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作品中“儿童诗意表达”的教学策略
2019-06-15黄亚芬
黄亚芬
童话是一种深受儿童喜爱的文学体裁,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语文的重要材料。在阅读童话作品过程中,人们更加关注童话文本的幻想特征。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其实,对童话的解读,更重要的是“丰富的想象”之外的特点,比如童话作品的诗意特征。所以,在童话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之外,还可以从童话文本的诗意特征入手,带领学生走进童话的世界。
一、意象存在:基于儿童诗意“表现”的童话捕捉
就童话的本质特征而言,它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同时是“诗”的艺术。童话的诗意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是读者发自内心的感动。
1.迷人的意境描写。意境是思想、感情和形象的组合,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优秀的童话作品无一例外都塑造了新奇而美好的意象,进而创造了属于作者,也属于孩子的意境世界。
2.如诗的言语氛围。童话的语言特色,既体现在童话故事的情绪节奏里,也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细节里。简单朴素的语言里,有情感在流动,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如诗的言语氛围,这也是童话能够俘获儿童心灵的重要原因。
3.丰富的情感体验。感情是诗意的载体,或者说是诗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诗意必定来自于情感,也表现为情感。一篇好的童话,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形形色色的人物、情节中,读者在接受的过程中,与之产生情感交流。
二、想象启示:基于现实教学的儿童诗意表达界定
童话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不以童话的逻辑教童话的教学现象。
1.是审美而不应是教化。教学中,教师常常把童话作为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语言教育的工具,忽视了童话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性,人为放大了童话的教养功能,把童话的诗意审美教育异化为道德教育,淹没了童话本身的美感。
2.是意境而不应是直白。教师有时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不信任,对教学对话的理解不够深刻,往往通过分析把童话变成了支离破碎、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破坏了童话美好的意境。
3.是感知而不应是认知。诗意审美的方式主要通过感知、情感等进行。童话文本中有一些科普类童话,老师们往往关注科普知识的传授,把童话教学中诗意的审美感知完全挤压到了角落中。
三、策略把握:基于“表达”艺术的儿童诗意厘定
(一)由外向内,品读诗意语言
童话作品的诗意很多时候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些语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自己当成童话中的人物,走进故事情节、童话世界,与童话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1.品词观图,产生内心的共鸣。童话是一种“诗”的艺术。这种诗的美感通过语言的诗味体现出来,通过童话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深入品读,由一词一句的理解带动整段的阅读。以《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为例。
(1)找到关键词“品”出来。如文中“蹦、爬、喊、跳、蹭”等动词,生动刻画出了青头的动作和神态,写出了青头急朋友所急,遇到危险时的沉着冷静。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带着学生通过这些动词,品读出青头的人物形象。
(2)扣住关键词“读”出来。故事情节随着红头和青头的对话推进。文中的对话大多单独成段,有丰富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形象地描绘了红头的心情变化,使得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们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关注句中的标点符号,练习朗读,通过朗读与文中角色产生共鸣。
(3)抓住关键词“讲”出来。红头的旅行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把这么有意思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在练习讲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红头和青头动作的词语以及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对话来讲好这个故事。
2.看情境图,产生情感的共振。在我们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篇童话故事都配有精美的插图, 以渲染童话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插图所营造的童话意境,激发儿童的诗意想象,从而促进儿童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以《小公鸡和小鸭子》为例,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的两幅插图,从故事情节着手,使故事的趣味性、整体性更强,学生的表述更加真实,更加有条理。
(1)就“图”议“事”。教学伊始,可以先出示文本中的第一幅图,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画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能抓住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小公鸡和小鸭子。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其他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说出故事的起因。
(2)连“图”传“意”。明确两幅图的内容、情节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两幅图中的情节同时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情节的异同。学生发现第一幅图中小鸡捉虫子给小鸭子吃,第二幅图中小鸭驮着小鸡过河。学生发现了图画中“友好”“互助”的关键信息。
(3)借“图”说“情”。教学尾声部分,还可以借助第二幅插图让学生代表小公鸡说出对小鸭子的感激之情。在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的主旨也就水到渠成地体会出来了。
(二)由说到演,感受诗意情节
童话故事的情节一般不是特别复杂,便于学生走进故事情节中,与童话人物一起经历奇妙的旅程。教学中,老师们都会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扮演故事角色,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体会童话的情节之美。
1.故事互说,体验共享。心理学表明,人们在听取连续性话语时,始终处于分析和合成这样一个主动的心理状态。故事是童话的主线,因此,在童话教学中通过故事互说,能让儿童在听的过程中不断把他人的思想和自己的认知进行“分析”与“合成”,达成体验共享。
(1)交互式“说”。在教学《小猴子下山》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讲故事:同桌两人合作读,你读一段我读一段,努力做到三个“会”:会表扬、会帮助、会道谢。在同伴互说、互帮、互点赞的过程中,极大地调动起學生学习的积极性。个体之间不同的审美感受也在不断分享中相互交融。
(2)体验式“说”。《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因情节有相似之处、语言反复而易于讲述。教学时,教师要利用图画、头饰等,营造情境,聚焦小猴的表情、心理和动作, 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转换角色,设身处地走进人物内心,把故事讲生动。
(3)情境式“说”。我们可以运用“童话趣配音”的形式,只放故事的相关画面,让学生给故事配音。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将文中难读的长句的朗读指导巧妙地融入配音的过程中。
2.角色扮演,参与共融。社会心理学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学习发展的影响最为有力。因此,童话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中,能让他们在合作表演过程中,把自己置身于文本场景之中,间接同化同伴扮演的不同角色的丰富情感,在一次次参与共融过程中,解码童话作品的诗意表达。
(1)文本角色,从直观中融入。童话中的每个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都有着一定的隐喻。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都会从文本角色入手,通过文本人物所处的境遇,直观地进入故事所传达的情境中,慢慢引导学生透过童话悟出道理。
(2)情境角色,从体验中融入。童话中的人物一般都是儿童在生活中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角色。所以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强的代入感。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情境式的体验感悟人物的喜怒哀乐。
(3)心理角色,从共情中融入。儿童以玩的心态走进童话作品,由游戏走向文本,在心理角色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某种启发。他们对角色的心理把握会比成人更加多元丰富,很容易跟角色产生共鸣。
(三)由“我”到“他”,延展诗意内涵
童话的诗意内涵需要通过学生之间不断分享和相互勾连,才会形成共鸣的状态。这种诗意共鸣是可以逾越各种界限,相互开放彼此共融的。通过共鸣,童话的诗意内涵才会得以深化,才会被学生感受、感悟到。
1.从个体到整体,关注多维感受。童话的语言特色,既体现在童话故事的情绪节奏里,也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细节里。在简单朴素的语言里,有情感在流动。因此,在童话教学过程中,可用整体思维、分享思维引导学生感受如诗的言语氛围,感受童话的诗意内涵。
(1)共享:由“独白”到“共话”。在《坐井观天》的结尾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分小组交流,续编故事。如果有一天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分享活动,把学生个体对故事的感悟传递给他人,促进大家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
(2)共情:由“独奏”到“交响”。如《狐狸分奶酪》, 这个童话故事中塑造了熊兄弟与狐狸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这个童话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童话文本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生活中有没有为了喜欢的零食而与别人争吵过?”学生通过分享自身的案例,将三个童话人物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加深学生对人物行为、做法的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共读:由“一篇”到“多篇”。统编本教材倡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虽然统编本教材比原来的苏教版教材选用的童话文本的数量多了许多,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从阅读心理角度而言,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尤其喜欢读童话。教师在完成一篇童话的教学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同一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者其他作家的同一类作品来阅读,在班级召开读书会,不断推动学生对于童话作品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2.从单一到综合,关注多维发展。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在童话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画、编、演的过程,激发深度学习,让学生对故事倾注自身的情感,而情感是诗意的载体,或者说是诗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1)画笔中流淌情意。绘画是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之一。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画笔,把自己想象中的童话人物画出来,用一人连环画或多人连环画的形式把故事情节画出来。在班中进行展示,一定会激发儿童内心对于童话的美好想象与诗意憧憬。
(2)编写中表达情感。诗意来自于情感,也表现为情感。一篇好的童话,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形形色色的人物、情节中,读者在接受的过程中,与之产生情感交流。一篇童話故事往往蕴含了作者自我实现的内在心理的创作和丰富的情感。通过编写童话,鼓励学生创作,在故事中表情达意。
(3)表演中创生情智。童话的音乐舞台剧融合了音乐、舞蹈、童话等多种元素,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被积极调动。他们通过眼睛看、耳朵听、肢体动,无论是表演者、伴奏者还是观赏者,整个身心都投入到
了童话剧中,其审美力、创造力等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
发挥。
童话用自己多姿多彩的美学形态和诗意特征,为儿童建造起了一幢美学大厦。我们把儿童领到这座大厦中,带领他们阅读童话,感受童话作品的诗意语言、诗意情节、诗意内涵,享受着文学带来的乐趣,同时悄无声息地发展着儿童的知、情、意、行,培养着他们最初的鉴赏力和审美力。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