理解核心素养培养对措施类问题要求的表现:“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人地协调观)。能够正确解释、评价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区域认知)。”

(2)要有更高的站位和主人翁精神。以主人翁的姿态,审视自身生活区域(市域、县域等)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等,将所学地理知识融入生活实践中去检验、落实。

七、“河流”之变

1.统计呈现(表8)

2.解读分析

河流是大地的血脉,流域既是联系各自然要素的枢纽,又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场所。对河流变化的剖析,一向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试题对“河流”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表8 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地理试题“河流”关键词统计

(1)注重河流本身特征的变化。这种基于数据引导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内在机理的命题特点,凸显了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往年高考试题多静态考查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判读或归纳。2018年则注重考查河流特征的变化。如河流流速、阶地、河段地质、排水、地貌、降水、蒸发、含盐量等的变化。

(2)关注河流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河流作为流域自然要素的一个链接点,其变化会对其他地理要素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同时,河流的变化也是其他地理要素变化的结果。如河流变化对地形、地质、气候、水体的影响,地形、地质、气候、人类活动变化等对河流的影响等。

3.备考策略

(1)善于以河流为核心,重视流域各要素的联系。以某一典型河流为切入点,在分析其水文特征的基础上,全面深入探究特征背后的自然地理背景(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等要素)、人类活动背景(人口、城市、产业、交通)及其变化,探究背景特征及其变化对河流产生的影响,探究变化的河流又对流域背景产生何种影响。

(2)善于以流域为切入点,重视知识的纵横梳理。高考综合题的命题,流域是重要的载体。如2016年全国Ⅱ卷考查的法国罗讷河流域,全国卷Ⅲ考查的南美内格罗河流域;2017年全国卷Ⅲ考查的额尔齐斯河流域;2018年全国Ⅰ卷考查的乌裕尔河流域,全国卷Ⅲ考查奥卡万戈河流域(马卡迪卡迪盐沼)等。备考复习时,要对世界重要河流、流域,尤其是那些有着独特水文特征或独特事物的河流,要进行纵(河流随时间的变化:过去、现在、未来)横(区域空间上不同河流的对比)梳理,整合复习。

八、“入地”之探

1.统计呈现(表9)

表9 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地理试题“入地”关键词统计

2.解读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更加深刻。思考这些改造的初衷抑或风险,成为高考关注的新热点。2018年高考的命题视角,从以往“花鸟虫鱼熊”如何被动适应环境,切换到“钻洞入地”对环境的主动改造,考查更加深刻。从试题对“入地”的考查看,有如下特点。

(1)侧重地下之利。从试题看,考查主要集中于为什么入地(入地之因或目的),入地有什么好(入地之优势),哪类(些)企业适合入地等。

(2)关注地下之弊。如地下建厂可能面临的地质风险,地下建种子库可能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地下住宅的空气流通风险等,也是考查关注的重点。

3.备考策略

(1)洞悉主导因素,抓住主因。之所以“钻洞入地”,都有其考虑的主导因素,要么看重地下恒温恒湿的环境,要么看重地下振动小的特点等,故备考中要关注对环境、震动有特殊要求的工厂。另外,凡事有利有弊,对于“钻洞入地”,要建立科学的辩证观。钻洞增加了成本,“入地”需要防护,地下、地上联系产生额外物流费用等,不同区域是否适合“钻洞入地”,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水文特征等进行综合考虑。

(2)从“入地”到“上天”,拓宽视野。从太空(真空、无重力环境)到深海(高压),从两极(低温)到赤道(高温),从沙漠(干燥、太阳能、土地广阔低廉)到盐碱地(避免占用耕地、地价低廉),所有这些特殊区域的特殊区位条件,都需要进行整合积累。

(本文由山东省临沭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陈延松;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刘树材、唐永强;山东省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相炜撰写)

猜你喜欢

文综区位河流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河流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流放自己的河流
高考文综备考策略
高考“文综”备考策略谈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诌议
省质检后文综政治复习指要
当河流遇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