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诗意表达”的语文断想
2019-06-15殷郡伟
殷郡伟
谈论语文,尤其是谈论小学语文,我们总会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将目光聚焦到儿童,聚焦到儿童的语文学习,聚焦到儿童的语文学习素养,这是一种习惯性、自然性、敏感性的捕捉。当然,这种“捕捉”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于语文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我们需要这样的一种敏锐,需要这样的一种透视,更需要以儿童的视角介入语文的观察、诠释、创造,因为“观察、诠释、创造”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引领我们更深刻地去发现儿童、帮助儿童、成就儿童。
当然,我们也不妨把这种理解的过程叫作“断想”。但需要澄清的是,“断想”本身是一种表达,是一种更自由、更灵活、更生动的表达,它绝对不是零碎的、琐碎的、没有逻辑的“想”。虽然,这种“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有点随性,但绝对不妨碍我们对于思想的深度追求,绝对不妨碍我们对于儿童的深刻理解,绝对不妨碍我们对于语文的深层把握。我们也期待以这样的一种“断想”方式,打开更多的想象,让我们的想象贴近地面、贴近儿童,让我们的语文更具意蕴,让我们的儿童语文充盈诗意表达,直抵生命诗意。
一、诗意语文的属性:关于文化的自然回归
从内涵与特质的关系而言,诗意,其实就是一种美好愿景的勾勒,直指我们的价值取向。当然,它也是路径,但又不是纯粹的路径,正如语文有其本质的属性——文化。诗意语文就是这个属性特有的符号、特定的表达、特殊的语境。而我们就是要通过“诗意”来实現语文的本质转化,让语文背后所呈现的文化彰显其应有的自然属性、生命属性以及时代属性。所以,我们需要凭借这样的路径,来开发语文更多元、更精彩、更丰富的内涵与意义,彰显其文化视域下的使命担当,并不断地以这样的一种文化自觉来启迪更多的儿童心智,挖掘他们与生俱来的语文灵性、言语灵性和语文生命灵性。当然,这种灵性一定是有特定语境的,这个语境一定是自然而然的,一定是原生态的,一定是能够彰显儿童独特个性的。
所以,我们呼唤语文的回归。语文的回归就是文化的回归,就是自然的回归,归根到底就是儿童的回归,回到儿童的基本认知上、基本行动中、基本情智里。回归不是后退,而是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打开儿童与语文之间的关联,让这样的一种关联在文化形态中,呈现自然的、和谐的、平等的、生动的对话,并借以文化的熏陶与体验,不断地认知世界的丰富与精彩,并以此来滋养生命的诗意。
不言而喻,我们迫切地需要为这样的“回归”寻找载体,为这样的一种“回归”实现寻找更有利的依据。而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平衡点的,诗意语文则更深刻地把人文性寓于工具性之中,并让工具性在语用中不断地呈现和彰显其独特的人文性。这是一种基于学科性质的全新理解,更是一种基于“回归”本身的实践探索,但实践本身应该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基于理解的实践即是一种观照。所以,这样一种“回归”说到底就是一场关于文化的自觉行动,一场基于文化观照的儿童语文实践行动。再回到儿童立场,我们让这样的一种观照在无形中又赋予了更多的浪漫色彩,而浪漫的本质属性就是诗意的、自然的。于是,诗意与浪漫在无形中成为了特殊语境中的语文隐喻,但归根到底,这种隐喻就是儿童对于自然与文化的阐释与想象。
二、诗意表达的意蕴:一种艺术性的情境
发现
何为诗意表达?第一,“诗意”强调了“表达”本身应该是“艺术”的,“表达”应该是符合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的,“表达”应该能够充分描述儿童对于某种自我想象的诠释,包括他们自我感受的真实体验。当然,这种“艺术”在表达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去修饰”。“去修饰”又不代表“不修饰”,而是强调修饰本身的“自然性”,正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一种修饰应该是一种毫不掩饰的自然流露,它是有情感立场的,是基于认识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基于儿童的语言发展自然而然的表达流露,当然这样的一种表达一定有其鲜明的个性,它能够客观地呈现儿童世界的色彩。儿童世界的色彩又意味着表达本身是儿童化的,充满了儿童感性认知的丰富多彩,充满了儿童幻想的天马行空。当然,它又是现实的,它应该有儿童自我认知的批判,有儿童直抒胸臆的倾诉。归根到底,这样的一种表达一定是儿童的,一定是“言必有我”的,一定是不带有成人世界的主观偏见与臆想的。因为,这样一种“真实”给予表达本身一种美感、一种意境,这种美感与意境构成了表达情境的诗意。
第二,诗意表达还应该是一种出乎意料的发现。经验告诉我们,有时那些突如其来的灵感是很难以语言的形式呈现的。当我们在捕捉时,或许就在那一刹那的光景中,诗意就消失了,表达就失味了。但,它又绝对不妨碍诗意的存在,以及表达本身的意义。当然,这也说明诗意表达是没有刻意性的,它没办法通过“刻意练习”来达成一种表达的自在,更不会让表达因此而陷入晦涩难解的境地。反而,它应该是平实的、平易的,毕竟“大道至简”“大巧若拙”,言语的表达亦是如此,它应该是一种心迹的宣照,更是打开儿童语言多元智能最直接的方式。
第三, 诗意表达更是一种融洽的氛围营造。这种表达在言语之间其实就是“造境”的过程,儿童有意无意地从潜意识中浮现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触,包括对于文本的真实理解,对于事件的客观评判。这种理解与评判中有儿童自己的规则,有他们自己对待世界、周遭环境、身边人群的观察与认识、理解与感知、倾慕与疏远、判断与屏蔽。他们会随着自己的喜好而不断渐入一种表达的欲望,但这种欲望一定是单纯的,或者说是直接的。目的性的直白浅显让欲望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言语指向。所以,它又是没有防线的,打破层层的语言意识壁垒,自然而然转化为一种自由言说、自在表达的情境,让对话者、倾听者、互动者之间不自觉地进入一种纯粹的世界,这个世界因为没有防线而诗意,因为没有冲突而自然,因为只有儿童而亲切、适切。
三、儿童诗意表达的寓意:纯粹的儿童言语创造
美国作家甘第尼、福尔曼、爱德华兹在《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指出:“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
显而易见,这里面的“一百”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是象征着“无穷多”的表达方式。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一个自己的独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天都发生着无数与学习、探索、表达相关联的故事,而我们需要给予这样的一个世界以最虔诚的尊重,尊重每一个独特而唯一的精彩,最大程度地基于这个世界给予儿童独立的思维、行动与创造。相信無限渴望与需求背后所隐秘的生命潜质,相信无穷奇思与妙想之间的创造迭代。
当然,它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儿童的“语言”是无限的、无穷的、不可估量的,而遗憾的是,现实中的儿童只有一种“语言”——与成人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正如马拉古兹在诗歌中所描述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还多了一百种的百倍再百倍),但是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学校和文化,把脑袋与身体分开……”是的,更多的“善意干预”,让儿童的“语言”慢慢枯竭,儿童的双手被禁锢,儿童的想法被约束,儿童的思考被占据,儿童的游戏被终止……最终,儿童只是一个年龄称谓,他并没有获取这个年龄所应有的真实。所以,儿童不再“儿童”,儿童丧失了他们应有的天赋与权柄,在漫长地等待着逐渐成为这个世界所期待的模样,而他们也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所有的“语言”都成为了一种程序,在输入与输出之间已经完全格式化。
所以,诗意的表达就是尝试着用儿童自己的语言来还原他们的“无限可能”,解锢他们本自具足的言语智能,鼓励他们通过各种可表达的、可交流的和可认知的“语言”,探索周围的环境并表达自我。在表达中不断创造惊奇,不断发现美好,不断感知爱意,不断收获喜悦。逐渐地,让所有的表达成为一种纯粹的释放,在释放中,不断地生成诗意的栖居,不断地反哺生命的诗意。
四、语文的使命:带着儿童找到“诗意的栖居”的家
语文教育是新母语的教育,是文化归属与民族认同的教育,从语文的田野里生长起来的精神皈依和灿烂格局滋养、润泽着每一个生命的澎湃与希冀。当然,语文教育是需要媒介的,语言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媒介,而这一个重要媒介的指向是言说、立意是言说、内涵是言说、价值实现仍就是言说。那么,究竟言说什么?又能够言说什么?在追问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哲学原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样的循环思辨是有它独特价值的,因为只有清晰地认识原点,才能够更好地出发,才能够更快地抵达终点。当然,终点本身就是原点的引申,或者说是继原点之后的再出发。那语文的原点在哪里?我想语文的原点应该是语言。正如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试想:我们不就是在寻找那方精神世界的家吗?我们不就是在寻觅那个意义价值存在的家吗?而他又说:“语言在生存论以及存在论上的根基是言说……言说表出的方式就是语言……言说是生存论上讲的语言。”所以,这个“家”是通过言说来实现它的立意的,并从言说中深层定义语言的精髓。这种精髓中又包含着责任感与使命感,它需要担负起整个“家”的支撑,整个精神世界的存在。当然,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就是让这个“家”成为一个诗意的栖居,并融入更多的美好让这份诗意幻化成真实的期许。
五、让儿童的诗意表达在语文课堂中尽情绽放
课堂是故事的原发地,引导儿童说好故事毋庸置疑首先应该把儿童置身于这个故事的原发地。而这个原发地因为其独特的学科属性而变得那么不可思议——它可大可小,它能生会长,它会哭会笑……它不再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个能够“释放天性”的地方,不断地形成多元的语言文化;它是一个静待“人的苏醒”的地方,不断地创造生命的可能;它是一个容纳“自由生长”的地方,不断地走向真实的“自己”;它是一个打开奇思妙想的地方,不断地定义幸福的“元素”;它还是一个承载“所有年龄”的地方,不断地打破关系的“壁垒”……
在这个地方,每一次语言互动都是一场试错,一种碰撞,一次共鸣;每一次言语对话拥有智慧的挑战;语言的学习在体验中唤醒天赋,在生活中找到价值的支撑,在过程中找到合作的理由;儿童不断地提出问题而不是获取答案,不断地找到方法而不是记住知识,不断地建立信心而不是胜过他人……在这里,他们对于世界的好奇、对于生命的好奇、对于未来的好奇,总有出乎意料的方式在表达着他们的想法。他们总是以问题与世界对话。在问题中,尤其是在一连串的追问中,以一种辩证的、批判的方式进行“狡辩”,但这种“狡辩”又实属可爱,看似幼稚的背后却是一种思想的解放。思维模式的解放。他们带着好奇自由地表达,也让表达成为了最真实的价值诠释。这份真实是毫无功利的,是奇思妙想的,是充满哲学意蕴的,是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的。
这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试练场,而是一种语文的生存状态。一切的语言在言语中升华,一切的言语在语言中提粹,充满了无限的想象,赋予了无限的期待,拥有了无限的情智,让每一个儿童在言说中站立起来,让每一种自信在表达中绽放精彩。这里是儿童诗意栖居的息壤。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