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门”之诚

2019-06-15匡济

幸福家庭 2019年6期
关键词:程氏程颢程颐

匡济

“程门立雪”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与当时的一个学者程颐有关。

程颐出身官宦世家,祖辈多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且为官清廉,素有好评,家风颇正。而从北宋王朝选拔人才以科举为主来看,程家的家学也不会差,所以也可以说程颐来自书香门第。

在如此純良的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程颐,对仕途倒没有太大兴趣,与其兄程颢一样,他的兴趣在于做学问。为了培养他们兄弟,程家特意请来当时的著名学者周敦颐进行教导。写有千古名篇《爱莲说》的周敦颐,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贡献。在他的学术思想中,“诚”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主张人只有克服品性上的种种缺陷,达到“至诚”的境界,才能实现修养上的至高至善,成为“至圣人”。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程氏兄弟。

程颐20岁出头时,就以一篇文章受到了朝廷高官的赏识,随后他大胆向皇帝上书,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皇帝则不予理会,但程颐由此在北宋时期的学术界声名鹊起。不久之后,年纪轻轻的他,就在京城开始收徒讲学,已有了几分大师风范。

与当过几天官的兄长程颢不同,程颐大半的人生都是在讲学之中度过。受恩师的教导启发,在他的学术思想中,“诚”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当年让他受到朝廷高官赏识的那篇文章中,他就谈到了“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大意是要通过学习成为君子,就必须有真诚的态度,一个内心真诚、公正的人,也就离圣人的境界不远了。

按照北宋的制度,程颐属于官宦子弟,享有优先做官的特权,但他却将此机会让给了其他族人,自己则甘于清苦,长期在民间授徒讲学,数十年如一日。这种对待学问的真诚,让他成为天下学子心目中的贤师,俊杰才子纷纷从四方慕名来投。

其中便有“程门立雪”中的杨时与游酢。

杨时自幼便有神童之名,八岁便能作诗。但他从无骄傲得意之气,在学问上一直精益求精。他曾在程颐兄长程颢门下学习,后来到多地为官。为了精进学问,又毅然在40余岁时放弃高官厚禄,投到程颐门下继续深造。

游酢也是一位少年神童,也曾在程颢门下学习,也是为了精进学问,与杨时一同投到程颐门下继续深造,二者的主要差别只在于游酢稍微年轻几岁而已。

这二人去拜师那天,恰好是大雪纷飞的时节,到了程颐讲学的学馆,发现老师正在静坐休息。出于对学问的虔诚、对师长的恭敬,这两位大龄学生,曾经的朝廷官员,没有叫醒老师,而是静立在老师面前,任大雪在他们身上堆积,等待老师醒来。

待到程颐睁开双眼时,发现面前两人一身积雪,神情之中却丝毫没有不耐烦或者倦怠之色。

由于他们的“至诚”精神。程颐大为感动,将二人收入门下,倾力教导,并最终使其成为门下高徒。

师风即家风,得到程氏兄弟教导的杨时与游酢二人,不只是在学问上有“至诚”精神,在他们为官之时,更是如此。

如杨时,从程颐门下出师之后,他曾到浙江为官,遇上奸臣蔡京的爪牙在当地胡作非为。他没有学其他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自欺欺人,而是根据真实情况,向朝廷奏报。对于蔡京等人搞出来的“花石纲”,他更是深恶痛绝,直言这是朝廷的“恶政”。在调入中央之后,他又根据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连连上书,要求减轻百姓负担,打击贪官污吏。在金国大举入侵之时,他又是坚定的抗战派。

杨时做官,无愧于程氏兄弟的教导,更无愧于“至诚”二字。

晚年时的程颐得到司马光等人推荐,去给皇帝当老师。当时的皇帝是宋哲宗,才10岁出头。程颐这一次欣然同意,收了一个级别最高的学生。但人在朝中是非多,没过多久,便有人认为程颐表面上是在讲学,实际上是另有所图。加上当时因为对王安石变法的争论,朝廷官员互相攻击,程颐也被卷了进去,只能被迫离职。

之后,程颐便不再步入朝堂,专心讲学。但依然风波不断,他甚至被打成“奸党”,以罪臣身份死去,悲凉收场。程颐死后,皇帝还下令,焚毁其所有著作。

但程颐的学术思想并未就此断绝,如他的师风、家风一样。他那些有“至诚”精神的门人子弟在继续传承,后来发展成对中华历史影响巨大的理学,其中代表人物之一,就是鼎鼎大名的朱熹。

(摘自《嘉定报》2017年6月20日)

猜你喜欢

程氏程颢程颐
程门立雪
THE NUCLEAR OPTION
程颢辨诈
清代潜山井股程氏家族史构建研究*
论程颢对王安石变法的立场
【程门立雪】
《程氏墨苑》中广告宣传的举措及效应研究
程颢一字断案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