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败1945—1952:国人所忽视的一段日本史
——读《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

2019-06-15目田菌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9年12期
关键词:战败天皇战争

文|目田菌

近代史上,中国人对于自己国家失败的记忆可谓刻骨铭心。自1840年以来,中国就不断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压迫,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入侵,而在此期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乃至辛亥革命——所有改革和革命都以明显或不明显的失败告终。战争的失败带来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甚至战争的胜利也没有让中国获得应有的权益——一战后,巴黎和会罔顾中国的声音,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移交给日本,激起了全国的抗议。直到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失败的挫败感才慢慢扫除。而到朝鲜战争时,世界惊异于中国能和美国打成平手,当时举国上下都很振奋,一扫之前长期失败的阴影。

以上事件是近代史的历史事实,这种“失败—受压—抗争—崛起”的历史叙事模式在历史课本和日常生活中被反复提及,我们已经很熟悉。

与之相对的,我们的邻国日本,自维新之后,一直保持着“胜利”。甲午战争、吞并朝鲜、日俄战争、一战、入侵中国东北、侵华战争的前期,都保持着节节凯歌的态势。它是19至20世纪唯一跻身列强的亚洲国家,曾被喻为东亚希望、“亚洲之光”。随后,日本太平洋战争失利,在中国遭到了军民的全面抵抗,最终主要城市大部分被空袭摧毁,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的袭击,战争以惨败收尾。

但战败之后,日本社会是怎样的情况?在这段时间,我们自己的事务更加繁杂——内战、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然后是曲折的发展历史。基于此,我们似乎甚少关注周边情况。对于日本,我们好像有这种印象——战败之后,百废待兴,朝鲜战争时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经济腾飞,成为发达国家。但这种理解浮于表面,乃至我们完全不能理解:同样身为战败国,为何德国能够反思战争带来的恶果,而日本迟迟不愿对他们发动战争以及战争中的暴行进行反思和道歉。

这里面其实涉及日本是怎样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战败的。1945—1952年,美国的占领,对日本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书写和历史理解中,这一段其实是缺失的。

美国历史教授约翰·道尔的《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以下简称《拥抱战败》)一书,用详尽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战败后的日本的社会状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日本战败后社会、文化、政治的精彩角度,读之酣畅淋漓。他试图“从内部”传达一些对于日本战败经验的认识,不仅仅是借助于聚焦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更有赖于关注这一进程中最难以捉摸的现象——对“民众意识”的描述。即他希望通过还原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生活画像来描绘一个场景:在一个毁灭的世界里重新开始,到底意味着什么。

战后日本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重新塑造,都植根于战后6年的变革期。而作为中国人,最关心的莫过于——为什么日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战争责任。这个问题约翰·道尔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答。简而言之,了解这段战败后被占领的历史,对深入了解当代日本的政治构架、文化以及日本人的心态意识,乃至了解现在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有很大作用。

整本书内容详实,600多页,从日本战败反应、人民生活、左翼运动、GHQ(驻日盟军总司令部)推动美式民主化、东京审判,对日本社会的各方面以及社会情绪进行深入剖析。“拥抱”是整本书的核心,逐步明晰:日本的社会政治形态、战争记忆是被美国塑造的。日本或主动或被动地拥抱着美国的占领。为了维护在日本的统治,避免混乱局面,美国相信了日本政府官员的宣传,保留天皇作为最高统治者,并庇护战犯,为他们间接统治;在麦克阿瑟的理想主义和对日本的不屑下,日本开始了保留天皇的民主制改革,由24个驻日盟军官员在1周内制定完成《日本国宪法》,最终成就了财阀和官僚控制下的天皇民主制;美国有意强化对日战争中美国的作用,使得日本民众对于美国产生十足敬畏,但相对忽视日本在其他国家犯下暴行的思维。

《拥抱战败》一书的开篇场景极具戏剧化,从1945年8月15日,静冈县乡村的农民聆听天皇的“玉音放送”开始。天皇第一次对他的臣民公开讲话,用语典雅至极,这是日本的战争投降宣言,但天皇的发言只字不提投降,只是“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耐其难耐,忍其难忍,以为万世开太平之基”,仿佛放弃战争是为了守护世界和平。文化粗浅的人甚至听不懂天皇要表达的意思,只有靠来躲避空袭的东京知识分子为他们解读——日本战败了。裕仁天皇尽力去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把耻辱的战败宣言,变为对日本战争行为和个人道义的再次肯定,并且将天皇个人塑造成无奈的受害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完成得很好。

聆听到裕仁投降宣言的人,混杂着耻辱、愤怒、悲伤、战争结束的幸福感、幻灭等,全社会进入一种战后的“虚脱状态”。因为自1930年起,日本的所有国民都被教导是为了最崇高的理想而进行圣战,自己的民族是优越的大和民族,是东亚的领导者,如今理想破灭,国家被占领。但是这种虚脱有一种解放感,很多日本民众早已厌恶战时的军国主义紧张宣传,很多人欢迎盟军士兵,把他们视为“解放军”。他们真心相信这是和平、民主的开端,也是因为他们相信“自由民主”将引领他们走向如美国似的强大富有。于是在国家推进民主的过程中,包括新宪法起草征求民意、对战犯名单的揭露等,他们都表现出感人的热情。

但整个社会的文化其实充斥着战败的文化,关键词是“性”“颓废”“粕取文化”“逃避现实的理想主义”,抓住时代本质的是坂口安吾的《堕落论》,他宣布:“自战败以来,这个国家的面貌就是纯粹单一的堕落。”而在此之中,孕育着真实、真正的人性的回归。黑市交易频繁,政府主动组织慰安,来迎合美军士兵。当时孩子们的主要游戏就是:模仿黑市交易,模仿美军和妓女,模仿左翼示威活动。

而关于战争反思的思潮变动,日本的暴行记忆,在战争结束初期被广泛披露,引起了社会的很大震动,尤其当马尼拉大屠杀、南京大屠杀被媒体揭露时,一位母亲致函报社:“如此残暴的士兵就算是我的儿子,我也不可能让他回家,就地射杀就是了。”但这些反思的思潮刚刚萌芽,就被美军遏制共产党的政策压下,大量相关的文艺创作都被美军查禁,信息被美军封锁,美军担心对战败的公开描述和反思会恶化美国和日本的关系,让日本出于愧疚等心情而流向中国。而且日本民众的反思混杂着受害者的情绪、失去亲人的痛苦、生活的艰辛,这些混乱的反思意识不到几年就成了社会非主流声音。

诸如此类种种精彩而又详细的论述,在书中比比皆是,几千字的文章难以概括本书的详实案例和精彩叙述。历史随风,内里往往隐藏着大量的细节,了解近代历史的脉络,对于我们理解其他国家,乃至理解自己,都有很深的借鉴意义。想了解日本之所以成为如今之日本,想了解美日关系、日本民众的思潮走向,想从中理解如今中日关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话,本书不可不读。

猜你喜欢

战败天皇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屈原之死
他们的战争
战后“满洲”日本女作家的返迁体验文学
天皇版“渔夫”
战争
淝水之战败因新析
日本天皇的长寿秘诀