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历史 续写多彩传奇
2019-06-16庞博
文 /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庞博
贵州红色遗址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涉及68个县(市、区),占全省88个行政区划的77%。而今,这些遗址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
贵州,是一片与红色历史紧密相连的土地。从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红七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在贵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涉及贵州68个县。
贵州,是实现伟大转折之地。在这里,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一系列重要会议召开,中国革命重新走上正确道路;强渡乌江、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一场场经典战役,打出了一片红色新天地。
青山藏不住,红绿正芳华。贵州红色遗址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红色遗址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历史,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和重要革命文化遗产,也是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而今,这些遗址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
长征精神永不褪色
贵州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留下了众多重要遗址遗迹,是红色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贵州省共登记革命遗址1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余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100处。
“亲眼目睹红军留给百姓的铜元和字条,真切感受到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军队。”有游客在黎平会议纪念馆留言册上写下感想。
“载着历史信息的革命文物让人穿越历史,使历史文化遗存所蕴藏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得到充分释放。”每当面对参观者,黎平会议会址纪念馆馆长张中俞都会介绍,黎平是红军进入贵州的第一城,黎平的红色文化遗承与侗乡历史文化融为一体。
在黎平县高潮镇的少寨有一座红军桥。1934年,红军路过苗寨少寨时,被八舟河拦住去路。为帮助红军过河,村民拆了自家门板,冒着严寒与红军战士合力架起木桥。“85年间,只要洪水要来,村里就鸣锣把桥板收起,洪水过后又架起,从未间断。”村民吴锡焰说。
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红色历史的见证,每一处革命遗迹都是一座“精神地标”。遵义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猴场会议会址、强渡乌江、娄山关战役、四渡赤水等长征文化旅游精品,20余个红色纪念馆、陈列馆等构建起贵州红色旅游的路线骨架,已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红色文化的保护、研究、展示、宣传和利用等工作全面开展。
红色旅游惠泽百姓
沿着山间的陡峭石梯向上,小尖山半腰,娄山关红军纪念碑如两把利剑直指云霄。李静是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一名讲解员,她说,每当游客爬至小尖山顶,在云雾茫茫中回望关道两侧,削壁千仞,山脉逶迤,都会感叹这场战役胜利的艰辛。
战火早已远去,曾经的天险成为今日的美景。2016年,汇川区启动娄山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形成以“娄山十景”为代表的核心景区,以及娄山关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诗词馆、《娄山关大捷》实景演出等景区配套服务项目。
2018年,娄山关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2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2亿元。2019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亿元,增幅明显。
在贵州,红色旅游不仅是带动传播红色文化的利器,也是推进产业发展、增强脱贫造血功能的良方。
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苟坝村群山环抱,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掩映于绿树红花深处,苟坝会议会址就坐落此间。游客慕名而来,为这派田园风光,更为这里的长征时光。
“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发展乡村旅游富村子。”枫香镇党委书记帅波介绍,该村近年来以苟坝创新区红色文化为依托,打造农旅文综合体示范带,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6478元增加到2018年的17456元,真正是美了村子,鼓了袋子。
枫香镇的发展是贵州守好用好红色旅游资源、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省文旅厅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4523.09万人次,同比增长31.12%;红色旅游收入399.98亿元,同比增长30.25%。
土城群众跳花灯歌颂祖国变化。
人人都是红色文化传播者
娄山关脚下的娄山关红军小学,300多名学生在做手势操,穿上红军服,戴上红领巾,整齐划一的动作很有气势。
“红军小学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承长征精神,孕育红色理想。”校长袁思海说,“‘一颗红星永远向上’是我们的校训,学校从办学理念,到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渗透着‘不怕吃苦、团结协作、勇于战胜困难’的红军精神。”
据悉,该校从二年级开始就开设特色红色课程,用故事、诗歌、音乐的形式传播长征故事、培养小小宣讲员,同时还通过红色运动会、红色文化墙等活动播种红色基因。
在红色的土地上,每个人都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每当夜幕降临,在土城四渡赤水纪念馆前的广场上,民间艺术团体四渡赤水艺术团便义务开展革命歌曲合唱,自编、自导、自演《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等歌曲,至今已义演上千场。
“我们都是老街居民,退休以后组成文艺队,唱歌跳花灯,既自娱自乐,也宣传土城。”队长赵启华骄傲地说,“我们传承的都是自己的地方文化和红色历史。”
如果说得天独厚的资源为土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条件,居民开放、包容的生活场景更是感染了游客。历史底蕴、地方文化、红色基因融在土城人的生活脉络里。
在黎平翘街黎平会议会址旁边,侗乡女子陆婷的绣品店新店开张了。“作为革命老区的一员,作为党员,能在家乡带领年轻人创业,就是一种红军精神的传承。”陆婷是黎平侗族绣娘致富带头人,她的翘街绣品店连接着7个村寨千余绣娘的致富通道。陆婷说,她从小就听着老人们口中的红军故事长大,红军给老百姓送鸡蛋的故事、老百姓和红军架桥的故事、红军帮老百姓打扫屋子的故事……
“我要发扬红军在黎平留下的‘三敢精神’,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带领年轻人和乡亲们一起创业,增收致富。”陆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