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好才能“都挺好”
2019-06-15郝思斯
郝思斯
前不久,反映现代家庭生活的电视连续剧《都挺好》引发全民追剧热潮,其剧情如万花筒般折射的家庭关系百态、家庭成员矛盾在舆论场激起无数涟漪。剧中的苏家一家人,直至“大结局”之前,让许多观众感觉“都挺不好”。因为这家人的日常画风实在让人看得糟心:父母重男轻女的观念、做派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大儿子自大、爱面子,又缺少担当,二儿子仿佛始终没有“断奶”,总是想尽办法“啃老”,小女儿因从小被轻忽心中伤口难以愈合,自立后决心与原生家庭决裂……
苏家每个子女在为人处世上都或多或少呈现出某种“病态”,而这些“病”的形成,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问题——有什么样的家教家风,就孕育什么样的子女。在剧中,苏母偏心眼又强势霸道不讲理,苏父太懦弱又心理失衡不作为,两人对儿子们太溺爱、对女儿又太冷漠。为人父母者,这样“言传身教”,当然培育不出健康的家风,自然也不可能带来家人的和睦、家的温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对家教家风极其重视,诸如“养不教,父之过”“爱子,教之以義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等古语典故,强调的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与不易。《说文解字》中,“教”字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字解释为“养子使作善也”,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好的家教,能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也就是个人的“身修”;能教导家庭成员和睦相处、齐心协力,也就是家庭的“家齐”;进而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格局、大境界。因此,古代不仅涌现出如“孟母三迁”“曾子杀猪”“岳母刺字”等妇孺皆知的众多家教故事,而且流传下《孔子家语》《曾子家训》《颜氏家训》等大量家书、家训。在口口相传里,在白纸黑字中,先人与后代“对话”,谆谆教诲“齐家”的经验智慧,呕心沥血叮嘱子孙传承好家风。正是在这代代相传的耳提面命、耳濡目染中,孕育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家国文化和家国情怀。
父母相亲相爱,对子女一视同仁;兄弟姐妹之间互爱互敬、有情有义;立德树人,长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好的家教家风,是积极向上的、充满爱意的、温暖智慧的,而不是貌合神离的、分崩离析的、彼此敌对的,甚至让家庭成员带着永久的伤痕烙印。好的家文化,能给奋斗的家人以力量,能给漂泊的游子以温暖,而不会像《都挺好》里所展示的“两种极端”——因重男轻女,逼得女儿离家出走,漂泊十余年也不愿回家;因过于溺爱,让深陷“温室”的儿子们经不起风吹雨打。一个家庭的家风,对内影响着个人的品格,对外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风气,必体现于每一个家庭之教、家教之风、家风之修中。千千万万家庭的家风,支撑的是民风社风国风。从这个角度来看,《都挺好》中的家庭关系及其背后的家教家风,也可以成为千万家、全社会的一面镜子。
家和万事兴,千家万户真的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