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地区出土辽代蹀躞带考

2019-06-15赵晓峰李永洁

关键词:辽代分期分类

赵晓峰 李永洁

摘 要:自20世纪中叶以后,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对唐、辽蹀躞带做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和研究,成果颇丰,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本文运用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大量考古材料,经过系统分析和比较,对其做了分类与分期。内蒙古地区出土的蹀躞带,从形态上可分为三类:双带扣双铊尾带、双带扣单铊尾带及单带扣单铊尾带。又依照蹀躞带的不同特点分为三期进行探讨,并对辽蹀躞带形成的诸文化因素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辽代;蹀躞带;分类;分期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4-0004-05

蹀躞是指腰带上垂下来的带子,古代游牧民族常用这种带子把物品系在腰带之上,蹀躞是游牧生态的物化反映。自北齐以降,蹀躞对中国的带饰形成和舆服制度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蹀躞是胡服的特征之一:“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带,胡服也……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①蹀躞主要由带扣、带箍、带鞓、带銙、铊尾、下垂小带等构成。带扣多为金属制成,有金、银、铜、铁等不同材质。带鞓多为皮革所制,兼及少量丝麻等材料,也有用金属材料作鞓的,但此类蹀躞带主要用于丧葬,属冥器范畴。有些带銙下端开一个横直的长方或椭圆形的穿孔,这些穿孔称“古眼”,此类带銙不但具有装饰作用,亦具有实际用途。②最早的实物资料为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若干云墓、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姬威墓出土的蹀躞带。

蹀躞带为北方游牧民族最早使用,约自魏晋时传入中原,隋、唐时期形成定制,为官服专用。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至唐代制定“大带制度”,以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区别官品等级。一品、二品官佩带刀子和玉石,文武三品官佩玉带,四品、五品官佩金带,六品、七品官佩银带。当时的玉带大多是双鞓、双扣、双铊尾的。通常,革鞓上面套有锦缎带套,带銙即玉带板缀在带套上。带銙的数量多少取决于官员的级别地位。③

辽代蹀躞带,辽墓中多有发现,研究也颇为深入,较为重要的论述有李逸友的《辽代带饰考实—从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的腰带谈起》,该文主要利用考古学的方法,探讨了辽代腰带的形制,认为辽代腰带是否加垂蹀躞是北、南面官员舆服制度的具体体现,即可分为有蹀躞的契丹服腰带和无蹀躞的汉服腰带。④孙机《近年内蒙古出土的突厥与突厥式金银器》一文,则分析了辽代蹀躞带上金、银带銙的文化因素,通过比较,认为辽代蹀躞带上金、银带銙存在明显的突厥文化因素。⑤另外,冯恩学在《蹀躞带:契丹文化中的突厥因素》中,也对辽代蹀躞带所蕴含的诸文化因素做了分析研究,认为辽代蹀躞带的带銙形制皆可从突厥文化找到关联,而其上錾刻、装饰的花纹图案,则属于契丹文化范畴。

内蒙古东部是契丹建立辽国的肇兴之地,辽五京有其二,还分布有大量的州城及投下城,蹀躞带在契丹贵族墓葬时有发现,因此也是出土辽代蹀躞带最为集中的地区。本文拟通过内蒙古出土的辽代蹀躞带,特别是对近年来发掘出土和采集征集的蹀躞带新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并对辽代蹀躞带在分期、形制、工艺和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内蒙古地区出土辽代蹀躞带

(一)玉銙蹀躞带,耶律羽之墓出土

该墓位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庙苏木,据出土墓志可知,墓葬为辽太宗会同四年(公元941年),属早期辽墓。蹀躞带仅存2块带銙,带銙白玉质,呈半圆形,素面,下方有长方形“古眼”,带鞓应为皮革制成,已残朽无存(见图1)。⑥该蹀躞带应为辽代早期蹀躞带的标准类型。

(二)鎏金铜牡丹纹銙革鞓蹀躞带

鎏金铜牡丹纹銙革鞓蹀躞带,内蒙古赤峰市出土,后由文博单位征集。带长60厘米,宽3.5厘米;带扣长7厘米,宽3.8厘米;大包长13.6厘米,宽11.3厘米;小包长12.1厘米,宽8.2厘米,重492克。长带和系垂的小带为皮质,带扣、带銙等带具和带饰为铜鎏金。10个方形带銙,垂系10条小带,其中两条小带上各缀一件皮质荷包,5个桃形带銙上均有带孔。带扣、带饰正面鎏金,錾刻牡丹花纹。带上佩有龙柄铁质短刀,银刀鞘,刀柄包银上刻鱼鳞纹,柄首及与刀连接处鎏金。刀长48.9厘米,宽3厘米;刃长36.7厘米,宽2.2厘米(见图2)。⑦该蹀躞带与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蹀躞带形制较为一致,应属辽代中期出产。

(三)辽陈国公主墓玉銙丝鞓蹀躞带

辽陈国公主墓玉銙丝鞓蹀躞带,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该墓位于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据出土墓志可知,墓葬时间为辽圣宗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属中期辽墓。蹀躞带通长156厘米。一组60件,带具有镶玉鎏金铜带扣1件,铜带箍12件,方形玉带銙11件,圭形玉尾1件,桃形玉带饰18件,圭形玉带饰8件,鎏金小铜带扣4件,鎏金倒懸葫芦形铜带饰2件,桥型铜卡1件,镂空束腰形鎏金铜扣饰1件(见图3)。⑧该蹀躞带为辽代中期蹀躞带的标准类型。

(四)辽陈国公主墓银、铜銙银鞓蹀躞带

辽陈国公主墓银、铜銙银鞓蹀躞带,陈国公主墓出土。通长137.5厘米。带鞓用薄银片制作,带具则分件打制或模铸,用铆钉铆于带上,银鞓带前端铆有椭圆形银带扣,次为银带箍,中部钉有三件圆泡形银带銙,下垂3条长短不齐的银质小带。靠近带箍的第1条小带分为上下两段(见图4)。⑨此类金属为鞓的蹀躞带不属实用器,而具有明显的冥器特征,是专门为随葬服务的。

(五)辽代陈国公主墓金銙银鞓蹀躞带

辽代陈国公主墓金銙银鞓蹀躞带,陈国公主墓出土。通长156厘米。带鞓和系垂的小带用银薄片制成,银带鞓的前端铆有1件金带扣,套金带箍1件,中部钉11件方形兽面纹金带銙,后部钉5件桃形有孔金带銙,带末端钉1件圭形金尾。11件方形带銙上均有“古眼”,各系垂1条小带,各条小带上钉有金带饰,并套有1件小金带箍。有2条小带上各系1件錾花银囊,内侧相邻的2条小带下端则垂挂1件倒置葫芦形兽面纹金带饰(见图5)。⑩

猜你喜欢

辽代分期分类
分类算一算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骨病活动型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分期及临床意义
84例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